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種源始

鎖定
《物種源始》是201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達爾文。
中文名
物種源始 [1] 
作    者
英] 達爾文
譯    者
李虎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6月
定    價
49 元
ISBN
978730275480

物種源始編輯推薦

[2] 
書中討論了育種學、生態學、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動物行為學、形態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現象,揭示出各種生物之間具有親緣關係,物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物種源始內容簡介

達爾文的名著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第一版的首箇中文譯本。第一版的《物種源始》是最被認可的原著版本,因為這是達爾文尚未受到質疑和責難之前的著述,思路清晰、簡明有力地闡述了達爾文的原始觀點。現代西方學者做進化論方面的研究與著述,通常引用的是第一版《物種源始》,基本上這一版已經成為“標準本”。近百年來出版的中譯本都是根據第六版翻譯的。
而是通過“伴有修改的代傳”而發生變化。達爾文研究生物在家養狀態和自然狀態下的變異,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理論為核心的進化論,認為在“為了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則被選擇保存下來,不利的個體被淘汰,經過一代代的自然環境的選擇作用,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導致新物種的產生,造成了奇妙多樣的生命形態;棲居在地球各地的一切生物,都是從一個或幾個原始類型進化衍生出來的;演化造成生物多樣性。

物種源始目錄

目錄
導言1~5
第一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6~34
變異性的各種肇因--習性的效果--生長聯繫律--遺傳--家養變種的特徵--物種和變種難以區別--家養變種起源於一個或幾個物種--家鴿,它們的差異和起源--古代遵從的選擇原理及效果--系統性的和無意識的選擇--家養生物的未知的起源--有利於人工選擇的條件
第二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35~47
變異性--個體差異--疑似物種--分佈廣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種變異最多--各地大屬物種比小屬物種變異更頻繁--大屬裏許多物種,像變種一樣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關係,並且分佈區域受到限制
第三章 為生存的鬥爭48~63
關於自然選擇--廣義上的自然選擇--幾何級數的增長--馴養動植物的快速增加--抑制因素的性質--普遍競爭--氣候的作用--來自個體數量(多)的保護--遍及自然界的所有動植物之間的複雜關係--同一物種的諸個體和諸變種之間發生的“為生存的鬥爭”最為激烈;同一屬的各物種之間也往往很激烈--生物體之間的關係是所有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
第四章 自然選擇64~103
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力量和人工選擇的力量相比較--它對於不重要特徵的作用力--它對於各年齡和雌雄兩性的作用力--性選擇--論同種的個體間雜交的普遍性--對自然選擇的結果有利和不利的諸條件,即雜交、隔離、個體數目--緩慢的作用--自然選擇導致的滅絕--特徵的分歧,與任何小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關聯及與歸化的關聯--自然選擇通過特徵分歧和物種滅絕,對於同一祖先的後代的作用--解釋一切生物的分類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104~132
外部條件的作用--“用進廢退”和“自然選擇”相結合;飛翔器官和視覺器官--風土馴化--生長聯繫律--生長的補償和節約--虛假的聯繫--重複的、殘留的、低等的構造容易發生變異--發育異常的部分很容易發生變異;種徵比屬徵更容易變異;第二性徵能發生變異--同個屬的各物種變異的方式類似--久已消失的特徵的重現--提要
第六章 學説的困難之處133~160
伴有修改的代傳理論的困難之處--過渡形態--過渡變種的缺失或稀少--生活習性的過渡狀態--同一個物種的多樣化習性--和同類物種的習性差異巨大的物種--極其完美的器官--過渡的方法--很難解釋的案例--自然界不產生飛躍--無關緊要的器官--器官並不總是完善的--自然選擇囊括了“模式一致律”和“生存條件律”
第七章 本能161~189
本能和習慣具有可比性,但起源不同--本能的階進--蚜蟲和螞蟻--本能可變--家養的本能及其起源--布穀鳥、鴕鳥和寄生蜂的本能--蓄奴蟻--蜜蜂築巢的本能--自然選擇理論解釋本能所遇到的困難--中性或不育的昆蟲--提要
第八章 雜種的性質190~214
首次雜交的難育性和雜種難育性之間的區別--難育性有各種不同的程度,並不是普遍的,近親交配對可育性有影響,家養可以消除難育性--支配雜種難育性的規律--難育性並不是一種特殊的稟賦,而是伴隨着其他差別發生的--首次雜交的難育性和雜種難育性的原因--生活條件變化導致的效果和雜交產生的效果兩者之間具有平行關係--變種雜交的可育性和產生的混種後代的可育性並不是普遍的--除了可育性因素外,對比雜種和混種--提要
第九章 論地質記錄是不完全的215~238
論今日中間變種的缺乏--論已滅絕中間變種的性質和它們的數量--通過沉積速率和侵蝕速率,論時間流逝的久遠--論我們所擁有的古生物收藏非常欠缺--論地質層系的斷續性--論中間變種在任何層系中的缺失--論成羣物種的突然出現--論它們在已知的最低的含化石地層中的突然出現
第十章 論生物的地質演替239~264
論新物種緩慢而陸續地出現--論它們的變化率不等--物種一旦消失就不再重現--物種羣出現和消失的時候遵循和物種出現與消失時一樣的一般性規律--論滅絕--論生命形態在全世界同時發生變化--論已滅絕的物種之間的密切關係和它們與現存物種的密切關係--論古代形態的發展狀態--論同一地區的相同類型的演替--前章和本章提要
第十一章 地理分佈265~292
目前的分佈不能用物理條件不同來解釋--障礙的重要性--同一片大陸上生物的類緣關係--創造的中心--傳佈的途徑: 通過氣候變化和地面升降,通過偶然的途徑--冰期時世界範圍內的分佈
第十二章 地理分佈(續)293~314
淡水物產的分佈--論海洋島上的生物--兩棲類和陸棲哺乳類的缺乏--論島嶼上的生物和最近的大陸上的生物的關係--論從最近的源頭的遷居和隨後的修改--前章和本章的提要
第十三章 生物間彼此的類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
退化器官315~349
分類,羣下有羣--自然系統--用修改代傳理論解釋分類中的規則和難點--對變種的分類--“代傳”總是應用於分類中--類似特徵或適應性特徵--一般的、複雜的和放射狀的類緣性--滅絕分開並界定生物羣--同綱成員的形態學,同一個體諸部分之間的形態學--根據變異不在早期發生,且被遺傳到相應齡期,解釋胚胎學法則--解釋退化器官的起源--提要
第十四章 重述和結論350~373
重述自然選擇理論面臨的困難--重述對自然選擇理論有利的一般性情況和特殊情況--導致人們普遍相信物種不變論的原因--自然選擇理論能夠擴展到多遠--在自然史研究中採用自然選擇理論的影響--結論
索引374~40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