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牧馬河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鎖定
牧馬河,長江支流漢江上游右岸支流,又名西鄉河、木馬河,相傳源頭因曾有木馬城而得名。源於城固、南鄭西鄉3縣交界處米倉山北麓的白熊山老鷹崖,大致東向流經城固縣、西鄉縣,在西鄉城南三花石鄉回龍灣匯入漢江。 [1-2]  全河干流長122.7公里(一説140公里 [2]  ),牧馬河納大小支流50餘條,集水面積2807平方公里。 [1] 
牧馬河流域以山地丘陵為主,在西鄉縣城周邊有河谷盆地,為流域內主要工農業區,在支流上分佈有金洋堰、馬鞍堰等灌區。牧馬河水力資源豐富,幹流上建有馬蹤灘水電站等眾多水電設施。 [3-4] 
中文名
牧馬河
別    名
西鄉河
木馬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發源地
城固縣五里壩鄉米倉山北麓
流經地區
陝西省城固縣、西鄉縣
河    口
三花石鄉回龍灣
河    長
122.7 km
流域面積
2807 km²

牧馬河名稱由來

牧馬河:綜《輿地記勝》、《明一統志》等書記載,唐宋名馬源水,自元以後改稱木馬河。該河流域水草豐茂,古代多於此放牧軍馬,沿河有馬房營、馬營壩等地名,故今衍稱牧馬河。 [2] 

牧馬河幹流概況

牧馬河河道走向

牧馬河,源出陝西省城固縣五里壩鄉米倉山北麓的白熊山老鷹崖(一説唐家埡一碗泉 [2]  ),入西鄉縣。另一支流出西鄉縣廷水鄉,流經城固縣長龍、孫坪鄉而入西鄉縣。城固縣境內兩支流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 [5] 
牧馬河西鄉縣城區段美化工程 牧馬河西鄉縣城區段美化工程
西鄉縣境內,牧馬河經城固縣五里壩鄉自東向西從駱家壩鎮桃園子入縣境,斜貫西鄉縣全境, [1]  轉東北流經駱家壩、鍾家溝、文貫等鄉,於貫子山右納峽河,轉北流經苦竹壩左納沙河,轉東流過馬鬃灘(馬蹤灘),經西鄉城南轉東北流,右納涇洋河後, [1]  東行至三花石鄉回龍灣入漢江。西鄉縣境內,境內流長110公里,河面寬度為203—250米。 [2] 

牧馬河河道特徵

全河干流長122.7公里(一説140公里 [2]  ),峽口(貫子山)以上50公里為上游;峽口至涇洋河口39公里為中游,平均比降2.2‰;涇洋河口以下約34公里為下游,平均比降1‰。上游山高谷深,山勢陡峻,河道彎曲,水行於峽谷之中,駱家壩以下河谷漸寬,多屬花崗岩淺山丘陵,河谷寬窄相間,寬谷壩子有駱家壩、貫子山、馬營壩、苦竹壩、東壩等,縣城附近形成西鄉小盆地,面積28平方公里,僅次於漢中盆地。下游為砂礫河牀,河岸衝淤,變化多端,河灘較多,白龍塘以下又出峽谷,石泉水庫建成後峽谷大部被淹沒。 [1] 

牧馬河水文特徵

牧馬河納大小支流50餘條,集水面積280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0.8億立方米,最大流量白龍塘達4560立方米每秒,西鄉站2230立方米每秒(1974年9月),最小流量僅0.8立方米每秒(1982年元月)。
河水含沙量每立方米0.6公斤,年均輸沙量135萬噸。幹流平均比降13.1‰,可利用落差256米,可開發水力資源量1.5萬千瓦,加上支流,可開發量為3.7萬千瓦。 [1] 
河牀平均寬150米,常流量30秒立方米,洪流量2250秒立方米,枯流量2.3秒立方米,最高洪水位為435.79米(1974年9月13日)。 [2] 

牧馬河主要支流

牧馬河沿途納救屍河、峽河、沙河、豐渠河、楊河、涇洋河、孫家河、神溪河等水。 [2] 
涇洋河與牧馬河交匯處 涇洋河與牧馬河交匯處
涇洋河:古名洋水,源出鎮巴縣金竹山,北至黃石板入西鄉界,再納茅坪河、麻石河、司上河、小峽河,至板橋鄉羅家嘴匯入牧馬河。全長91公里,境內流長37公里,河牀平均寬80米,常流量37.5秒立方米,洪流量1500秒立方米,枯流量12.5秒立方米,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 [2] 
峽河:又名左溪河,南北流向,上源即西鄉縣麻柳鄉中河壩之黃連河,至台子坪納潮水河,入左溪鄉漁渡河、黑草河,出左溪峽西折,經峽口至文貫鄉一道河(地名)匯入牧馬河,全長35.2公里,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河牀最寬90米,最窄12米,洪流量127秒立方米,枯流量2.5秒立方米。 [2] 
沙河;上源即西鄉縣廷水鄉龍門河,由垮土崖入城固縣孫家坪鄉,折而東,至界牌入本縣沙河鎮,由西向東納私渡河、徐家河、洋溪河、西河等水至苦竹壩入牧馬河。全長47.4公里,河牀平均寬50米,境內流域面積262.39平方公里,因其流經於花崗岩和變質岩的風化殼上,成為縣內最大的流沙河。 [2] 
豐渠河:原名空莒河、空渠河,清嘉慶間(1796—1820)始稱今名。源出西鄉縣柳樹鄉豐山,東流納響潭河、北溪溝河、龍溪河,過白楊溝北折,至麂子寨入牧馬河,全長19公里,流域面積96.3平方公里。 [2] 
楊河:源出西鄉縣高家池鄉水井垮,北經楊河壩,至葛石鄉中渡入牧馬河。全長13.2公里,流域面積51.4平方公里。 [2] 
孫家河:上游名羅家河,源出西鄉縣三郎鄉分水嶺,北經孫家河(地名)至二郎鄉何家壩注入牧馬河。全長14.7公里,流域面積53.3平方公里。 [2] 
神溪河:源出桑園鄉長溝,東經神溪鋪至白龍塘鄉朱家埡入牧馬河。全長25.7公里,流域面積92.6平方公里。 [2] 

牧馬河水利概況

牧馬河航道航運

牧馬河:能通航109公里。從駱家壩到苦竹壩為上段,民國32年(1943)冬疏導整修,可行2噸小木船,1970年建馬營電站後廢棄;下段馬蹤灘至縣城較少通航,經常通行的為城郊東渡至三花石段,航程42公里,可行5噸木船。由於公路、鐵路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後,航運逐漸衰落,偶見零星木船航行。 [6] 
牧馬河白龍渡口 牧馬河白龍渡口

牧馬河河道治理

牧馬河洪水經常危及城區安全,清道光十四年(1834),知縣胡廷瑞捐薪募款徵工,築防洪堤於城南,堤長290丈,底寬2.6丈,頂寬1.2丈,暗基高0.6丈,露明高1.4丈,工程質量較高。翌年竣工時於堤西端鑄鐵牛一座,名為“金牛鎮水”,並有警戒水位和危險水位標記作用。為紀念胡知縣倡修南河堤工程,羣眾稱此堤為“胡公堤”。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牧馬河於牛頭山下決口北流,威脅縣城,知縣閻佐堯倡筑西沙堤,河身復歸舊道。 [7] 

牧馬河灌溉工程

馬鞍堰灌區
馬鞍堰位於城南丘陵地帶,水源來自峽口河,堰頭樞紐工程在左溪鄉獅子村峽口河中游大觀音崖。渠首以上流域面積219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69億立方米,最枯流量1秒立方米,流域內山勢崎嶇陡峻,林木草叢茂盛,地下水充沛。渠道由南向北通過6公里懸巖陡壁下的石渠,經峽口穿馬鞍山隧洞進入灌區,沿巴山北麓,向東穿山跨溝,尾落堰口鄉老堰溝,全長49.19公里。設計引水流量5秒立方米,加大弓水流量5.5秒立方米。灌溉牧馬河南岸、涇洋河以西的大片農田,控制面積124平方公里。跨貫山、楊河、堰口3個區的9個鄉、47個村、352個村民組,受益人口66453人。有支渠8條,直開斗渠29條,總長120.83公里。工程設施灌溉面積81600畝,有效灌溉面積71300畝。乾渠現有建築物308座,其中隧洞14座,長2605.1米;明涵134處,長4721米;渡槽27座,長547米;穿河牀涵洞5座,長55米;倒虹1座,人行橋72座,公路橋5座,排洪橋38座,節制閘、退水閘12座。支、斗渠建築物56座,其中隧洞13座,長1586米,渡槽13座。
工程於1958年7月動工興建,1971年通水18公里,1973年7月基本竣工,全線通水。至1981年,對重點渠段又進行防滲砌護裁彎取直等加固配套工程。1973年建成後,曾出現過65次滑坡、塌方、垮坎等較大事故。
金洋堰灌區
金洋堰渠首在大峽口下游200米處,距縣城約10公里。灌區轄金洋堰、聖水堰、紅崖堰三個獨立小灌區。金洋堰歷史悠久,據舊縣誌載:“明景泰二年(1451),知縣邱俊復修,經六年竣工。堤長十餘丈,廣半之;堤高丈餘,厚同之;堤面闊二丈許。”成化四年(1468),又經知縣李春培修,有乾渠1、支渠25,灌溉堰口、許家巷、肖家灣及水東上、中、下壩農田4600餘畝。聖水堰興修於清同治二年(1863),紅崖堰興修於1968年,合為多堰首鄉管民營灌區,全灌區以金洋堰為主。
金洋堰引水於涇洋河,渠首以上控制流域面積891平方公里,流域內林木茂盛,植被良好。解放後歷經多次整修,效益逐年擴大。1969年動工修建,1970年3月竣工。
三條幹渠總長23.2公里,有人行橋59座,排洪橋12座,倒虹1座,直開斗渠48條。灌區內有電抽站7座,安裝水泵10台,裝機容量344.5瓩;水輪泵站8座(不包括堰口水輪泵站),裝機14台;小水電站1座,裝機1台,容量120瓩。主幹渠金洋堰全長10.49公里,設計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全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3522畝,有效溉灌面積10491畝,實際灌溉面積10381畝。主要受益區有堰口、板橋等鄉鎮的11個村、59個村民小組。 [4] 

牧馬河水電工程

1969年,在牧馬河干流上建成第一座較大的骨幹電站——馬蹤灘水電站。水頭高14米,引用流量8秒立方米,裝機800瓩。以35千伏線路輸電至王子嶺抽水站,並以10千伏線路送電至馬蹤灘、楊營、城關、葛石、楊河5個鄉(鎮),供5630户照明,用電人口32000人。1970年,勘測設計並動工修建馬營壩水電站,電站水頭高29米,引水渠長10.8公里,引用流量12秒立方米,安裝機組3台,容量2850瓩。1973年9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1974年10月及1977年12月,第二、三台機組相繼投產發電,並與馬蹤灘電站聯網運行。1975年建成第一座高水頭電站——楊河電站,水頭高136米,引水流量0.15秒立方米,裝機75瓩。截止1988年,全縣共建成各類水電站230處,裝機236台,總容量5395.9瓩,年發電量1677.2萬度。
西鄉縣牧馬河流域12瓩以上水電站
河名
電站名稱
站址
水頭
(米)
裝機容量
(瓩)
建成時間
牧馬河主幹
馬營壩
馬蹤鄉毛壩四組
29
2850
1973.7
馬蹤灘
馬蹤灘街
14
800
1969.10
駱家壩
駱鎮村獅子包
6
(75+25)100
1976.5
白巖
文貫鄉白巖二組
5.7
(75+18)93
1981.1
大興
鍾家溝鄉大興村
2.3
12
1969
救屍河
鍾家溝
鍾家溝鄉漂草一組
21.5
160
1982.11
松樹
鍾家溝鄉松樹村
3.2
18
1978
沙河
龍門
廷水鄉龍門村
5
12
1974
龍洞河
楊河
楊河鄉豐坦村
136
75
1975
峽口河
麻柳
麻柳鄉
3.6
12
1973
鄧家埡
馬鞍堰支渠
14.5
55
1981.5
左溪
左溪鄉
5
18
1972
潘壩河
廷水
廷水鄉政府門前
37
75
1982.6
西鄉縣牧馬河支流涇洋河流域12瓩以上水電站
河名
站名
站址
水頭(米)
裝機容量
(千瓦)
建成時間
涇洋河干流
堰口
堰口水輪泵羣
4
120
1971
燒房溝河
司上
司上鄉田壩村
54
40
1981.5
涇洋河
肖家灣
板橋鄉肖家灣一組
2.8
12
1971
麻石河
三道河
羅鎮鄉三道河
4.5
12
1982.1
元壩
沙後鄉元壩村
6
18
1970.12
蔣家壩
羅鎮鄉蔣家壩
3
12
1983.9
[3] 

牧馬河流域概況

牧馬河地形地貌

牧馬河上游在米倉山一帶,屬中温帶地區,東起洋溪,西至大河壩,面積166.44萬畝,佔縣總面積的34.25%。海拔1200—2400米之間,麻柳鄉的巴山林高2413米,為縣境內最高峯。地貌多屬大巴山古冰川地貌,多由灰巖組成,其主要成份為碳酸鈣和碳酸鎂,巖性堅硬,在地殼內力的劇烈抬升影響向下,皺褶斷裂比較發育,因而山勢陡峻,河谷深切,形成許多狹窄的“V”形山谷,如涇洋河谷、巴水河谷、麻石河谷及號稱“一線天”的陰死河谷。由於地質構造年代早,加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浸蝕,形成特殊的石灰岩地貌,多出現陡峭谷峯、乾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其地表石骨嶙峋,峯林突兀,流水稀少,地下千瘡百孔,廊洞縱橫,水聲潺潺。龍池鄉的倒水洞,大河鄉的曲江洞和高洞子均為較大的溶洞。該地區人稀、土地多,山大、坡陡、耕地質量差,氣温低,熱量條件差,年降水量大,因而低温和濕害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威脅。 [8] 
中下游多丘陵,是相對高差小於200米的起伏地面。西鄉盆地西北部均為起伏的丘陵地帶,一般海拔500—900米,相對高差50—200米,向西南與峽口、文貫、鍾家溝、駱家壩等鄉流經的牧馬河為界,牧馬河以南過渡到大巴山中山地帶。因其岩層由花崗岩、砂頁岩和片麻岩等組成,加之地質構造年代早,長期風化,流水浸蝕,形成我國亞熱帶特有的饅頭狀渾圓的崗梁山丘,連綿起伏,山勢低緩,溝梁相間,谷寬坡緩,灣、溝、壩則是丘陵地區常見的陷落的低凹地貌,溝梁與河流直交,並向河流方向緩傾斜,也有少數海拔千米左右的淺山。
牧馬河中下游河谷地貌 牧馬河中下游河谷地貌
耕地質量較好,土層較厚。主要土壤是黃褐土,其次為水稻土、潮土及少量黃棕壤。熱量條件較好,年均氣温13℃,有利於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生長。年降水量較盆地偏少,夏季乾旱是丘陵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威脅。 [9] 
西鄉縣境中部牧馬河沿岸有西鄉盆地,亦稱西鄉壩子。東起古城,西到柳樹,南起楊河南山腳一線,北止楊營北山腳一線,面積33.34萬畝,佔全縣總面積6.86%,海拔450—550米,為新生代第四紀斷陷盆地上發育起來的沖積盆地。盆地內多崎嶇不平的崗梁及河谷地貌景觀。盆地內沿牧馬河發育着四級階地。 [10] 

牧馬河遺址名勝

李家村文化遺址,位於西鄉縣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鄉和平村,為牧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考古學家認為該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處於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考古學權威夏鼐曾著文認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個較可靠的線索”。考古學家魏京武認為“李家村文化是聯繫黃河、長江中游地區新時期早期文化的紐帶”。在李家村文化遺址未發現之前,我國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只有屬於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早期文化還是一個缺環。因此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將西鄉李家村正式命名為“李家村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標誌。 [11] 
古西鄉八景之一的木馬虹橋,在西鄉縣城南,牧馬河城南東流,注入漢江。古時壞城一段有上渡、中渡和東渡三個渡口,往昔冬春架木板橋,橫跨河面,橋以四柱木架為墩(俗呼木馬),每當睛空一碧,橋影入流,狀似彩虹倒映。
午子山,在西鄉縣城東南12公里的西鎮公路邊,自堰口鎮渡涇洋河拾級攀登,可見三峯削立,二水環流。主峯午子山獨秀,拔地而起,大、小二峽峽水穿越谷壑,注入涇洋河。這裏層巒蒼翠,景色宜人,素有“陝南小華山”之稱,為西鄉縣勝景之首。山上古建午子觀,由頂觀、腰觀、底觀及500靈官廟組合而成。據現存碑碣記載,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重建翊聖保德真君殿(即頂觀正殿)及藥王殿、福壽殿等,並植松柏萬株。在殿宇中還有娘娘媛閣,據舊志載,午子山是漢戚姬進香焚輪(祈福)之處(《明一統志》稱此山為母子山,指戚姬與其子如意)。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重建底觀之聖水觀、玉皇殿、東嶽殿及酆都殿,並由底觀到頂觀,在沿途蜿蜒的小道上鋪砌石階,以利登山。武宗正德七年(1512)增建頂觀寢宮、雷神殿、元帝殿、後寨門和紫金城(又稱鐵城,城周面積1000餘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1733—1745)又對各殿作了翻修。光緒元年(1875)重修娘娘媛閣,增刻石碑碣13塊。民國年間,于山道拐角處增修小土地廟72座。建國後,亦屢有修葺,現存頂觀大殿三層及中觀、底觀殿宇、房舍共61間,殿內殘留壁畫多幅,建築面積共達1854.49平方米,並倖存了明代鑄造的坐式銅佛像兩尊,一高167公分,寬90公分;另一高154公分,寬90公分。還有明嘉靖鐵鑄立式佛像(無頭)一尊以及清乾隆五十年所鑄大鐵鐘一口,均屬珍貴歷史文物。
西鄉縣午子山(觀) 西鄉縣午子山(觀)
鹿齡寺,在縣城西郊牧馬河左岸邊,為伊斯蘭教修真禮拜之所,始建於清康熙末年。先是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祁靜一(卡迪林耶派支系大拱北門宦創始人)於康熙二十一年來西鄉,在滴水崖、玄陽洞等地修真傳教,並建茅庵作為靜室。五十八年祁歸真後,眾徒建香亭,葬其遺體於亭內。同治元年(1862)庵亭毀於兵事,七年,祁徒祁遇先與妥雲清重修香亭,命名為悠久亭,並建客廳、當家住宅等50餘間及三欞牌樓一座,後經多次增修,規模宏敞,建築瑰麗。殿宇圍牆,青磚磨砌,飾以浮雕,為陝南獨具一格的古建築物。擁有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書畫文物,都是文物中的珍品。
鹿齡寺 鹿齡寺
南河堤與鐵牛,南河堤在西鄉縣城南門外,是一項防洪工程,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因縣城瀕臨牧馬河,屢遭其害,知縣胡廷瑞相度地形,以橡樹樁夯底,石塊填基,計長290丈,高2丈。堤下圍以柳,柳外又密栽蒹葭(巴茅草),以殺水勢。光緒時增長52丈,加高五六寸。民國10年(1921)又進行一次修補,加固了堤身。由清朝末年起,堤外綠柳成蔭,風光明媚,遊人甚多。鐵牛位於河堤西端,鑄造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牛體空心卧式,昂首西顧,造型準確,神態逼真,身高110公分,長167公分,座寬75公分,系合金鑄造,塊狀拼接,重約兩噸。體呈青黑色,日照發光,雖經多年風雨浸蝕而無斑無鏽,色澤如新,堪稱能工巧匠之傑作,也展現出當時冶煉技術之高超。此處原有小亭,覆“牛”於下,早已坍毀。 [12] 
牧馬河堤上的鎮水鐵牛 牧馬河堤上的鎮水鐵牛

牧馬河傳説故事

馬蹤灘的傳説
馬蹤灘,在西鄉縣城西五十華里處,它的得名,有一個動人的傳説。很久以前,牧馬河邊住着一家姓石的窮人,家裏只有老兩口和一個名叫石童的幼兒。村子裏有一家財主,綽號叫“賴蛤蟆”,石老漢就在他家幹了一輩子長年,累得腰彎背駝,折磨受盡,臨終時拉着石童的手説:“娃呀!你記住,餓死也別在財主家幹活,咱家裏有付石磨,我死後,你和你媽給人家磨面度日吧!”説完就嚥了氣。石童是個有心勁的孩子,從此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他們每天幫人家磨一二斗麥子的面,日子雖苦卻不受人的氣。轉眼間,石童已長成一個結實的小夥子了,不料他媽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石童孤孤單單好不淒涼。一天晚上,他趁着月光到河灣去擔水,看見一個姑娘在河邊徘徊,石童奇怪地問:“你是誰家的小姐,這麼晚了還不回家?”那姑娘抬起淚盈盈的臉蛋説:“我不是小姐,我是個丫環。”經不住石童追問,那姑娘説出自己名叫蓮花,小時候因為家裏欠了賴蛤蟆二十兩銀子,便被送到財主家頂債,如今她長大成人了,又生得俊俏,賴蛤蟆就打下壞主意,蓮花不願受糟踏,才連夜跑了出來。石童很同情蓮花,二人自願結成夫妻,可是這地方頭頂賴家的天,腳踩賴家的地,怎敢久留,於是二人商議,立即逃奔他鄉,打算將來湊足二十兩銀子,再還給賴家贖身。小兩口翻山越嶺,逃到海馬塘地方(在今鍾家溝),石童請一位好心的石匠又打了一盤磨,夫妻仍然靠給別人磨面度日,但二人勞累一天,只夠餬口,石童心想:象這樣何時才能湊夠二十兩銀子給蓮花贖身呢?蓮花也心疼石童推磨太重,就説:“啥時候我們要有一頭牲口推磨就好了。”
説來也巧,一天晚上,他們看見有一匹白龍馬在海馬塘邊吃草,石童心想:這真是天賜寶馬啊!但這匹馬一沒籠頭,二沒繮繩,小兩口攆了十幾裏,怎麼也逮不住,白龍馬也跑乏了,在一口堰塘裏喝水。蓮花想了個主意,對石童説;“你的水性好,可以潛到堰塘裏,手上拿一把青草露出水面,引誘白馬來吃,那時你突然從水裏伸出手,揪住馬鬃,它就跑不脱了,石童連聲説好,按照蓮花的辦法,果然把白龍馬逮住了(這逮馬的堰塘在今鍾家溝,現名漂草灘,正是因此而得名)。從此,小兩口有了馬,推磨既不費力,工效又高,不到半年,就積攢了幾十兩銀子。二人心想:有了銀子贖身,何必再怕賴蛤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還是回家鄉好。可是他們想得太天真了,賴蛤蟆是個貪得無厭的傢伙,除了收下贖身銀子之外,還另要一百兩銀子作為蓮花在他家的飯食錢。賴蛤蟆心想:這麼多錢,窮鬼肯定拿不出來,那時蓮花仍是他家的人,不料石童滿口答應,半年為期,分文不少。他們倚仗白龍馬推磨,小夫妻省吃苦做,居然湊足了一百兩銀子。賴蛤蟆一計不成,再生二計。他知道白龍馬是匹寶馬,便垂涎三尺。一打聽,這匹馬每天晚上要到河灘飲水,他就聚集家人,動手搶馬,但賴家雖然人多,卻不知揪馬鬃是制伏白龍馬的竅門,這夥笨蛋有的抓耳朵,有的抱蹄子,賴蛤蟆也上前拽住馬尾巴。白龍馬怒氣大發,嘶叫一聲,縱身跳入灘中,賴蛤蟆和十幾個家人都隨着當了水鬼。白龍馬沉入灘中,再也沒有出來。
從此,這村子裏的惡霸斷了種,大家都過着舒心的日子。眾人為了紀念這匹為民除害的寶馬,便將這灘命名為馬鬃(後衍為蹤)灘。
稱鐵牛
清朝道光年間,西鄉來了個胡知縣,他見牧馬河常常山洪暴發,有一年水還進了城。胡知縣是個體察民情的好官,便倡議在城南筑一道護城的防洪堤,老百姓自然非常贊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到一年,便把幾百丈長的南河堤完了工,羣眾稱這道堤為胡公堤。
鎮河鐵牛舊景 鎮河鐵牛舊景
河堤築成以後,胡知縣又在河堤西頭蓋了座涼亭,還打算再鑄一個鐵牛。管事中有一個姓張的工頭,是個很貪財的人,便趁機説:“要鑄得和真牛一般大,用鐵可不少呵!”胡公説:“你算一算到底要用多少斤鐵。到庫房來領。”張工頭眼睛咕嚕一轉説:“現在還説不準,反正走着瞧吧,用多少是多少。”
工程開始了,張工頭領了一次鐵説不夠,再領一次還説不夠,第三次又來領鐵時,總管師爺稟報胡公説:“我看這張工頭是虛報冒領,欺大人是外行呀!”胡公微微一笑説:“讓他領吧!本縣是‘啞吧吃湯元——心中有數’”。
張工頭一連領了五次鐵,才把鐵牛鑄成,落成典禮那天,全城的人都來給“鎮水金牛”披紅放炮。典禮一畢,胡知縣傳見張工頭,張工頭以為是要當眾獎賞他,便大搖大擺地走上前來,胡公劈頭便問:“這鐵牛滿共用了多少斤鐵,本縣要驗收。”張工頭雖然吃了一驚,但轉念一想,鐵牛這麼大,諒你也稱不出來。便謊報説:“領的鐵全都用完了。”
胡公説:“本知縣要稱鐵牛。”張工頭心裏暗暗好笑:“你是吹牛,世上哪有這麼大的秤!”只聽胡公喊道:“來人啦!給我稱鐵牛!”這時,幾十個早有準備的差役抬着一根茶碗粗的鐵槓子,架在一棵大樹的丫枝上,兩頭留得一般長,他們先把鐵牛捆在鐵槓的一端,另一端繫上幾十只大竹筐,裏面裝滿鵝卵石,當鐵牛一頭沉的時候,另一邊就往空筐子裏添石頭。當石頭與鐵牛的重量相等時,那鐵牛便離開了地面,鐵槓子逐漸平衡了。胡知縣喝聲:“住!”然後命令差役分別稱那幾十筐石頭,總共五千四百零六斤,再一查帳,張工頭在庫房裏領的鐵是一萬二千零七十斤,實際貪污六千六百多斤。張工頭做夢也沒想到胡知縣有這一手,嚇得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叩頭求饒説:“大人明斷,小人委實私吞了幾千斤鐵,未敢動用立即退贓。”胡公當下責打了張工頭五十大板。羣眾眉開眼笑地説:“好一個公正廉明的清官!” [13] 

牧馬河濕地公園

牧馬河國家濕地公園橫貫西鄉縣東西,濕地公園面積1446公頃,集河流濕地、塘庫濕地和沼澤濕地於一體,為典型的漢江谷底河流濕地,位置特殊,生態區位優越。該濕地2008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陝西濕地名錄》,為中型國家公園,具有重要的生態、科學、教育和休閒等自然景觀和社會歷史價值。據科考調查,公園內共有動植物59科201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大豆一種;有陸生脊椎動物58綱26目60科255種,其中有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多種。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朱䴉、大鴇、金雕在此嬉戲覓食,佔全省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總數的25%。大天鵝、鴛鴦、灰鶴、大鯢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此小憩或安家落户常駐。
牧馬河濕地公園 牧馬河濕地公園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