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牡丹台

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清代皇家园林景观
牡丹台位于圆明园后湖东岸,初为康熙年间所建藩邸赐园的核心景观,雍正时期列入《园景十二咏》之首,乾隆九年(1744)改称“镂月开云”并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1] [3] [6]。该景观以文石堆砌的坡地和数百株牡丹种植闻名,主体建筑为三间殿宇,形成“前植牡丹,后列古松”的园林布局 [1] [5] [8]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康熙帝在此首次见到皇孙弘历(乾隆帝),形成康雍乾三朝天子共聚的历史场景 [3] [5] [7]。牡丹台遗址现属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展示区,虽古建无存,但通过牡丹花事活动延续历史记忆 [7-8]
位    置
圆明园后湖东岸 [1] [5]
始建时间
康熙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 [2] [6]
别    称
镂月开云 [3] [6]
主要植物
牡丹、古松 [1] [8]
相关事件
康雍乾三帝聚首(1722年) [5] [7]
文化地位
清代皇家园林早期核心景观 [2] [4]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牡丹台为康熙年间营造的圆明园早期景观,康熙四十六年(1707)随藩赐园建设同步启动 [2] [6]。雍正帝在《园景十二咏》中将牡丹台列为十二景之首,印证其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已成为成熟景观 [2-3]。乾隆六年(1741)开始筹备景观改造,至乾隆九年(1744)正式更名为“镂月开云”,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中唯一经历三代帝王营建的景点 [6] [8]

建筑布局

播报
编辑
主体建筑为三间殿宇,覆黄绿琉璃瓦歇山顶,殿前以文石堆砌坡地形成牡丹种植区,殿后利用原有松林营造山林意境 [1] [8-9]
  • 前殿南侧开挖曲溪形成水景轴线
  • 西侧通过叠石与九州清晏景区形成空间过渡
  • 院落采用粉墙围合,结合山石打造园中园格局
《十二月禁御图》第三月景《姑洗昌辰》轴完整呈现牡丹台改建后的建筑形制,可见三间主殿与牡丹花海的组合关系 [9]

重要历史事件

播报
编辑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二十五日,皇四子胤禛(雍正帝)邀请康熙帝至牡丹台观赏牡丹,时年12岁的弘历(乾隆帝)首次面圣 [7-8]。此次聚会是清代唯一一次三朝天子共处的历史场景,乾隆帝继位后将此事视为“承平盛事”写入《御制镂月开云诗序》 [3] [5]

景观文化价值

播报
编辑
牡丹台承载多重文化意象:
  • 以牡丹象征“盛世繁华”,通过“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等帝王诗作强化皇家祥瑞寓意 [3] [8]
  •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早期营建范本,体现“因地制宜,借景自然”的造园理念 [4] [6]
  • 名称演变反映康雍乾三朝园林审美变迁,从植物主题转向天文意象(镂月开云) [6] [8]

遗址现状

播报
编辑
牡丹台建筑群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毁,现存基址位于镂月开云景区 [7-8]。2017年圆明园管理处通过三维复原技术重现牡丹台历史风貌,遗址区域保留牡丹种植传统,每年四月举办牡丹文化节 [1] [7]。该遗址与澹泊宁静、碧桐书院等共同构成圆明园西部遗址展示体系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