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牡丹亭記題詞

鎖定
《牡丹亭記題詞》是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創作的一篇散文。首段剖析了杜麗娘形象的精神實質,並提示讀者和觀眾,切不可僅作皮相的理解;第二段敍述《牡丹亭》故事的藍本及源流;末段提出“情”與“理”的矛盾對立,表露出鮮明的傾向。全文層次井然,娓娓道來,文章以小品的筆調闡發觀點,活潑生動,更覺情真意切。
作品名稱
牡丹亭記題詞
作    者
湯顯祖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湯顯祖集》
作品體裁
散文

牡丹亭記題詞作品原文

牡丹亭記題詞1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2!夢其人即病3,病即彌連4,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5。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6。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7,待掛冠而為密者8,皆形骸之論也9
傳杜太守事者10,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11。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考柳生12,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13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14,恆以理相格耳15。第雲理之所必無16,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1] 

牡丹亭記題詞註釋譯文

牡丹亭記題詞詞句註釋

  1. 牡丹亭:是湯顯祖劇作,講述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題詞:湯顯祖為自己和別人傳奇所作的序都稱之為“題詞”。
  2. 寧:豈。杜麗娘:《牡丹亭》中人物,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渴望理想的愛情生活,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結合,經過生死不渝的鬥爭,終成夫婦。
  3. 夢其人即病:《牡丹亭》第十齣《驚夢》,寫杜麗娘至後花園遊春,睏倦而睡,夢中遇見書生柳夢梅。歸後寢食悠悠,傷春成病。
  4. 彌連:即“彌留”。病重難愈。《牡丹亭》第十八出《診祟》旦白:“我自春遊一夢,卧病至今。”
  5. 手畫形容:《牡丹亭》第十四出《寫真》,杜麗娘自知病將不起。取素絹、丹青,描繪自己的畫像。形容,形體容貌。
  6. 溟莫:冥間、陰間。溟,通“冥”。莫,通“暮”。冥暮,昏暗貌。
  7. 薦枕:即薦枕蓆。女子侍寢。
  8. 掛冠:辭官。密:安,平安。
  9. 形骸之論:指只見表面而未及實質的看法。形骸,形體軀殼。
  10. 傳杜太守事者:指明何大掄《燕居筆記》卷九所收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本事即出自此記。
  11. 李仲文兒女事:《搜神後記》卷四載,晉時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喪女,葬郡城北。張世之代理郡守,其子子長夜夢一女,自言是“前府君女,不幸早亡”,遂相互歡合。後李仲文見亡女一履在子長牀上,命人發冢,見女體已生肉,姿顏如故。女因不得復生,託夢子長,涕泣而別。馮孝將兒女事:《法苑珠林》《異苑》等,載東晉廣州太守馮孝將之子馬子夜夢一女子十八九歲,自稱是北海太守徐玄方之女,為鬼冤殺,更生應為其妻。馬子祭墳開棺,見女屍完好,抱置帳中,一年後恢復如常人,遂結為夫婦。
  12. 杜守收考柳生:事見《牡丹亭》第五十三出《硬拷》。杜太守以為柳夢梅是盜墓賊,將他拷問吊打。考,同“拷”。
  13. 漢睢陽王收考談生:見《搜神記》卷十六。漢時,談生年四十未娶,夜半讀書,見一十五六歲女子前來,與為夫妻,囑談三年以後方可用火照之。二年後,已有一兒,談不能忍,伺女子寢後,照視之,見其腰以上生肉,腰以下只有枯骨。女醒,涕泣而曰:“與君大義永離。”以一珠袍贈之。後珠袍為睢陽王家買去,以為有人發冢,取拷談生。談生以實對,王不信。發棺視之,乃召談生為婿。
  14. 通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
  15. 格:推究。
  16. 第:只。 [4]  [2] 

牡丹亭記題詞白話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便彌留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後就死了。死去三年,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有情之人。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着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着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最深的感情。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捱到男女同牀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隻看事情表面的説法。
記述杜太守事蹟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説,我稍加改動而寫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從理的角度看此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4] 

牡丹亭記題詞創作背景

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完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即從遂昌辭官歸還臨川后不久。《牡丹亭》以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為線索,塑造了為追求幸福愛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形象;作者歌頌具有天下之至情的杜麗娘,並以“夢中之情,何必非真”一語,肯定了這種虛構的理想王國,以及青年男女對於傳統禮教的大膽反抗,從而使全劇洋溢着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此文當亦作於此時。 [4] 

牡丹亭記題詞作品鑑賞

牡丹亭記題詞整體賞析

湯顯祖之所以被明末自命為衞道士的夫子們恨之入骨,視之為毒蛇猛獸者非它,端為《牡丹亭》一劇耳。所以直到清代,還有些筆記,説親眼看到湯顯祖因《牡丹亭記》敗壞禮教而在陰曹地府下油鍋上刀山。
那些連篇鬼話,無非證明湯顯祖罪該萬死。在理論上駁他不倒,也無權下一道禁演停演的法令,“革命”的大字報此時尚未發明,就只好出此下策了。明知沒有人置信,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別的高明辦法,就這樣胡亂説一通。可惡固然可惡,卻也可憐。在湯顯祖寫《牡丹亭記》之前,他的詩文和奏疏已經捅了不少亂子了。現在居然仍舊不肯安分守己,在世俗的眼光中,原是無法理解的。看來,湯顯祖對這個題材,對這個主題,對這個“一生愛好是天然”的杜麗娘,在感情上已經愛之甚深,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程度了。一旦到了他在這篇題詞中所説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程度,要他放下筆來,那是不可能的了。
湯顯祖既寫了《牡丹亭記》,深恐別人予以曲解,因此又寫題詞。題詞公開宣稱:“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這就是為《牡丹亭記》一個劇本作辯護,矛頭所指是為一切“恆以理相格”的“通人”,所樹的對立面是一大羣人“夢中之情,何必非真”。這是湯顯祖的快人快語。任何衞道君子,要在夢中絕對排除七情六慾的干擾也是困難的。曹操、秦檜之類也難免有冤魂向之索命的夢,這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古人對心理學雖缺乏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是説出了一些道理的作者在劇本中,也寫了一個“以理相格”的通人,名叫陳最良,是杜麗娘的塾師。所不同者,這是一個可憐的小人物,道貌岸然的偽裝還有一定的限度,不像湯顯祖在政治生涯、文藝生涯所遇到的那些通人那樣面目猙獰罷了。
《牡丹亭記題詞》和《牡丹亭記》都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都閃耀着“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對於人的價值重新認識的思想光輝,和西方的莎士比亞的劇作的人文主義思想東西互為映襯,不約而同,堪稱奇蹟。可悲的是,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時代”隨着明末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鋭化所導致的明代的滅亡而夭折了。人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圍繞着“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作些文字遊戲般的詮釋而已。如此等等。當然,也正因為如此,湯顯祖也就顯得格外偉大。杜麗娘成了“有情人”的典型,也造就了無數扮杜麗娘的表演藝術家。個別的杜麗娘在“夢”中相會的也許是外國的柳夢梅,這不能要求湯顯祖負責的。因為不演戲,不扮杜麗娘的女性,也會做這種夢的。 [1] 

牡丹亭記題詞名家點評

明·陸雲龍:“情之所鍾,在我輩善用情耳。不極之死生夢覺,與不及情者何殊。然麗娘之用情,得先生之摹情而顯。”(《翠娛閣本》) [2] 

牡丹亭記題詞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宇義仍,號海若、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官至浙江遂昌知縣,因彈時政、觸忤權貴而被奪官。創作的傳奇有《紫蕭記》《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郭記》五種,後四種合稱“臨川四夢”,其中尤以《還魂記》即《牡丹亭》最具代表性。詩文有《紅泉逸草》等。 [3]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湯顯祖曲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03:209
  • 2.    劉德清,劉宗彬編注.湯顯祖小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09:296
  • 3.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談詩論文.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303
  • 4.    雒啓坤主編.古文觀止續編頁.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04: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