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牟松庭

鎖定
香港大武俠時期作家,即高旅或邵慎之也。為著名詩人、雜文家聶紺弩摯友。
中文名
牟松庭
國    籍
中國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關西刀客傳》《紅花亭豪俠傳》《張文祥刺馬》
文筆特點
古茂洗練,博聞廣識
香港大武俠時期作家。生平不具。其文筆古茂洗練,博聞廣識,彷佛平江不肖生。1957年左右,寫下《關西刀客傳》、《紅花亭豪俠傳》、《張文祥刺馬》等書。其中尤以《紅花亭豪俠傳》(台版改名為《洪門英烈傳》)之演武敍事、重情尚義、行軍佈陣、反諷世態,無不精彩紛呈!行文不測,豪氣迫人!頗有可讀之處!
牟松庭,即高旅或邵慎之也。為著名詩人、雜文家聶紺弩摯友。
自從,聽説過香港有過一為牟松庭先生,寫過"山東響馬傳"等,少量武俠名著後,就一直找他的資料,有過蛛絲馬跡知道他還有個筆名"高旅",但吃不準,問過,葉老,葉老認為他也不熟悉,不敢瞎説.近期購得"玉葉冠",又使我起了瞭解"高旅"此人的生平,給我找到了,也使我確認,牟松庭即高旅也, 其實,關於高旅的介紹網上還是不少的,但幾乎不提牟松庭.
現在,牟先生的歷史小説我們有了至少一本,但武俠卻未拜讀.每引為憾事!
以下,是關於"高旅先生"的一些評論:
但是上述這些人在舊體詩詞創作上的成就都遠遠不如高旅。高旅(1918-1997),新聞工作者,小説家,文史專欄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生於江蘇省常熟縣一貧農之家,學名邵元成,字慎之,以字行。另有筆名家天、孫然、秋野、牟松庭、勞悦軒等。他作為新聞記者,長期參加抗日救亡的工作。
日本一投降,他即參加上海《申報》(任特派員),立即由大後方以記者身份再赴前敵,先後到南京、上海和東北等地採訪。1948和1949年在青島養病時逢全國解放,1950年應當時的社長張稚琴和總主筆聶紺弩之邀,赴港任香港《文匯報》主筆,並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和電影評論,至1968年因抗議“文革”而毅然辭職。
1968至1981年期間輟筆十三年,以作小生意維生,不曾發表任何文字,但在家中翻譯了大量法國、德國、意大利、蘇聯、美國、埃及等國的文學名著,積累文稿一百多萬字。
1981年重新執筆,為報紙專欄不間斷地撰寫了大量雜文和小説,一直到他因心臟病急性發作而去世的28個小時前,才停止寫作。
他對古典詩詞頗有研究,有《廣津陽門詩注》和《嶺南唐人詩抄》等研究著作。他自己寫的舊體詩詞逾千首,包括:《願學堂詩存》(含《戰時吟》、《戰後吟》和《禁詩》)、《願學堂詞存》和別集《北門詩抄》、《危弦集》等,僅有極少數曾在報刊發表。高旅對詩有獨到的見解。他曾説過,中國人學外國詩為拋金飯碗告化。他遵從幼時師長鄒朗懷先生之教:“到中文拉丁化之後再學新詩不遲”,甘冒守舊之名,堅持寫舊體詩詞。但這並不意味他盲目排斥新詩,他也曾寫過少數新體詩,還曾翻譯了大量的法文詩和英文詩。他的手稿中有一篇題為《記者與詩》的詩話:
“古時無記者,好詩人皆記者也。白樂天説:‘文因時而寫,詩因事而作’。記者與詩,故極相合。再看李杜,佳作無不是因事而作。後人以吃酒看花為事,事固不錯,寫詩可大家看看,但與人則無關。惟多走路,多見識,遇各式各樣的事,方有佳作機會。蘇東坡,因為遇事,又遠到海南島。清之黃兩當、查敬業,都有事,或走了不少路,都在做記者。若問幾輩詩人的詩好不好,從這個角度看去,要看他是否在記者式的生活中得來,便可入選,再論甲乙。酬酢敷衍嘆老愁貧之作,大抵數在十之八九間,皆可篩去,故所餘並不太多,盡讀之可也。”
聶紺弩1962年給他的信中説:“近曾讀韓、蘇二集,對古詩略有所窺,知兄詩有大家風也。”諶震先生也曾以《深有預見的當代詩史》為題對高旅的詩詞作出極高的評價。
1950年抗美援朝戰起,他的《偶感》三首就有了深刻的洞見:“未降東寇我先降,攘土寒盟事益常。大國用權支霸骨,愚夫懷義拾微芒。兵遮鴨水冬雲暖,心為雅城密約涼。抗美擊蘇先後耳,世仇千載説邊疆。”“六國奇才用斗量,連橫奪主一夫強。馬前立槊驅降卒,牛後同盟賣爛槍。(餘言蘇聯援助決不可能無代價,故用賣字,人惑於“無私”,皆不信焉。)先取黃巾埋骨地,且題赤壁逐鹿場。(由此戰得保全台灣。斯大林曾謀以長江為界分中國為兩朝,今似售計於台灣矣。)天山初定遺三箭,只怕單于度晉陽。”“爛熟六經事未通,書生自比釣魚翁。曲鈎洵比直鈎妙,大網豈與小網同?天馬行空唯物論,神壇俯首急先鋒。無涯知海人生短,正是漆園午夜鍾。(或言此戰為蘇聯發蹤,大謬。蘇固欲從中取利,而中華民族自有抗美之理、之情、之道。抗美為民族主義的,基於此,他日必抗蘇。)”
歷史最終證明了高旅的先知先覺。《胡風案有感》二首(第一首又題《傷胡風》):“卿雲深處棘門新,白虎堂前起殺聲。雄主殊恩九族累,嚴城大閘一肩攖。文章有價付生死,世事無常並古今。黑土黃泥俱似鐵,火犁磨盡未能耕。(曹白曾曰:“中國的黃泥,比俄羅斯的黑土還難翻。”)” “從來聖代總如此,卻令迂人涙滿襟。頭角露時須削盡,風華當日即消沉。先生不事咸陽吏,有日終彈中散琴。賤付頭顱甘亂擲,窮通何苦冤仇深。” 詩中對於胡風案件的見解和認識,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以企及的。1958年作《哀鳥雛雨中飛墜窗前》:“羽翼未成便學飛,鳳凰燕雀差幾希。長空雲蔽猶縱目,向晚雨來自濕衣。倘效舉棋慮失局,何堪戀巢苦啼飢。九皋千里先休問,更莫空論是或非。”借物寓意,表達了對於反右運動中受衝擊者的深摯同情。《吊前蘇聯顧問賓館四首》作於1960年:“上賓池館遍中州,錦幛聊遮國士羞。久奉載車舍利骨,難尋賃酒鷫鸘裘。嶢邊壁壘驚中夜,花裏樓台拜小侯。今日憑欄休信指,興亡似失匹夫謀。”“與國修盟卻謝恩,玄冰萬丈負鯨吞。縱橫極目無餘子,遲早抽刀有裂痕。恨事最傷現眼報,快人何耐違心論?十年豈少逆鱗客,不負丹心負罪言。”“顧問三千已撤回,浮漚友誼更成灰。競懷白筆朝宗闕,虛奉紅蕖作芋魁。萬歲聲中傳解凍,百花格外要爭開。權宜滯變輕新主,苦酒盈壚是舊醅。” “又見親蘇復反蘇,兩朝故事逐雄圖。朔風古道程猶遠,東海前人夢已枯。爭向邯鄲質世子,欲留三姓稱家奴。可知歷史必然性,楊柳玉門備説郛。”對於歷史的必然性具有極為深刻的洞見,沉鬱當中隱含着辛辣的諷刺。
作於“文革”年間的《時事十七首》更是對個人崇拜和專制主義作出最為憤怒的控訴,奏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如 “未舉抗疏已逆鱗,判他永世不翻身。帝威赫戲聊嘗夏,民主空華賴劇秦。九地生死多契闊,三家分合悉沉淪。將軍今日向南面,説道此時又立新。” (第二首)“亂説乘風更亂動,知誰慢捻與輕攏。能將大亂兼天下,遂令高明閉眼孔。毛氏紅書遍世界,牛皮黑漆做燈籠。當前擺定一條路,萬歲聲中學懵懂。”(第六首)“馬上治之十八年,一鞭擊地老三篇。代除首領飛鳴鏑,人是佃農務力田。聞道煉成萬應藥,仰看坐在九重天。沉沉王者古來有,更有家家一炷煙。”(第八首)“呼嘯而來紅衞兵,門前草木也傷情。先生抱病尤須鬥,夜戰挑燈切莫停。休怪盡人呼造反,只因恃黨發神經。宋慈徒作洗冤錄,一代中官覆大明。”(第十首)他以詩人的敏感和歷史學家的深刻,認識到人民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動輒人頭千萬顆,葫蘆滾地不嫌多。(盛行一説,謂不如何如何,便有千萬人頭落地。)遂疑中土居蠻族,方令終生下奈河。已覺隨時堪沒頂,復知同室慣操戈。本錢八億成籌碼,輸個精光又若何!”(第十五首)在那個人妖顛倒的時代,作為個人完全沒有獨立的可能:“人民合是螺絲釘,天命聖王護百靈。比作渦輪憐失格,況充牌位坐空庭?規章任務要求大,血污嬰兒氣味腥。自定教條難自踐,黃堂晚節亦惺惺。”(第十六首)作者總結道:“無產只從抽象生,自操專政便專橫。幾番失意發窮惡,大叫有權開亂槍。同志忽成氧化碳,至親環護紫薇星。方知昔罵家天下,正欲爬高十二層。”(第十七首)
高旅是那個時代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的知識分子,他的詩以理性見長,在審美的維度上稍嫌薄弱。高旅詩作題材涉及1936年-1996年60年間中國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是彌足珍貴的當代詩史。
以下是另一篇關於高旅的文章
一面書緣
2003年04月05日 04:13 深圳商報
我與高旅先生只有一面之緣,就在我們見面的百日之後,高旅先生因心臟病突發而歸道山,屈指算來,至今已經5年多了。然而,我與先生的書緣似乎並不因作者的遽然仙逝而完結,其後發生的故事常常令我情動於中,感慨不已。
這段書緣發端於高旅先生的一本小書:《持故小集》(三聯書店出版於1984年)。那時我正在《天津日報》主編報告文學專版,業餘時間醉心於雜文的寫作,時常跑到《隨筆》版上“客串”一番。忽然從坊間購得這本文筆清新、充滿書卷氣的雜文小品,自然十分喜歡,記得還曾下功夫模仿過“持故體”的筆法。不過,我那會兒對高旅先生所知不多,只知道這是一位寄寓香港的老作家。直到1997年,我去香港採寫“迴歸的腳步”時,才通過漫畫家方成先生得到了高旅先生的電話號碼,並相約在一家歡樂小菜館裏見了面。也就是在那次難忘的相聚中,我這本已珍藏了十多年的《持故小集》才“升格”為簽名本。高旅先生還另外題贈了兩本他的新書給我,一本是《高旅雜文》,另一本是他的散文集《過年的心路》。
那天,我們談得非常開心,吃罷午飯,老人家還意猶未盡,又拉着我拐進一家咖啡館,繼續聊了兩個多小時,直至夕陽西下,才盡興而返。臨別之際,他對我説,難得遇到你這麼愛書的年輕人。既然如此,下次咱們再見面時,我會把早期寫的幾本小説也帶來送給你……
我很後悔此後的一段日子只顧忙於編務,沒有再約老人見面,竟使那次相聚,成為永訣。是年年底,我從高夫人熊笑年女士的來信中,得知高旅先生已於8月10日病逝。那一晚,我幾乎一夜無眠———我只覺得還有好多話沒來得及跟先生説,可細細想來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在當時的心境下,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燈下重讀那本《持故小集》,從書頁之間去尋覓高旅先生的音容笑貌。讀罷全書,我早已淚眼迷離,當即把內心的一腔哀痛,凝聚成一首小詞(調寄卜算子):“珠璣一卷書,廝守十年讀。一片痴情終不負,港島人書聚。尚念相見歡,詎料仙遊去。從此音容無覓處,忍淚題《持故》。”
我把這首小詞用毛筆抄好,第二天就寄給了高夫人。很快,熊笑年先生就回信了。信中説:“謝謝你悼慎之(高旅先生字慎之———作者注)的詩詞,今贈慎之的《危弦集》相謝,是他親筆寫的。慎之寫了大量的詩詞,愁無人整理選編,現今青年又大都不懂、不愛舊體詩詞。”
這實在是一件意外獲得的珍品:薄薄的一冊,直接從手抄本複印裝訂而成,封面撳一朱文名章,可見是高旅先生的自藏本。全書皆以雍容娟秀的小楷豎寫,所收錄的詩作起於1966年,終於1977年,恰好貫穿“文革十年”。詩集題名“危弦”,作者在《題記》中説是取自全書第一首的頭兩個字,但依我看來,這“危弦”二字中,也不乏感時書憤的意味。
熊先生的來信還提到另外一件令我感佩不已的事情,她説:“自去年從歡樂小館茶聚歸來,我當即就將慎之所著的《杜秋娘》、《玉葉冠》一一找尋了出來,因當時記得你説不日就會來取,我還以為慎之早交給你了。現我又備好了一套,如你就便時,盼來取去。”寥寥數語,恍若重現兩千年前“季札掛劍”的古風———高旅先生一諾千金的品格,熊笑年先生代夫履約的風範,在當今之世不啻是空谷足音,着實令我等後輩書生高山仰止。
如今,這些高旅先生的遺著,正靜靜地排列在我的書架上。《杜秋娘》為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63年出版;《玉葉冠》為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還有一部信中沒有提到的《金屑酒》,上下兩冊,為花城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書皆是歷史小説,前面兩部寫的是唐朝舊事,後者寫的是西晉“八王之亂”的故事。三書皆已書頁泛黃,《杜秋娘》的左下角還有水浸的痕跡。三本書的扉頁上都撳着高旅先生的私印,這説明它們都是作者自存的孤本。高旅夫婦以自己的孤本存書相贈,而且是生前相諾、身後履約,這使我真切體味到人與書的緣分之深、之重。我將珍惜這段書緣,以告慰高旅夫婦的重託與厚愛。
《持故小集》
(三聯書店1984年版)
作者:侯軍
一面書緣
2003年04月05日 04:13 深圳商報
我與高旅先生只有一面之緣,就在我們見面的百日之後,高旅先生因心臟病突發而歸道山,屈指算來,至今已經5年多了。然而,我與先生的書緣似乎並不因作者的遽然仙逝而完結,其後發生的故事常常令我情動於中,感慨不已。
這段書緣發端於高旅先生的一本小書:《持故小集》(三聯書店出版於1984年)。那時我正在《天津日報》主編報告文學專版,業餘時間醉心於雜文的寫作,時常跑到《隨筆》版上“客串”一番。忽然從坊間購得這本文筆清新、充滿書卷氣的雜文小品,自然十分喜歡,記得還曾下功夫模仿過“持故體”的筆法。不過,我那會兒對高旅先生所知不多,只知道這是一位寄寓香港的老作家。直到1997年,我去香港採寫“迴歸的腳步”時,才通過漫畫家方成先生得到了高旅先生的電話號碼,並相約在一家歡樂小菜館裏見了面。也就是在那次難忘的相聚中,我這本已珍藏了十多年的《持故小集》才“升格”為簽名本。高旅先生還另外題贈了兩本他的新書給我,一本是《高旅雜文》,另一本是他的散文集《過年的心路》。
那天,我們談得非常開心,吃罷午飯,老人家還意猶未盡,又拉着我拐進一家咖啡館,繼續聊了兩個多小時,直至夕陽西下,才盡興而返。臨別之際,他對我説,難得遇到你這麼愛書的年輕人。既然如此,下次咱們再見面時,我會把早期寫的幾本小説也帶來送給你……
我很後悔此後的一段日子只顧忙於編務,沒有再約老人見面,竟使那次相聚,成為永訣。是年年底,我從高夫人熊笑年女士的來信中,得知高旅先生已於8月10日病逝。那一晚,我幾乎一夜無眠———我只覺得還有好多話沒來得及跟先生説,可細細想來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在當時的心境下,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燈下重讀那本《持故小集》,從書頁之間去尋覓高旅先生的音容笑貌。讀罷全書,我早已淚眼迷離,當即把內心的一腔哀痛,凝聚成一首小詞(調寄卜算子):“珠璣一卷書,廝守十年讀。一片痴情終不負,港島人書聚。尚念相見歡,詎料仙遊去。從此音容無覓處,忍淚題《持故》。”
我把這首小詞用毛筆抄好,第二天就寄給了高夫人。很快,熊笑年先生就回信了。信中説:“謝謝你悼慎之(高旅先生字慎之———作者注)的詩詞,今贈慎之的《危弦集》相謝,是他親筆寫的。慎之寫了大量的詩詞,愁無人整理選編,現今青年又大都不懂、不愛舊體詩詞。”
這實在是一件意外獲得的珍品:薄薄的一冊,直接從手抄本複印裝訂而成,封面撳一朱文名章,可見是高旅先生的自藏本。全書皆以雍容娟秀的小楷豎寫,所收錄的詩作起於1966年,終於1977年,恰好貫穿“文革十年”。詩集題名“危弦”,作者在《題記》中説是取自全書第一首的頭兩個字,但依我看來,這“危弦”二字中,也不乏感時書憤的意味。
熊先生的來信還提到另外一件令我感佩不已的事情,她説:“自去年從歡樂小館茶聚歸來,我當即就將慎之所著的《杜秋娘》、《玉葉冠》一一找尋了出來,因當時記得你説不日就會來取,我還以為慎之早交給你了。現我又備好了一套,如你就便時,盼來取去。”寥寥數語,恍若重現兩千年前“季札掛劍”的古風———高旅先生一諾千金的品格,熊笑年先生代夫履約的風範,在當今之世不啻是空谷足音,着實令我等後輩書生高山仰止。
如今,這些高旅先生的遺著,正靜靜地排列在我的書架上。《杜秋娘》為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63年出版;《玉葉冠》為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還有一部信中沒有提到的《金屑酒》,上下兩冊,為花城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書皆是歷史小説,前面兩部寫的是唐朝舊事,後者寫的是西晉“八王之亂”的故事。三書皆已書頁泛黃,《杜秋娘》的左下角還有水浸的痕跡。三本書的扉頁上都撳着高旅先生的私印,這説明它們都是作者自存的孤本。高旅夫婦以自己的孤本存書相贈,而且是生前相諾、身後履約,這使我真切體味到人與書的緣分之深、之重。我將珍惜這段書緣,以告慰高旅夫婦的重託與厚愛。
《持故小集》
(三聯書店1984年版)
作者:侯軍
一面書緣
2003年04月05日 04:13 深圳商報
我與高旅先生只有一面之緣,就在我們見面的百日之後,高旅先生因心臟病突發而歸道山,屈指算來,至今已經5年多了。然而,我與先生的書緣似乎並不因作者的遽然仙逝而完結,其後發生的故事常常令我情動於中,感慨不已。
這段書緣發端於高旅先生的一本小書:《持故小集》(三聯書店出版於1984年)。那時我正在《天津日報》主編報告文學專版,業餘時間醉心於雜文的寫作,時常跑到《隨筆》版上“客串”一番。忽然從坊間購得這本文筆清新、充滿書卷氣的雜文小品,自然十分喜歡,記得還曾下功夫模仿過“持故體”的筆法。不過,我那會兒對高旅先生所知不多,只知道這是一位寄寓香港的老作家。直到1997年,我去香港採寫“迴歸的腳步”時,才通過漫畫家方成先生得到了高旅先生的電話號碼,並相約在一家歡樂小菜館裏見了面。也就是在那次難忘的相聚中,我這本已珍藏了十多年的《持故小集》才“升格”為簽名本。高旅先生還另外題贈了兩本他的新書給我,一本是《高旅雜文》,另一本是他的散文集《過年的心路》。
那天,我們談得非常開心,吃罷午飯,老人家還意猶未盡,又拉着我拐進一家咖啡館,繼續聊了兩個多小時,直至夕陽西下,才盡興而返。臨別之際,他對我説,難得遇到你這麼愛書的年輕人。既然如此,下次咱們再見面時,我會把早期寫的幾本小説也帶來送給你……
我很後悔此後的一段日子只顧忙於編務,沒有再約老人見面,竟使那次相聚,成為永訣。是年年底,我從高夫人熊笑年女士的來信中,得知高旅先生已於8月10日病逝。那一晚,我幾乎一夜無眠———我只覺得還有好多話沒來得及跟先生説,可細細想來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在當時的心境下,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燈下重讀那本《持故小集》,從書頁之間去尋覓高旅先生的音容笑貌。讀罷全書,我早已淚眼迷離,當即把內心的一腔哀痛,凝聚成一首小詞(調寄卜算子):“珠璣一卷書,廝守十年讀。一片痴情終不負,港島人書聚。尚念相見歡,詎料仙遊去。從此音容無覓處,忍淚題《持故》。”
我把這首小詞用毛筆抄好,第二天就寄給了高夫人。很快,熊笑年先生就回信了。信中説:“謝謝你悼慎之(高旅先生字慎之———作者注)的詩詞,今贈慎之的《危弦集》相謝,是他親筆寫的。慎之寫了大量的詩詞,愁無人整理選編,現今青年又大都不懂、不愛舊體詩詞。”
這實在是一件意外獲得的珍品:薄薄的一冊,直接從手抄本複印裝訂而成,封面撳一朱文名章,可見是高旅先生的自藏本。全書皆以雍容娟秀的小楷豎寫,所收錄的詩作起於1966年,終於1977年,恰好貫穿“文革十年”。詩集題名“危弦”,作者在《題記》中説是取自全書第一首的頭兩個字,但依我看來,這“危弦”二字中,也不乏感時書憤的意味。
熊先生的來信還提到另外一件令我感佩不已的事情,她説:“自去年從歡樂小館茶聚歸來,我當即就將慎之所著的《杜秋娘》、《玉葉冠》一一找尋了出來,因當時記得你説不日就會來取,我還以為慎之早交給你了。現我又備好了一套,如你就便時,盼來取去。”寥寥數語,恍若重現兩千年前“季札掛劍”的古風———高旅先生一諾千金的品格,熊笑年先生代夫履約的風範,在當今之世不啻是空谷足音,着實令我等後輩書生高山仰止。
如今,這些高旅先生的遺著,正靜靜地排列在我的書架上。《杜秋娘》為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63年出版;《玉葉冠》為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還有一部信中沒有提到的《金屑酒》,上下兩冊,為花城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書皆是歷史小説,前面兩部寫的是唐朝舊事,後者寫的是西晉“八王之亂”的故事。三書皆已書頁泛黃,《杜秋娘》的左下角還有水浸的痕跡。三本書的扉頁上都撳着高旅先生的私印,這説明它們都是作者自存的孤本。高旅夫婦以自己的孤本存書相贈,而且是生前相諾、身後履約,這使我真切體味到人與書的緣分之深、之重。我將珍惜這段書緣,以告慰高旅夫婦的重託與厚愛。 [1] 
《持故小集》
(三聯書店1984年版)
作者:侯軍
參考資料
  • 1.    張元卿,顧臻編,品報學叢 第3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09,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