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牟倫揚

鎖定
牟倫揚(1919—1943)筆名司馬軍城,湖北省利川汪營人。著名戰地記者、革命烈士、抗日詩人。 在姊妹中,牟倫揚居長,其下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父母以農耕為本,家境不算富裕。牟倫揚自幼聰慧勤勉,6歲入私塾,8歲進小學讀書。1934年小學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恩施省立十三中學,為了他的前程,父母忍痛賣掉一棟房屋以充學費。在校期間,牟倫揚勤奮學習,孜孜不倦,其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1935年秋,他初中畢業後,無錢到省城讀高中,適逢恩施專署招考小學教師,便前去應試,考中後被分配到恩施縣沐撫小學任教。 [1] 
中文名
牟倫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畢業院校
恩施省立十三中學
職    業
記者
出生地
湖北省利川汪營

牟倫揚簡介

“七·七”事變後,他離開學校奔赴延安,被分配到《抗敵報》(《晉察冀日報》前身)任編輯、記者,寫下大量富有戰鬥氣息的戰地通訊、雜文和詩篇。他還兼任報社自衞隊隊長和印刷廠廠長,經常帶領報社全體人員打游擊。後到《救國報》任編輯,輾轉長城內外,在戰鬥的炮火硝煙中辦報,還兼冀東全區文藝性羣眾組織“新長城社”的理事和刊物《新長城》的主編。又調任《救國報》(燕國版)主編。後在日軍包圍中突圍時犧牲。1982年,國家民政部追認牟為烈士。 [2]  ?

牟倫揚生平

牟倫揚,利川汪營鎮人。1934年考入恩施湖北省立十三中學,半年後考入武漢羣化中學高中部學習。牟自幼喜詩文,常以“居身不使百塵染,立志直與青雲齊”自勉。
1937年“七·七”事變後,牟倫揚懷揣抗日救國熱情,獨自離校赴延安,入陝北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 1938年2月轉入陝北公學十一隊學習,曾多次聆聽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教誨。同年5月赴山西五台山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抗敵報》(《晉察冀日報》前身)編輯、記者。其時,鄧拓任該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牟倫揚在《抗敵報》工作四年期間,兼任報社自衞隊隊長和印刷廠廠長,除經常帶領報社全體同志打游擊外,還編印《報社生活》。在極端艱苦的“反掃蕩”戰鬥環境中,他奮筆疾書,寫下了大量反映抗日根據地軍民戰鬥生活的戰地通訊、雜文和詩篇,深為根據地軍民所喜愛。
1942年,牟倫揚調往冀東任《救國報》主編,同時兼任冀東全區羣眾文藝組織“新長城社”理事和《新長城》主編,立志使“文藝不要只像長在河邊的梨花,而要像灤河裏的浪花;不但給人們藝術上的享受,而且要使人們的感情捲進這個鬥爭的浪花裏來”。數月後,他被調往冀熱遼區黨委五地委,任《救國報》燕山版主編。
1943年4月7日,牟倫揚所在部隊在豐潤的官屯附近被日軍重重包圍,激戰突圍中,他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牟倫揚一生作品甚多,現存有《我們的宣言》、《世界是我們的》、《用生命築起城牆》、《太行山的子弟兵》、《絞繩架下的婚禮》等。鄧拓説他的詩“是同天地一樣長久的永生的詩,這樣的詩人才是真正的詩人,這樣的詩人才是永生的。”
牟倫揚以筆為武器,為抗戰而吶喊,激勵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擊日寇,恰似毛澤東同志評價丁玲那樣:“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其英名長存晉察冀大地,其功勳與天地同在。198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牟倫揚為革命烈士。 [3] 

牟倫揚人物記念

當牟倫揚犧牲的噩耗傳到《晉察冀日報》社和《救國報》社時,昔日在一起工作過的戰友們萬分悲痛。鄧拓、呂光、陶晶然、陳大遠等紛紛寫詩祭奠。 [1]  鄧拓的一首悼亡詩是對牟倫揚戰鬥的一生的總結:
朝暉起處君何在?千里王孫去不回!
塞外徵魂心上血,沙場詩骨雪中灰。
鵑啼漢水聞灤水,腸斷燕台作吊台。
莫怨風塵多擾攘,死生繼往即來開! [1] 

牟倫揚榮譽稱號

2020年9月2日,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名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