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頭怪甲龍

鎖定
牛頭怪甲龍(學名:Minotaurasaurus)又名牛頭怪龍,學名意為“牛頭人蜥蜴”,是甲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約7,000萬年前。
拉丁學名
Minotaurasaurus
別    名
牛頭怪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蜥形綱
鳥臀目
亞    目
裝甲亞目
甲龍科
亞    科
沙漠龍亞科
牛頭怪甲龍屬
拉氏牛頭怪甲龍
分佈區域
蒙古、中國
中文學名
牛頭怪甲龍

牛頭怪甲龍物種學史

牛頭怪甲龍屬於甲龍科下的甲龍亞科,它的化石是一個完整的頭骨,發現於蒙古的戈壁沙漠。牛頭怪甲龍的頭骨外形類似具有骨甲的牛頭。腦殼相當原始,具有甲龍科的典型特徵。牛頭怪甲龍是在2009年由Clifford A. Miles與Clark J. Miles命名。
牛頭怪甲龍的第一具化石是通過非法走私的方式獲得的,它的第一具化石曾被非法的化石販子走私到了國外,後被走私到了美國,美國加州的博物館將其買下後才開始了正式的研究,但是,由於牛頭怪甲龍的化石是被非法走私到美國的,它的發現地在哪裏根本無法知道,只知道它是亞洲的,所以,牛頭怪甲龍在過去的一長段時間都被標註着“化石發現地:不明”,更由於都不知道它是在亞洲的哪個國家發現的,所以研究者們也不知道它該歸屬於哪個國家,所以在2013年之前,牛頭怪甲龍一直由美國暫且保管。
2009年,美國學者C.A. Miles和C.J. Miles在《當代科學》上發表了《瑞氏牛頭怪甲龍Minotaurasaurus ramachandrani的頭骨,一個新的白堊紀戈壁甲龍類恐龍》,模式標本INBR21004包括頭骨和下頜,保存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博物館,發現地在亞洲的一個戈壁灘上,但是具體是在哪裏不清楚。
頭骨 頭骨
2013年的時候,美國和蒙古兩國組成的科考隊在蒙古國南戈壁的火焰崖上進行考察挖掘化石時,研究者們在火焰崖上的“德加多克塔組”地層中再次發現了一具牛頭怪甲龍的化石,終於確定了牛頭怪甲龍的“住址”,牛頭怪甲龍的第二具化石包括了完整的頭骨、頜骨和皮內成骨,此次發現終於確定了牛頭怪甲龍的所在地,是在亞洲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組”,並且也確認了牛頭怪甲龍在甲龍家族中的演化地位,牛頭怪甲龍體長可達5米,與繪龍、多智龍、美甲龍的關係較近 [1] 

牛頭怪甲龍形態特徵

一個新屬新種的甲龍類恐龍,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的“德加多克塔組”地層。它顯示了晚白堊世甲龍類的很多特徵。新的標本中的完整的頭骨和兩塊下頜,頭上長有一對類似公牛的又長又大的角,前齒骨以原始形態保存原封保存。這塊頭骨幾乎沒有積壓和破損。它有一個背側為等邊三角形的頭骨;大而高的,被裝飾的鼻膜質骨板,巨大的鼻孔很像公牛。腦殼的特點比其他戈壁發現的甲龍類恐龍原始。
體長可達5米,與同為甲龍科的繪龍(pinacosaurus)共存,演化關係上與繪龍、多智龍接近。

牛頭怪甲龍該科種類

中文學名:牛頭怪甲龍
拉丁學名:Minotaurasaurus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下目:裝甲下目 Ankylosauria
超科:甲龍超科 Ankylosauroidea
科: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亞科: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
屬:牛頭怪甲龍屬 Minotaurasaurus
C. A. Miles & C. J. Miles, 2009
種:拉氏牛頭怪甲龍 M. ramachandraniC.
A. Miles & C. J. Miles, 2009 (模式種)
出現時間:白堊紀早期
滅絕時間:白堊紀晚期
分佈:蒙古
食性:植食
命名時間:2009年
命名者:Clifford A. Miles與Clark J. Mile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