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角寨石窟

鎖定
牛角寨石窟,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是唐朝時期的古遺址。 [4-5] 
牛角寨石窟始鑿年代為唐代,唐景龍元年(707年)建成牛角寨大佛。造像龕分佈於牛角寨和玉皇頂東崖下山坡上的數十個巨石之上。牛角寨石窟分為牛角寨、壇神巖兩個部分。其中牛角寨部分羣位於牛角寨東南側,壇神巖部分位於牛角寨山體西側。根據資料記載,牛角寨石窟原存有佛、道造像101龕,其中佛教造像95龕,道教造像6龕。根據現場踏勘和核對,牛角寨部分存造像39龕,壇神巖部分存造像30龕,牛角寨和壇神巖部分的摩崖造像,另有還有20龕被掩埋於地下。其中2號“維摩詰經變龕”、3號“觀無量壽佛經變”、41號“千佛龕”、44號“彌勒大佛”、53號“三寶龕”、64號“並列真人羣像”等6龕錄入《中國美術全集•四川雕像卷》,“大佛龕”還錄入《中國大佛》畫冊;牛角寨石窟造像題記現存八處。其中紀年題記兩處。牛角寨石窟鐫刻有大量唐宋時期的道教和佛教的石刻造像,為研究這一段時期造像類型和演變規律提供了詳實的實物參考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龕中保存下來的《南竺觀記》碑文,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唐代道經的分類、總卷數和分類的具體卷數,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2]  [5-6] 
2006年5月,牛角寨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牛角寨石窟
地理位置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
所處時代
唐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859-4-04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牛角寨石窟歷史沿革

牛角寨石窟始鑿年代為唐代,唐景龍元年(707年)建成牛角寨大佛。 [4] 
2013年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仁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開展了對牛角寨石窟的考古調查及測繪工作。 [2] 

牛角寨石窟文物特點

綜述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位於四川省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水庫以西的鷹頭村,東距高家鎮約4.4千米,南距仁壽縣城約3.5千米,北距成都市約54千米。處於龍泉山脈中段東側,東望平川,視野開闊,近觀鷹頭水庫,遠眺三岔湖。造像龕分佈於牛角寨和玉皇頂東崖下山坡上的數十個巨石之上。牛角寨石窟分為牛角寨、壇神巖兩個部分。其中牛角寨部分羣位於牛角寨東南側,壇神巖部分位於牛角寨山體西側,可以確定牛角寨石窟始鑿年代為唐代。根據資料記載,牛角寨石窟原存有佛、道造像101龕,其中佛教造像95龕,道教造像6龕。根據現場踏勘和核對,牛角寨部分存造像39龕,壇神巖部分存造像30龕,牛角寨和壇神巖部分的摩崖造像,另有還有20龕被掩埋於地下。 [2]  [3] 
規模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分為微型龕、小型龕、中型龕和大型龕及特大型龕五個類型:微型龕邊長小於20釐米;邊長小於100釐米的龕為小型龕;邊長100~200釐米的為中型龕;邊長200~400釐米的為大型龕;邊長400釐米以上的為特大型龕。僅牛角寨區大佛龕為特大型龕。牛角寨區Y1~Y6皆分佈有大型龕(共6個),壇神巖區域僅Y1、Y2、Y6分佈有大型龕(共5個龕)。小型龕是牛角寨石窟的主要類型,分佈於牛角寨區Y2和Y3(共14個龕),壇神巖區Y1~Y6(共35個龕)。微型龕多為附屬龕。中、小型龕是牛角寨石窟牛角寨區開鑿的主流,小型龕是壇神巖區的主流。 [2] 
形制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的造像龕以雙層龕為主。牛角寨石窟立面龕形可分為四邊形、拱形、尖拱形三類。大部分為四邊形龕,近總數的93%。牛角寨石窟單層龕平面龕形分為六類:方形、橫圖長方形、梯形、半橢圓形、半圓形和拱形。單層龕平面以三壁較直的橫長方形和三壁弧形、龕深較淺的半橢圓形為主流。牛角寨石窟雙層龕外龕平面形制可以分為兩類:橫長方形和梯形。牛角寨石窟造像龕龕頂的形式豐富,包括:平頂、內斜頂、外斜頂、拱形頂、尖拱形頂、上凸頂、雙層疊澀頂。其中拱形頂,尖拱形頂,上凸頂,雙層疊澀頂屬於出現較少的特別形式,而平頂、內斜頂、外斜頂為普遍出現的形式。單層龕的龕底形式包括平底、外斜兩種。除殘損不明的龕外,平底形式居多,佔統計總量的70%。雙層龕的外龕龕底形式包括平底、外斜兩種,其中平底是主流形式,佔統計總量的62%。 [2] 
龕門結構與裝飾
牛角寨石窟造像龕龕門結構的特點主要是指雙層龕的內龕門結構,包括門柱、橫檻(上檻)、門楣、門植等結構元素。門柱可以分為三類:寬面門柱、窄面門柱、表現抱框。寬面門柱和窄面門柱在牛角寨區和壇神巖區皆有分佈,其中窄面門柱數量較多。表現抱框的門柱數量較少。橫檻可以分為兩類:橫檻未壓門柱和橫檻壓門柱。除殘損不明的龕外,橫檻未壓門柱的形式在牛角寨區和壇神巖區皆有分佈,佔統計總量的37%,而表現橫檻壓門柱的形式數量較多,佔63%,這在牛角寨區和壇神巖區皆有分佈。門檻樣式可以分為兩類:較低門檻和較高門檻。較低門檻是普遍形式。斜撐是四邊形龕常見的上側兩角的結構形式,主要出現於內龕。 [2] 
造像內容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造像龕的尊像組合,可以分為單尊像、雙身像、一鋪組合像、多身像、羣像五種。以一佛為主尊的組合像,或再結合天龍八部的組合像,是仁壽牛角寨石窟流行的佛教題材;牛角寨石窟道教題材造像龕皆分佈於壇神巖區,且集中分佈於Y1,有兩種組合形式。一種為單主尊及脅侍的組合,另一種為多主尊及脅侍的組合。牛角寨石窟佛道題材造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佛教為主的佛道組合,一種是以道教為主的佛道組合。 [2] 
造像圖像特徵
牛角寨石窟造像 牛角寨石窟造像
佛,按姿態可以分為三類。立佛:牛角寨石窟立佛實例較少,立佛在牛角寨區皆為附屬龕,在壇神巖區為獨立龕;跏趺坐佛,除組合主尊外,牛角寨區中尊佛像印式多見捧缽、彌陀定印,而少見禪定印。壇神巖區中尊佛像多見禪定印、捧缽,而未見彌陀定印。中尊佛像捧缽是牛角寨石窟最多見的手勢。按着衣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型:通肩式、三層佛衣式、覆肩袒右式。施彌陀定印佛像皆着通肩式袈裟。通肩式袈裟是牛角寨石窟佛像着衣最常見的樣式;倚坐佛:牛角寨石窟實例較少。
菩薩,牛角寨石窟菩薩像多為龕內脅侍菩薩,或作為並列尊像如地藏觀音組合和雙觀音組合,也有獨尊菩薩(一般為觀音造像)的形式。根據體式可以分為立像、半跏趺坐和結跏趺坐三類。菩薩手勢較豐富,立像脅侍常見持蓮、持淨瓶、持楊柳枝、垂持帔帛等,坐姿菩薩多見持蓮,也有手持楊柳枝,較少見手印。菩薩的着裝樣式差異較小,基本為戴項圈,斜披絡腋,佩X形瓔珞,下身着貼身長裙。
力士,牛角寨石窟較少見單龕獨尊力士,常見組像中護持力士。可見有一手上舉、一手下垂,一手上舉、一手扶腰,一手上舉、一手垂持帔帛等。少見手持法器者。牛角寨區同龕護持力士像大多為對稱動作,壇神巖區有二像動作差異,兩側護持力士的着裙樣式也存在較大差別,右像下身着露膝短裙,左像着長裙覆踝。
天王,牛角寨石窟的天王大多是佛為主尊組像中的護持天王。 [2] 

牛角寨石窟文物遺存

綜述
牛角寨石窟,2號“維摩詰經變龕”、3號“觀無量壽佛經變”、41號“千佛龕”、44號“彌勒大佛”、53號“三寶龕”、64號“並列真人羣像”等6龕錄入《中國美術全集•四川雕像卷》,“大佛龕”還錄入《中國大佛》畫冊;牛角寨石窟造像題記現存八處。其中紀年題記兩處。 [2]  [5] 
牛角寨大佛
牛角寨大佛 牛角寨大佛
牛角寨寨東側崖壁屹立着彌勒佛胸像一尊依山鐫造的大佛半身像,也是整個牛角寨石窟的核心部分,又稱高家大佛、仁壽大佛,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龕高約16米,寬約11米,深8.7米。半身胸像高12.4米,半圓雕。佛頭高6.6米,髮式呈螺髻,面部寬4.6米,豐滿,耳長3.7米,垂肩,眼微啓,嘴微合,頸高0.95米,肩寬約11米,胸高4.85米。於唐景龍元年(707年)建成的牛角寨大佛一反佛教雕塑佛像必為全身像的規範,僅鑿半身胸像,較罕見,是中國大佛的唯一胸佛,被譽為“中華第一胸佛”。與樂山大佛在外貌神態上猶如孿生兄弟,在開鑿方式、工程佈局及排水方式上也相似,兩佛均是三面鑿山為巖,大佛端坐其間。 [4-5] 
3號龕
3號龕 3號龕
3號龕為雙重方龕,平面呈淺弧形,兩側龕口內收明顯,正壁與側壁轉折處近弧,頂與三壁轉折較明顯,頂部兩角外側雕弧撐,內側掏空。外龕寬141釐米、高150釐米、深50釐米,內龕寬105釐米、高126釐米、深32釐米,龕向257°。外龕底部中央殘,造像略風化、殘損,頭均不存,零星可見白色裝彩痕。外龕右壁中央豎刻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題記1行,字體較大,為楷體:丁祖同甲已上記,乾道九年。其外側另有1則題記,僅可識“大佛”二字。內龕環三壁造西方淨土世界。上方中央造一佛二菩薩坐仰蓮圓座上,頭頂有圓柱形華蓋,華蓋垂三重帷幔,下垂風鈴,頂部、下方中央各有一碩大寶珠;有尖桃形頭光及圓形身光,頭光內飾鋸齒,兩側鏤空,中飾兩圈聯珠紋夾一圈素面條帶紋,外緣飾火焰,身光內層素面,中、外層裝飾與頭光相同,蓮座覆帷幔。佛居中,頭及雙臂不存,像高24釐米、座高10釐米,可見頭頂肉痕,着通肩式袈裟,領邊於左肩外翻較寬,衣紋於胸腹前呈弧形,袈裟下襬覆雙足,雙手置腹前兩側,結跏跌坐。菩薩頭頂華蓋有帷幔層層垂下,轉角處垂四道珠鏈。均綰,髮辮垂肩,帶垂於肩前,頸部存兩道蠶紋,披絡腋,一角反搭胸前,下着長裙,腰束帶,披巾自兩肩垂下,於腹前橫過,繞兩臂後垂於蓮座兩側,戴項圈,於胸前中央呈聯珠狀,中央垂下一道流蘇,兩側各垂下一道瓔珞,於腹前相交,呈圓餅狀,及兩膝,折向身後,雙手均持長蓮蕾於體前。左側菩薩雙臂及雙腿殘,高21釐米、座高8釐米,右腕戴雙重腕釧,蓮蕾搭於左肩,蓮莖上端又分出蓮葉,左舒相坐,朝向右前方。右側菩薩右臂、右腿殘,高21釐米、座高7釐米,蓮蕾搭於右肩,右舒相坐,朝向左前方。
佛與菩薩華蓋間的縫隙內各露出弟子頭像,左上排三身,右上排二身,下排一身,呈倒“品”字形站立,均光頭。右側菩薩蹲蓮座上,朝向右側,雙手撫右上方蓮座,抬頭看向上方童子。內龕龕楣兩側及左、右龕面雕十六觀。韋提希夫人綰高,着交領衣,外套齊胸襦裙,裙尾覆雙足,雙手籠袖中,拱胸前,結跏跌坐於仰蓮圓座上,身體前方置仰蓮圓台,其上置像或物。左側從下至上第一、三、五、七組畫面中,韋提希夫人居左面右,第二、四、六、八組畫面居右面左,第七、八組位於龕楣左側。 [7] 
造像題記
53號龕右壁的《南竺觀記碑》,基本完好,其中內容有“……大唐天寶八載(749年)太歲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三洞道士楊行進、三洞女道士楊正真、三洞女道士楊正觀……真□正法觀元守憲進弟彥高等共造三寶像一龕,為國為家存亡□□□□供養。”在13號龕右壁上,刻造像題記一則,豎刻楷書7行,可見內容有:“貞元十一年(795年)太歲乙亥元月建,戊寅廿八日書。” [2]  [8] 

牛角寨石窟文物價值

牛角寨石窟鐫刻有大量唐宋時期的道教和佛教的石刻造像,為研究這一段時期造像類型和演變規律提供了詳實的實物參考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龕中保存下來的《南竺觀記》碑文,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唐代道經的分類、總卷數和分類的具體卷數,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3]  [6] 

牛角寨石窟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牛角寨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牛角寨石窟旅遊信息

牛角寨石窟地理位置

牛角寨石窟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 [4-5] 

牛角寨石窟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牛角寨石窟,路程約35.6千米,用時約5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