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蛙

(水產品食用動物)

鎖定
牛蛙,是蛙科、牛蛙屬的養殖水產品動物,鳴聲很大,遠聞如牛叫而得名。牛蛙個體碩大,雌蛙體長達20釐米,雄蛙18釐米,最大個體可達2千克以上。頭部寬扁,口端位,吻端尖圓面鈍眼球外突,分上下兩部分,下眼皮上有一個可折皺的瞬膜,可將眼閉合背部略粗糙,有細微的膚稜四肢粗壯,前肢短,無蹼。
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原產於北美洲地區,已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
1962年6月29日,新華社消息稱,古巴政府贈送給中國政府的一批(200對共400只)大型食用牛蛙,由養殖單位分別接運到廣東、江蘇和上海等地進行飼養。20世紀80年代,民間從中國台灣引進福建,由此發展壯大,開始在中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牛蛙產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台資和大企業主導的起步階段,中小企業主導的轉型階段,消費帶動的火爆階段。20世紀90年代左右牛蛙已成為中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
牛蛙已列入中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名錄,是水產品而不是野生動物,是可以食用的。
中文名
牛蛙 [7] 
拉丁學名
Lithobates catesbeiana
別    名
菜蛙
外文名
英文 American Bullfrog, Bullfrog, Common Bullfro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蛙科
蛙屬
牛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新蛙亞目
亞    綱
滑體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haw, 1802)
同義學名
Rana catesbeiana Shaw, 1802

牛蛙動物學史

早在1924年,中國台灣就引進了500只美國牛蛙,希望發展養殖業,不幸失敗。1935年,上海一沈姓商人也開了家“上海養蛙場”,專門叫賣美國牛蛙,號稱“珍寶巨蛙”,開出24元一對的天價,相當於普通工人的一個月工資。當時人人都知道,田間地頭有吃不完的田雞,供需關係嚴重不平衡,沈老闆創業惜敗。1950年代,中國國內研究機構又多次從日本引進美國牛蛙,因為缺乏養殖經驗,無一成功。 [12] 
1961年9月3日,古巴總理菲德爾·卡斯特羅帶着工業部長切·格瓦拉一起,到訪中國駐古巴大使館。那時中蘇論戰已經開始,但中古關係還在蜜月期。幾個月前,切·格瓦拉才到訪過中國,對“北京烤鴨”印象深刻,連帶着卡斯特羅也對中國菜十分感興趣,經常去使館解饞。 [12] 
新民晚報——古巴總理菲德爾·卡斯特羅贈送中國一批牛蛙 新民晚報——古巴總理菲德爾·卡斯特羅贈送中國一批牛蛙
這天中午酒足飯飽後,中國駐古巴大使申健提出,能不能購買一些古巴牛蛙活體,運回中國試養。卡斯特羅一聽,慷慨表示別買了,我們送點給中國。經過兩國專家仔細研究,次年,一共400只青壯年古巴牛蛙搭乘專機,從哈瓦那出發,在捷克布拉格、蘇聯莫斯科兩次轉機後,終於抵達中國。中方非常重視,周恩來總理特意寫信感謝卡斯特羅。途中一共死亡11只牛蛙,中方還派專人挨個解剖,搞明白了死亡原因,反饋給古巴。 [12] 
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彼時中國還處於三年困難時期,錢不夠,糧也不夠,而古巴自從1910年代引進美國牛蛙,已經把牛蛙養殖發展成了經濟支柱型產業,每年出口都能賺取數目不小的外匯。 [12] 
原本以為有了400只古巴牛蛙做種,還有古巴專家的指導,牛蛙能順利在中國紮根。但隨着中蘇決裂,古巴站在蘇聯一邊,專家也撤出中國。不久之後,文化大革命席捲大陸,這羣古巴牛蛙無人看管,最終流入農田。 [12] 
1980年代,改革春風吹過祖國山河,也重新吹開了牛蛙這本“致富經”。中國湖南省率先重啓牛蛙養殖,從美國引進牛蛙進行繁育,大獲成功,福建省和廣東省立馬跟上。當時全靠養殖户自己摸索,飼料種類五花八門,蚯蚓、蠅蛆、魚乾、蠶蛹等都是牛蛙的食物,因為缺乏科學配比,畝產有限,但牛蛙的美味已經在國內流傳開來。 [12] 
1984年,國家主席李先念以國宴招待美國總統里根時,就上過一道閩南名菜“石鱗腿”,但並不是用傳統的石鱗(棘胸蛙),而是取中國養殖的美國牛蛙腿入菜,讓習慣“牛蛙腿裹上雞蛋液、蘸點麪包糠、下鍋炸一炸”的里根讚不絕口。 [12] 
1988年,牛蛙市場收購價格達到每千克50元,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這一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用於生活的年收入為1119元,每個月93.25元。 [12] 
至此,牛蛙已經漂洋過海,正式跳上了中國餐桌。但如何讓愛吃、好吃、懂吃的中國人都能吃得起牛蛙,是所有想從牛蛙身上掘金的人們都要考慮的問題。 [12] 
1990年代初,兩岸關係有所緩和,台灣企業開始在大陸辦廠,一家主營商業飼料的台企來到廈門,大力推廣以牛蛙配合飼料,取代魚乾、蠶蛹等傳統餌料。飼料經過科學調配後,使得牛蛙得病率大幅下降,畝產也快速提高。 [12] 
目前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門外,北京以南的所有省份(包括台灣)均有牛蛙的飼養。2013年中國的牛蛙總產量為15萬噸,至2019年已達到40萬噸左右,並且形成了養殖區域高度集中,養殖產業鏈較為完善等特點,至此牛蛙才在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12] 
比起其它食用蛙類,牛蛙有天然的優越性:它吃得多、長得多,喂同樣多的飼料,牛蛙能比其它蛙類多長40%的重量,而且牛蛙基因也很獨特,對一種其它蛙類易感的致病菌有天然免疫力,對剛入門的養殖户也更友好。再加上牛蛙個頭大、肉更多,口感絕佳,吃貨們用舌頭投票,牛蛙的銷量也更旺。 [12] 
凡此種種,讓牛蛙養殖户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一些同時提供牛蛙苗種、飼料、成品蛙回收、加工等各環節服務的公司開始湧現,一條從牛蛙身上牽引出來的產業鏈越來越完善,發展到下游,自然是各種以牛蛙為主題的特色餐飲企業在全國各地湧現。 [12] 
據統計,牛蛙消費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上海、重慶、成都、武漢和長沙,平日裏,僅上海一個城市,每天消耗的牛蛙就大約50萬斤,重慶、成都也分別要消耗40萬斤,過年時數量更大。近100年來,中國已經從純引進牛蛙的國家,發展為既能滿足全國吃貨的胃,同時又是全球最大的牛蛙出口國之一。 [12] 

牛蛙形態特徵

牛蛙身體由頭、軀幹和四肢3部分組成。頭部扁平而闊,成三角形。雙眼位於頭的最高處,橢圓形,眼球帶黃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瞼,能開閉,雙眼可以左右前後觀望。鼻孔位於頭部中央線的兩側,與口腔相通。眼後方有1對鼓膜,是牛蛙的聽覺器官。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達耳鼓膜中部。 [11] 
牛蛙的四肢十分發達。前肢四趾,後肢5趾。後肢比前肢長約2.5倍,而且粗壯有力,這樣很適於在陸地上跳躍。後肢趾間有蹼,適於在水中游泳,便於兩棲生活。雄蛙前肢的第一指內側有膨大的黑色肉瘤,稱婚姻瘤,雌蛙沒有這一構造。牛蛙後肢的大腿和脛部的肌肉最發達,是主要可食部分。 [11] 
牛蛙皮膚光滑,能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膚濕潤,利於呼吸。背部及兩側和腿部的皮膚顏色隨棲息環境而變化,通常為深褐色或黃綠色,近看時有深淺不一的虎斑狀橫紋。牛蛙頭部上顎的側面,呈鮮豔的綠色,腹部呈灰白色,雌蛙咽喉部呈黃色,雄蛙則是白色帶有暗灰色斑紋,這種差異在產卵季節更為明顯。牛蛙軀體後端肛門部位有泄殖孔,具有生殖及泌尿作用。 [11] 

牛蛙棲息環境

牛蛙生活在氣候温暖的地區,多棲息於湖泊、小溪、池塘、沼澤,以及水庫、鹹水池塘(在夏威夷)、溪流和溝渠等水流緩慢、水草繁茂的水體中。成年牛蛙更喜歡温暖、安靜的棲息地,例如長滿植物的淺灘、緩慢的死水和牛軛湖、水庫以及有枯木碎片和茂密且經常出現的植被的靜水,生長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淺水區,沿岸被灌木遮蔽。牛蛙在沼澤、湖塘、水坑、河溝、稻田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中均能生存和繁殖。在加利福尼亞州索諾瑪縣的季節性沼澤地,牛蛙在冬季和春季選擇了尖刺草棲息地,在夏季選擇了水生毛茛。牛蛙在春季和夏季在植被覆蓋茂密處繁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大、最高温度高、人為壓力高和年平均最低温度居中的地區是預測牛蛙適宜性最高的地區。 [5]  [8] 
有生物學家認為,牛蛙可能偏愛高度人工和高度改造的棲息地,例如池塘、牲畜放牧飲水池塘和水庫。人類為了生存開拓使自然的棲息地改變,例如水文從季節性水變為永久性水,移除緊急植被,以及陽光增加導致水温升高,所有這些都有利於建立牛蛙棲息地。在2005年的科學研究中得出結論,牛蛙相對於大陸入侵舟山羣島島嶼的容易程度與生物抵抗力無關,而是人類控制因素變化的結果。被人類活動高度改變的棲息地的典型特徵是棲息地複雜性降低或完全缺乏。在這樣的環境中,牛蛙預計具有高攻擊率(攻擊率是衡量牛蛙搜索效率的指標,特別是牛蛙在給定時間間隔內遠離獵物的海岸線長度)。與在沒有此類植被的海岸線上相比,牛蛙在保持佈滿貓尾草和蘆葦的複雜海岸線遠離獵物方面效率較低。換句話説,人類改造的棲息地可能通過為牛蛙尋找和吞食獵物提供最佳條件來改善牛蛙的棲息地。 [5] 
有時會在距離永久水域數百米的臨時水體中發現牛蛙。然而,它們通常出現在永久池塘中,而大多數其他兩棲動物則棲息在臨時池塘中。池塘水週期可以調節一些兩棲動物羣落,並可能調節牛蛙對兩棲動物的影響。牛蛙通常被排除在臨時池塘之外,因為它們的幼蟲期超過一年,儘管它們可以在一個季節內達到變態。牛蛙會在水體底部或陸地上僻靜的地方冬眠。 [5] 

牛蛙生活習性

牛蛙活動

牛蛙覓食活動在淺水或離水不遠的潮濕陸地進行,在食物充足而安全的地方伺機靜候,如果沒有外來的驚擾,可以長時間不改變位置。牛蛙行動多為跳躍或游泳,這些運動主要靠發達的後肢來完成,如遇敵害或驚擾時,即用後肢用力一蹬,向前跳躍1-2米,或撲入水中,還可跳越1米餘高的障礙物。牛蛙喜靜,怕驚擾,一受恐嚇,立即潛入水中或鑽進洞穴深處,或躥入茂密的草叢中。牛蛙聽覺靈敏,能覺察相距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遠的聲響。 [11] 

牛蛙叫聲

牛蛙有聲囊。在白天可以發出響亮而深沉的吼叫聲。在所有兩棲動物當中,牛蛙的叫聲非常響亮,很遠也能聽得到,雄性在交配期間發出的求偶叫聲有一個持續0.8秒的音符,頻率1.0千赫茲,往往能傳到幾千米之外。在被抓住時可能會發出刺耳的尖叫聲,這可能會嚇到捕食者使其逃脱,還會引發大量牛蛙從海岸線逃到更深的水域。 [5] 

牛蛙越冬

牛蛙屬於變温動物,其體温和活動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一般在10月中旬以後,氣温低於10℃時,停止活動和攝食,潛入水底淤泥或潮濕的鬆土層中越冬,翌年3月,氣温回升到10℃以上時,越冬期結束。 [11] 

牛蛙食性

牛蛙的食物以動物性為主,尤其喜食活餌料。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也不盡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黃、血粉、魚粉等,也可用豆漿、麩皮、麪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包括蚯蚓、蝦、螺、蚌、魚類等。牛蛙也攝食少量植物性餌料,多數為水生植物葉片、植物種子。 [11] 
牛蛙攝食時,往往是靜候在安全、僻靜之處,蹲伏不動,待食物靠近時才猛撲過去。但捕食對象第1次運動時並不捕食,而在第2次、甚至第3次運動時才捕食;它的動作迅速而準確,很少落空;食物進入口腔內並不咀嚼,而是整個囫圇吞下。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牛蛙通常是成羣聚集在飼料台上攝食,你爭我奪,熱鬧非凡;如飼料不足,大蛙吃小蛙的現象就會發生。 [11] 

牛蛙分佈範圍

原產地:加拿大和美國。 [4] 
引進:阿根廷、比利時、巴西、中國、哥倫比亞、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爾、法國、德國、希臘、印尼、意大利、牙買加、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新加坡、西班牙、泰國、英國、美國(夏威夷羣島)、烏拉圭和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 [4]  [8] 
馴養:牛蛙原產於北美洲。已被引入世界各地的40多個國家和四大洲。許多引進都是有意為之,目的是為人類消費建立新的食物來源。也有一些種羣是從牛蛙養殖場的無意逃逸中建立起來的。 [5] 
牛蛙主要生存於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洛磯山脈東邊。美國牛蛙雖原產於北美,但也被引進歐洲部分地區,分佈於北意大利、法國的阿基坦地區、西班牙及荷蘭等地,少量分佈於意大利沿海。 [1] 
日本於1918年由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渡瀬莊三郎引進,同期引進小龍蝦作為牛蛙的餌料。在中國大陸及台灣,作為一種新型食材,亦有廣泛分佈。台灣於1924年與海蟾蜍一起引進,但海蟾蜍並未在台灣建立族羣,牛蛙卻成功的適應了下來。中國於20世紀30-70年代從古巴引入,養殖牛蛙大多為該批古巴牛蛙的後代。該物種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肅、四川、雲南、南京、杭州、福州、廣州,以及廈門、寧波、中山、湛江等地進行馴養 [1]  [8] 

牛蛙繁殖方式

牛蛙繁殖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下一步的苗種生產,而苗種又是牛蛙生產的物質基礎,所以牛蛙的繁殖工作是發展牛蛙生產,特別是規模生產極重要的一環。 [11] 

牛蛙自然繁殖

引種:建造好牛蛙養殖場後,就要進行牛蛙的引種,引進的牛蛙,最好是性成熟的個體。性成熟的個體雌性一般在350克以上,雄蛙300克以上,雄蛙前肢第一指有“婚姻瘤”。引種時,應選擇身體健康、反應靈敏、食慾旺盛、無病無傷的成熟個體。引種的時間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0-11月,最遲應在繁殖期前的3個月完成。引種時可按雌雄比例2∶1引入。 [11] 
種蛙的年齡應根據地區不同而有區別,但第一次性成熟或過老的親蛙,繁殖的後代質量不好,也不能選擇為生產的種蛙。長江流域選用的種蛙年齡:雄蛙2齡以上,雌蛙3齡以上。一般種蛙用於繁殖的年限為3-5年。 [11] 
產卵與孵化:雌蛙性成熟後,即可開始產卵。牛蛙產卵是斷斷續續的,每次排卵數千至數萬粒,牛蛙多在傍晚開始抱對,在凌晨4-5時開始產卵。特別是悶熱天氣和暴雨轉晴後更是牛蛙抱對產卵的適宜時機。 [11] 
牛蛙產卵後即可採卵孵化。由於牛蛙多在後半夜在岸邊淺水區產卵,應在天亮前仔細巡視產卵池四周,發現卵塊及時收集在孵化池中孵化,採卵和轉移時,應特別小心,切莫使卵受傷,影響孵化率。 [11] 
牛蛙卵孵化時間隨孵化的水温、氣温、日照、水質等因素的不同而異。一般而言,水温在25-30℃孵化最適宜,兩天即可孵出蝌蚪;22-25℃孵出約需3天,18-20℃約需4天才能孵出。牛蛙卵除用孵化池或蝌蚪池孵化外,還可用盆在室內或室外孵化。 [11] 
孵化時應注意在同一孵化池放同一批卵,不可將相隔5天以上的卵放在一起孵化,以防孵出後因個體差異大而殘食。為避免陽光直射,最好在孵化池上方搭棚遮陰。孵化期間還要注意適量換入新水,最好每天下午換1次水,每次換水1/4左右,保持水中有充足氧氣,有利於提高孵化率。 [11] 

牛蛙人工催產

當水温達到牛蛙繁殖的適宜温度時,便可對成熟的牛蛙進行人工催產。催產藥物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及牛蛙、青蛙、虎紋蛙等的腦下垂體。催產劑量應根據牛蛙個體大小而定,如500克重的雌蛙,注射LRH-A400微克,注射HCG5000國際單位,注射15-20個蛙腦下垂體。或用上述3種藥物各以1/3的混合物注射,催產效果更佳,雄蛙劑量減半。
牛蛙繁殖

牛蛙人工養殖

牛蛙是一種兩棲動物,是蛙科中較大體型的食用蛙種。因其鳴聲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因其個體大,商品價值高,發展較快。發展牛蛙養殖有許多優點:繁殖快、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抗逆性強、飼料易取、效益較好。 [11] 

牛蛙場地選址

牛蛙養殖場的選擇和建造,主要應根據選擇的養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積粗放養殖,還是小面積集約化養殖而定。總的原則要按照自身條件和環境因素來考慮,既要遵循經濟上投入少,效益高,又應照顧到生產上的科學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 [11] 
牛蛙善於跳、爬、遊、鑽,所以牛蛙養殖場需要建造防逃設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鐵絲網或尼龍線網圍欄防逃,有條件的用磚砌圍牆更為持久可靠。養殖場必須有充足的水源。水源以江、湖、水庫的水最為理想,這種水的水質好,溶氧高,水量充足。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涼的地方,蛙池不僅水質要好,排灌水方便,還應具備不同用途的養殖池、動物性餌料繁殖場地及其他配套設施。另外,牛蛙養殖場還應選擇在水陸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 [11] 

牛蛙修建池塘

根據牛蛙的繁殖特點、變態過程、生活習性,牛蛙養殖場需設立如下養殖池:
  • 親蛙池:親蛙池主要用於培育產卵用的親蛙和繁殖期後分養雌雄親蛙。養蛙規模較大的單位,一般要建造2-3個。親蛙池也可兼作產卵池。親蛙池一般為土池,面積以200平方米為宜,深度1.2米,能蓄0.8-1.0米深的水為好。池底要有15-20釐米的淤泥,以利親蛙越冬。堤埂坡度要大,以1∶2.5為宜。親蛙池的總面積要根據親蛙的數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放養1只親蛙為宜。 [11] 
  • 產卵池:產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水泥產卵池主要在人工催產時使用。一般用土池,效果較好。面積以100-200平方米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深,堤埂坡度要大,以1∶(2.5-3)為好。池內要種植金魚藻、馬來眼子菜、聚草、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產卵。 [11] 
  • 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使用效果以水泥池為好,面積一般為3平方米,正好適合於1只牛蛙所產的卵的孵化,池深度0.6米。池子內壁抹以水泥粉,不必很光滑,稍粗糙反而有利於剛孵化的蝌蚪的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土池因有堤埂坡度,面積比水泥池大,一般為6平方米,池深60釐米,蓄水40釐米深。使用時最好在池內鋪墊塑料薄膜,效果較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孵化池總面積,要根據生產上孵化蛙卵的數量來確定,還應考慮孵化池的週轉。 [11] 
  • 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水泥池面積以15平方米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深;土池面積以50-100平方米為宜,池深0.8-1米深,蓄水0.6-0.8米,堤埂坡度以1∶(1.5-2)為宜。蝌蚪池的總面積,要根據培育蝌蚪的數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數量而定。 [11] 
  • 幼蛙池:為了便於飼養管理,應建立專門的幼蛙池,並留足幼蛙捕食活動的場所。一般來説,蝌蚪變態成幼蛙,在水中生活的時間較短。因此,幼蛙池不宜太大,一般以15平方米為宜,水深50釐米左右。在幼蛙池四周,應種植一些供幼蛙隱蔽和捕食的植物,便於幼蛙上岸活動。在幼蛙池的一個角搭一個餌料台,作為幼蛙天然餌料不足時補充人工飼料的場所。在固定餌料台上空設燈光誘蟲,這是解決天然餌料不足的較好途徑之一。 [11] 
  • 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據生產規模建立成蛙池,要將不同規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飼養。成蛙池可以建大些,一般佔地600-6000平方米,池的深處0.5-1米,池的四周可以人為地堆些石塊、磚塊或築些土洞,地面儘可能綠化,給牛蛙提供較多的隱蔽場所,便於牛蛙生長和繁殖。對於幼蛙和成蛙,生活環境的水面與陸地的面積比以3∶2為宜,可充分利用陸地種植果樹、蔬菜和花卉植物,提高場地的利用率。 [11] 
牛蛙養殖場設計多種多樣,應根據自己的場地面積、環境條件、資金來源和產銷等情況,因地制宜地設計牛蛙養殖場。 [11] 

牛蛙蝌蚪培育

1.蝌蚪的放養密度:合理的放養密度,有利於蝌蚪的生長髮育、完成變態,如果水質好,餌料生物豐富,可適當增加放養密度。一般蝌蚪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0-1000尾。 [11] 
2.蝌蚪的分級飼養:剛孵出的蝌蚪,幼小體弱,不宜移池,要在孵化池中飼養10天后,才能分池飼養。蝌蚪人工培育分三階段進行: [11] 
第一階段培育:孵化池內培育。取出舊水草,放入新草讓蝌蚪附着,防止水草腐爛敗壞水質。水深20-25釐米,隨蝌蚪長大,水深加至30-40釐米。脱膜後3天,每萬尾蝌蚪喂1個蛋黃,分兩次投餵,第4天增加半個蛋黃搭配少許豆漿,5天后開始攝食單細胞藻類。飼養池要培肥水質,培育單細胞藻類供蝌蚪取食。適當增加動物性餌料如田螺、魚肉等,再搭配適量米糠、豆餅、稀飯等。 [11] 
第二階段培育:30日齡至完全變態期,轉池飼養。放養前6-7天,每畝用生石灰40千克消毒,兩天後灌水施入發酵的有機肥,同時投餵商品餌料,動物性餌料佔47%,植物性餌料佔53%,米糠等糊狀餌料煮熟搓團喂。魚等動物性餌料切碎喂,每天喂1次,下午4-5點投餵,儘量滿足蝌蚪營養需要,提高蝌蚪成活率。 [11] 
第三階段培育:蝌蚪變態至越冬。當年蝌蚪均能變態成幼蛙,變態期70天,如果飼養密度大,餌料不足,水質條件差,則需80-90天。特別是7月中旬產的卵,由於8月以後氣温逐漸下降,變態期要延長到100天左右。這種延遲變態的幼蛙,攝食和代謝水平降低,體質差,易造成越冬死亡,但可採用減少投餌量、加深水位等方法,使蝌蚪未變態便進入越冬,到翌年5月才變態成幼蛙。 [11] 
在蝌蚪的飼養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蝌蚪食性的轉變,增加蝌蚪池中浮游生物的數量。蝌蚪池一定要經常換水,使池中的有機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等各個環節組成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循環 [11] 
3.蝌蚪的馴食:牛蛙馴食應從蝌蚪開始,定點設置飼料台,每天定時定量投餌。在30日齡前的小蝌蚪,每天只投餌1次,時間上午8-10點鐘;30日後的大蝌蚪,每天投餌2次,上午8點和下午5點,投餌量隨蝌蚪的長大而逐漸增加。10-50天蝌蚪每天每萬尾投餌200克左右,50天以上投餌400克左右。 [11] 
4.蝌蚪的越冬管理:當氣温降到10-15℃以下時,蝌蚪進入冬眠狀態。蝌蚪的越冬期間應增加池水的深度,不要讓池水結冰,最好使水温保持在15℃左右。在越冬期間,晴天水温升高時,可投餵少量的人工餌料,增強蝌蚪抗嚴寒能力。如條件許可,可採用工廠餘熱水或温泉水,提高蝌蚪越冬的水温,也可在越冬池上搭建塑料薄膜保温,有利於蝌蚪越冬。 [11] 

牛蛙飼養管理

1.牛蛙的馴食:馴食是為了使牛蛙捕食不動餌料(如配合餌料),使其採食人工的飼料,以解決大規模養殖牛蛙的食物問題。馴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條件反射,成功率越大。馴食要定點定時,在馴食早期,以昆蟲等活餌料為主,如蚯蚓、蠅蛆、蟋蟀等並少量摻雜一些不動的死餌和配合餌料。牛蛙經初步採食死餌和配合飼料後,逐漸增加死餌料和配合飼料的比例,直至完全習慣攝食配合飼料。 [11] 
2.幼蛙和成蛙的放養密度:牛蛙養殖效果受放養密度、食物和飼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在決定放養密度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幼蛙的放養密度應根據個體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剛變態的幼蛙100-150只,30天后,體重達25-50克;放養80-100只,體重60-80克,如果條件許可,還可適當加大密度。成蛙放養密度也隨着其個體的長大而遞減,如體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 [11] 
3.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剛變態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樣。根據牛蛙對越冬場所的需求特點,可以人為地創造適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環境。越冬前,應使牛蛙體內儲備充足能量,以便越冬。越冬池四周挖鬆土地,設置一些洞穴,洞內鋪一些軟草等,讓牛蛙進入洞內冬眠。冬眠期間,保持水深0.5米以上。在養殖場地,也可人為地堆放一些草垛,讓牛蛙鑽入草垛下越冬。 [11] 
控制水温也是整個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當水温降到0℃以下並出現冰凍時,牛蛙的體液和血液也會結冰,最終導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時,如果遇到連續寒冷結冰的天氣,就要進行水面破冰,避免水體凍結引起牛蛙體液和血液結冰。 [11] 
如用塑料棚保護牛蛙越冬,因蛙的放養密度大,有糞便和殘餌積聚、腐敗,且棚內空氣差,故常會導致水質惡化。要經常清除殘餌,更換池水,但換水量不宜太大,換水前後的水温不要超過2℃。天氣晴好、温度回升時,要打開塑料棚的門户,讓空氣流通,增加池內氧氣。 [11] 
冬季水鼠、水蛇等危害更為嚴重,要經常巡塘,若發現及時捕殺。 [11] 
牛蛙養殖過程中要確實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放養前進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並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遍灑消毒;分池後及時用20ppm的高錳酸鉀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使病原體傳播;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找出隔離,除此之外,還要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對工具進行消毒。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餌料的投餵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量、定質。當養至成蛙時,出現個別歪頭和紅腿現象,及時把歪頭的牛蛙挑出隔離開,用15ppm的強氯精連續消毒5天,同時加大換水量。 [11] 

牛蛙病害防治

牛蛙在卵及蝌蚪初期限敵害是以螞蝗昆蟲類的幼蟲、成蟲為主;後期蝌蚪的敵害是以幼蛙及鳥為主;成蛙的敵害蟲是以獸類、爬蟲類為主。各種疾病預防並不難,只要注意餌料衞生、水質衞生,不會輕易發生疾病。牛蛙的病害在稀養情況下不多,在密養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以下疾病: [11] 
  • 紅腿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多是由於放養過密、環境惡劣或捕捉裝運途中擠壓受傷,病原體侵入傷口感染所致。幼蛙和成蛙都能感染髮病,且傳染迅速,危害十分嚴重,可在幾天內使整池的牛蛙死亡。防治方法:養蛙池要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每星期用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1次。發病的蛙用2毫克/升的卡那黴素或磺胺甲基異惡唑或5%的食鹽水浸泡,療效顯著。 [11] 
  • 腸胃炎主要是因蛙攝食腐敗變質的飼料引起。此病多發生在春夏秋之交,發病原因與飼養管理不當、飼料不潔、棲息環境惡劣有關,並常與紅腿病併發。發病時,病蛙身體癱軟,無力跳躍,並停止攝食。防治方法:經常清洗飼料台和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發現此病後,應立即隔離病蛙,並用1-2毫克/千克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每天給病蛙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見效。 [11] 
  • 腫腿病:該病因蛙的腿部受傷後被細菌感染引起。病蛙腿部水腫呈瘤狀,影響攝食,致使蛙營養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毫克/千克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後,再注射4萬單位的慶大黴素2-4毫升。第2天重複1次,效果較好。 [11] 
  • 膚黴病其病原體是水黴菌,主要寄生在蝌蚪體表皮膚損傷的部位。病菌從皮膚傷口侵入。菌絲體向內深入肌肉,向外長成分枝繁茂的的菌絲,肉眼可以見到菌落為棉絮狀,逐漸從傷口向四周擴大,致使蝌蚪遊動遲緩,覓食困難,導致死亡。防治方法:用10%紫藥水塗抹,效果良好。
  • 車輪蟲病其病原體是車輪蟲。蝌蚪被大量車輪蟲寄生後,食慾即減退,呼吸困難,單獨遊動,動作遲緩,若不及時台療,會引起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此病多發生在密度大的池中。減少養殖密度,擴大蝌蚪活動空間,即呆避免此病發生;發現初期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使用硫酸銅0.5克和硫酸亞鐵0.2克。 [11] 
  • 氣泡病主要是由於水中溶解的氣體過飽和,因為陽光強烈照射,使池內水温增高,池中的水生植物強烈的光合作用,使水中溶解的氧氣達到飽和狀態。這些過飽和的溶解氣體很不穩定,在有固體特質存在時,即以氣泡形式從水遲或不足,使蝌蚪不停地遊動,四處覓食,水中氣泡就會不斷吸入體同內和粘附在蝌蚪體上及鰭上,患氣泡病的蝌蚪身體膨脹,仰遊在水面,腸內充滿氣體,嚴重時很快死亡。防治方法:對蝌蚪池中的水質要注意檢查,水生植物過於繁茂的池,應經常注入新水;發生氣泡病後應將漂浮的蝌蚪撈置於新鮮水中暫養1-2天,不抽餌料,可使氣體分壓逐漸平衡而使氣泡消失。 [11] 
  • 爛皮病:此病剛發病時,牛蛙的頭部皮膚失去光澤,出現白花紋,接着表皮層脱落,露出背肌,後擴展到軀幹,以至整個背部。病初期,眼睛瞳孔出現粒狀突起,開始呈黑色最後全眼呈現白色,病蛙輕者尚能活動取食,重者不食不動,喜潛居陰暗地方,並常有指端抓其患處,且有出血現象。防治方法:此病的發生是由於長期攝食單一餌料,缺乏維生素所致,因此在養殖的過程中,餌料要多樣化,並可用新鮮小魚餵養治療。 [11] 

牛蛙發展前景

牛蛙研究進展

中國關於牛蛙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養殖技術、養殖條件下及自然條件下的生活習性等方面。但隨着牛蛙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因自繁自養、近親繁殖而導致牛蛙生長減慢、個體變小、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等種質退化現象,很多學者開始從牛蛙的生物學性狀、遺傳基礎等方面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曉清等對牛蛙的可稱量性狀、生長特性、繁殖力進行了研究,以找出其生物學特徵和生長規律,為鑑定牛蛙和其它蛙種、保護和保存牛蛙原種優良勝狀及種質、避免苗種生產中種質混雜和退化提供參考。王曉清等針對雌雄牛蛙器官組織LDH同工酶進行了初步研究,為鑑定牛蛙品種或種質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對豐富牛蛙遺傳學基礎研究,促進牛蛙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牛蛙的細胞遺傳學研究也有相關報道,而朱傳炳等進一步研究了牛蛙的核型,為其遺傳育種提供更為準確的遺傳背景和理論依據。陳愛萍研究分析了牛蛙的營養成分;王曉清等對雌雄牛蛙的肌肉和皮膚營養成分進行了比較分析,為評估牛蛙的營養價值及經濟價值提供科學依據。鄭小樂等針對牛蛙軟罐頭的加工工藝進行了研究。郭曉強等對牛蛙系列產品的加工進行了探討研究,做到可藏性佳、具有營養型和方便性等特點。隨着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食品營養化、方便化和速食化等要求日益提高,牛蛙的深加工製品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這些研究成果對牛蛙養殖業、綜合利用及產品深加工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牛蛙市場規模

作為一種大型食用蛙,牛蛙憑藉口感鮮嫩爽滑、高蛋白、多元菜品,迅速佔領餐飲市場。粵菜、湘菜、川菜、江浙菜等各大菜系競相進入牛蛙菜品研發賽道,推動着牛蛙餐飲消費在全國遍地開花。 [10] 
牛蛙這種單一的食材製作成不同口味的美食,發展到目前,吃蛙已經成為很常見的事情。一陣吃蛙熱潮,將牛蛙養殖業推進向了規模化養殖的高速發展。有行業人士表示,任何品類的發展都會經歷一個從野蠻生長到調整洗牌再到常態化發展的階段,最後整個賽道漸趨理性。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特色大單品品類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不斷進步、進化,朝着穩定有序的成熟期邁進。 [10] 
在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等沿海地區都分佈着大小不同規模的牛蛙養殖產業。以廣東和福建兩省的產值來説所佔比值比較大。牛蛙養殖行業當前的新型農業結構調整的一種經濟類養殖業。由於牛蛙的生長屬性,它的繁殖率相當快,容易養成,生長速度非常的快,適應性強,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牛蛙養殖行業中。 [10] 
牛蛙在消費者心中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是牛蛙的銷售渠道主要還是以餐飲店為主,零售所佔的比例很小。因為牛蛙自己處理加工相對雞鴨魚肉來説會繁瑣一點,對烹飪的廚藝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的人食用牛蛙品類食物都是在餐廳實現的,每天的牛蛙的銷量都是相當可觀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牛蛙的營養價值,在消費者心中的認可和認知程度也都慢慢的提升。從牛蛙品類餐飲店的崛起速度來看,牛蛙的市場需求已經得到一個很大程度的改善,牛蛙養殖業也是未來十分有前景的項目。 [10] 
牛蛙養殖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牛蛙養殖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牛蛙養殖行業的市場潛力,基於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 [10] 

牛蛙主要價值

牛蛙食用

牛蛙是一種大型的肉用蛙,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食客喜歡。美國有農場專門飼養牛蛙以供食用,一對蛙掌重達400克,在餐桌上頗具分量。在中國,牛蛙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佈為1996年首批准許推廣養殖的水產新品種。2020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宣佈:牛蛙和美國青蛙兩個引進品種,可以養殖食用。正式為牛蛙明確身份為水產新品種。火鍋中的水煮牛蛙在中國很流行。除了食用之外,牛蛙也偶爾被當作為寵物。 [6]  [9] 

牛蛙經濟

牛蛙全身都是寶,是集食用、藥用和皮用於一身的大型經濟蛙類。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級的保健藥膳,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時,牛蛙皮是優質的樂器材料,上等的製革原料,還可提煉高級豁膠;牛蛙皮花紋獨特,在製革業中有一定的價值。牛蛙油可制優質油脂,牛蛙腦垂體是高效的催產激素,牛蛙的下腳料可制優質飼料。牛蛙還是良好的實驗動物,是忠實的植保衞士。牛蛙以其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而著稱,飼養牛蛙具有較好經濟效益。 [9]  [3] 
牛蛙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末首次引入中國。養殖牛蛙具有生長速度快、高產高效等優點,在中國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現已經成為特種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2] 

牛蛙藥用

牛蛙肉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膚生瘡毒,手術患者食用可促進傷口癒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顯增進食慾;胃虛、胃酸過多者可採用牛蛙食療。 [3]  [9] 

牛蛙主要菜譜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