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節

(中國貴州省仡佬族節日)

鎖定
牛節,是中國貴州省仁懷、遵義一帶仡佬族的“牛王節”,每逢農曆十月初一,仡佬族人要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耕牛體健無病。據説,這一天是牛的生日,為酬謝牛對人類的貢獻,這天要對牛停止使役,讓它休息,餵食最好的飼料。還要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餈粑,分掛在牛角上,牽牛到水邊,讓牛照見自己的影子,使它高興,然後取下餈粑喂牛。這就是替牛祝壽。此外,尼泊爾人有神牛節。巴西的聖路易斯城每年6月下旬也要慶祝牛節。
中文名
牛節
特    點
牛在生產勞動非常重要
節日時間
農曆十月初一
位    置
貴州省

牛節簡介

牛節 牛節
瑤族的牛節也和農業生產有關。在瑤族地區,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過去一些地區的瑤族還用牛力拉車運輸東西,牛在生產勞動中所起的這種重要作用,使人產生愛牛、惜牛的心情,從而形成敬牛習尚,並形成牛節。據瑤族民間傳説,每年夏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天作為牛節。牛節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廣西田林潞城一帶瑤族,牛節這天,各家各户要殺雞、殺鴨、撿田螺、捉泥鰍來祭祀牛欄。將牛鼻圈脱下,連同3塊石頭、3個桃子、1個小稻草人(象徵牧童)裝進竹簍掛在牛欄上,俗稱"保牛魂"。廣西富川一帶,人們用酒和雞蛋拌飼料喂牛,將牛趕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眾人則坐在草地上品嚐從家裏帶來的食品。傍晚,將牛洗刷得乾乾淨淨,才趕牛回家。牛回欄後,人們點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無災無難。廣西桂平一帶的瑤族,家家户户用新鮮芒葉包五色糯米飯,拿到牛欄前供祭,燒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無災無難,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將糯米飯喂牛。

牛節分類

洗牛節
馴牛節
調牛節
敬牛節
牛王節
愛牛節
僰人槌牛節
賽牛節
吃牛節
-
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家家户户殺雞宰鵝,若不牽牛下河洗刷,便從宰殺了的雞鴨身上拔幾根翅膀毛插在牛欄旁,以示為牛洗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來年耕作時出更大力氣。

牛節節日傳説

侗族中有這樣一個傳説:玉皇大帝見人間百姓終年勞累,不得温飽,便派牛魔王下凡傳話。當初,牛魔王受誤將“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飽”説成“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還不飽”,結果害得人們忍飢挨餓。日子反而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內疚,就請求玉皇把它貶下人間替百姓出力氣幹活贖罪(這裏講的牛主動請求玉皇大帝把它貶下人間,而漢人傳説則是被玉皇大帝貶下人間的,我兒時聽我母親講“牛是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幹農活的,它的叫聲就是喊‘不”,實是牛的叫聲,同閩南族“不”諧音之故),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到人間,一年到頭勤勤懇懇為人類拉犁、拉耙、埋頭苦幹。自此以後,百姓生活好轉。為感激牛的恩德,侗家人定每年農曆六月六日為牛洗身,給牛添上好飼料,讓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乾乾淨淨,靜心休息,養精蓄鋭,來年耕地更有力,由此沿襲成習。

牛節洗牛節

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家家户户殺雞宰鵝,若不牽牛下河洗刷,便從宰殺了的雞鴨身上拔幾根翅膀毛插在牛欄旁,以示為牛洗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來年耕作時出更大力氣。
布依族地區也有這個節日。雲南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舉行兩次“洗牛腳會”。這兩段時間正是春、秋農事大忙以後,需要稍事休整,於是人們在上述兩段時間內任選一天,全村舉行聚餐,並洗刷耕牛、餵它12個麥餅和一捆青草,還要在牛欄上掛一串麥餅以表慰勞之意。

牛節調牛節

節日時段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
盛行地區 甘肅南部博峪藏族
節日來源 調牛節是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產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調牛節也就出現了。
慶祝方式 流行於甘肅南部博峪藏族,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舉行,節日這天,全寨的牛都被趕到地中,架好犁耙,選技術好的人調教初長成的牛耕地,調牛耕地時,要撒一點青稞面入土乞福。祭畢,大家唱着頌讚山神大地神的歌詞,跳舞樂神,預祝雪年豐收。 [1] 

牛節牛王節

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貴州省仁懷、遵義一帶仡佬族的“牛王節”,仡佬族人要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耕牛體健無病。據説,這一天是牛的生日,為酬謝牛對人類的貢獻,這天要對牛停止使役,讓它休息,餵食最好的飼料。還要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餈粑,分掛在角上,牽牛到水邊,讓牛照見自己的影子,使它高興,然後取下餈粑喂牛。這就是替牛祝壽。
牛節 牛節
瑤族的牛節也和農業生產有關。在瑤族地區,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過去一些地區的瑤族還用牛力拉車運輸東西,牛在生產勞動中所起的這種重要作用,使人產生愛牛、惜牛的心情,從而形成敬牛習尚,並形成牛節。據瑤族民間傳説,每年夏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天作為牛節。牛節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廣西田林潞城一帶瑤族,牛節這天,各家各户要殺雞、殺鴨、撿田螺、捉泥鰍來祭祀牛欄。將牛鼻圈脱下,連同3塊石頭、3個桃子、1個小稻草人(象徵牧童)裝進竹簍掛在牛欄上,俗稱"保牛魂"。廣西富川一帶,人們用酒和雞蛋拌飼料喂牛,將牛趕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眾人則坐在草地上品嚐從家裏帶來的食品。傍晚,將牛洗刷得乾乾淨淨,才趕牛回家。牛回欄後,人們點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無災無難。廣西桂平一帶的瑤族,家家户户用新鮮芒葉包五色糯米飯,拿到牛欄前供祭,燒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無災無難,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將糯米飯喂牛。

牛節僰人槌牛節

牛節 牛節
中國僰人消亡地——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日前舉辦“僰人槌牛節”,僰人在川南邊陲開疆拓土幾千年,而後又突然間銷聲匿跡,神秘而來又神秘而去,為後人留下了許多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據史料載,農曆九月初九是川南古僰人祭天地神靈祖宗的賽神日,僰人有“殺牛祭祖”的習俗。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僰人都要作社慶祝,宰殺牛羊,大排筵席,賽神祭祖。當天,僰人無論男女老少,地位尊卑,皆齊聚山寨,個個開懷暢飲,狂歡作樂,通霄達旦。
其“殺牛祭祖”習俗,始於川南古僰人最古老原始的“獵頭”殺祭習俗。古僰人認為人血和人頭是最上等的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可得神靈佑護,消彌天災,獲得豐收。因此,凡是在血族復仇、掠奪戰爭中殺死敵人割下人頭,並以此作為宗教祭祀儀式上的祭品。後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自身思維的提高,獵頭習俗逐漸轉變為以獵殺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牛頭取而代之,牛頭取代人頭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最好祭品,併成為川南古僰人最重要的傳統習俗。川南僰人椎牛節由此而來。“僰人槌牛節”由此成為古僰人重要的傳統習俗。 [2] 

牛節吃牛節

古藺位於四川最南緣,處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過渡帶烏蒙山系大婁山西段北側,全縣呈半島狀伸入黔北。
境內海撥300—1843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七山一水兩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區縣。
牛節 牛節
椎牛,亦稱“吃牛”,也叫還大牛願,就是苗族祭祀活動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一項還願儀式。古時候,苗家人患重病或中年無子,認為是牛鬼作祟,需許椎牛大願,病癒或得子後還願。宣恩小茅坡營苗寨還大牛願,始於清乾嘉時期,盛行於清末民初,大約民國二十年(1931年)後直至2003年12月3日前這段時間,一直沒有舉辦這種慶典活動。 則“吃牛節”是苗家最隆重的祭祀古俗,從追溯它的根源可以明白,這個節日與其説是“祭神”,倒不如説是在向“神”挑戰,檢閲人們征服“神”的力量。
苗家人許願後,一旦願實現,就擇黃道吉日,準備水牯牛、黃牯牛和豬各一頭,公雞一隻,然後請苗老司還大牛願,即椎牛會。椎牛的會場設在一個寬敞的院壩內,院壩門前設神台、擺法案,法案前豎兩根“將軍柱”,將軍柱上刻有十八個菱形和三十三道環形圖案,表示下十八重地獄,上三十三重青天。將軍柱上各套一個大篾環,將水牯牛和黃牯牛套在一根將軍柱上,把牛角和鼻子捆在篾環上。“巴得”(苗語,即苗老司)手執竹筒和鈴鐺,邊敲邊念,這叫做法事。身着號衣的四個大花臉槍手各立一固定位置,右手執梭鏢,隨着巴得法事進程,交替刺殺水牯牛,任其吼叫狂奔,繞將軍柱數轉後,待巴得法事做完,四槍手大力刺殺,將水牯牛刺死。這時,屋裏出來一幫人搶牛,四槍手將牛往外拉,這一幫人將牛往裏拉,拉扯一陣後,四槍手終於敗陣。然後由槍手將黃牯牛錘擊而死,把豬殺死用以待客,公雞歸巴得所有。隨後由巴得再做送牛上天的法事,以祭祀阿普蚩尤尊神。
還大牛願前後要進行十天,前七天由巴得做法事,第八天舉行椎牛儀式,從此進入了大型的椎牛慶典活動。慶典活動首先舉行攔門對歌。一苗族歌手站在大門口,等待來參加椎牛會的親朋好友中的歌手對歌,如果遇到唱歌高手,往往要對唱老半天。歌對完後,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鄉親蜂擁到椎牛會現場參加各種活動。但見場內擺八仙桌數張,上置煮熟的豬肉、牛肉、燒湯等飲食。另懸大鑼和大鼓各一面,化裝成猴兒的舞者,鳴鑼擊鼓,跳躍其間,名曰猴兒鼓舞。能歌善舞的親朋好友,也雀躍參加。他們一邊吃肉喝酒,一邊踩着鼓點,擺動雙手,有節奏地盡情歌舞,場面壯觀,氣氛濃烈,規模宏大。其間,還要表演上刀梯、踩鏵口等民間驚險節目。在方興未艾的吃、喝、唱、舞中,宏大的椎牛盛會就結束了。
還大牛願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一般人家是辦不到的。宣恩苗寨小茅坡營自1931年馮達遠得子還大牛願後,由於種種原因,70多年來一直沒有舉辦這種盛大的慶典活動。直至2003年12月3日,值建州20週年之際,才舉辦傳統的慶典活動——椎牛,再現了苗族人民堅強、勇敢、團結、拼搏的民族精神。 [3] 

牛節馴牛節

馴牛節鬥牛是泰米爾納德邦當地傳統體育項目,據説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與蓬加爾收穫節有關。馴牛節通常夏天時在馬杜賴附近村莊舉行。鬥牛比賽當天,組織者會在空地中釋放數百頭牛,鬥牛士要奮力追趕,並試圖取下牛角上拴着的數枚硬幣。
牛節 牛節
但在2007年,1人在馴牛節中死亡,65人受傷。2005年,5人在馴牛節中死亡,100多人受傷。2007年,當地動物保護者向泰米爾納德邦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要求禁止馴牛節。他們説,馴牛節中的牛事先被喂下特製飼料和灌酒,尾巴被弄傷,眼睛裏還被撒入辣椒粉,這些都是為了激起它們的野性。
但馴牛節的支持者認為,馴牛節鬥牛代表了傳統和村莊的繁榮。馴牛節鬥牛是泰米爾納德邦當地傳統,1月11日,印度最高法院已做出裁決,認為馴牛節鬥牛太過野蠻和危險,禁止泰米爾納德邦年度馴牛節中的鬥牛活動,但當地的鬥牛活動並沒有完全停止。
泰米爾納德邦地方法院1年前已裁決禁止馴牛節鬥牛,活動組織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上訴,建議為鬥牛活動設置安全障礙、建立酒精檢測制度和部署醫療人員,以此換取活動繼續舉行,但這遭到印度最高法院拒絕。

牛節敬牛節

苗族敬牛節日。傳説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是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採來烏米飯樹葉和楓樹葉,放入石臼舂碎,用濾汁泡米蒸成烏米飯,並殺雞宰鴨為牛祝“壽”。烏米飯是苗族民間驗方,具有強筋護骨、益精養氣的療效。苗族用烏米飯來敬牛,反映農耕社會中牛的特殊作用。

牛節愛牛節

在新平漠沙的一座山上,有兩個人丁興旺的苗族村寨,世居這裏的苗族同胞,每年都要歡度傳統的愛牛節。
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五,是苗族同胞歡度愛牛節的日子。清晨,苗家寨裏每家每户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忙着殺雞、宰鴨、燒火做飯,娃娃們上山採摘鮮花和紅葉,老年人則把心愛的大牛拉出廄來,清除牛身上的污垢,梳理毛皮。然後,用四方篾籮拾來香噴噴的糥米飯和一些肉,讓大牛盡情飽餐。大牛吃飽後,婦女們把用山花編織成的花環圍在牛脖子上,男人用紅彤彤的楓葉裝飾牛角。全家人把牛打扮好以後,牽着、簇擁着大牛來到了寨子中間那塊傳統的議牛場上。
議牛場上站滿了牛,鮮花耀眼,香飄四野。只見那些牛,有的昂首藍天,有的低頭默默,有的閒庭漫步,輕輕擺動着尾巴,在分享着一年辛勤勞動換來的豐收喜悦。
在議牛場四周,老年人指指點點,評議着誰家的耕牛飼養得好,膘肥體壯;青壯年男人,在互相交流着犁地、耙地的技巧;最歡樂的要數那姑娘和娃娃們,他們嘰嘰喳喳,爭論着誰家的耕牛打扮得最漂亮。歡聲笑語,整個山寨一片沸騰。
隨後,大家共同享受豐盛的美味佳餚,圍繞着如何保護耕牛過冬的事,議論紛紛,邊吃邊談,直到夕陽西下。

牛節賽牛節

10月24日,在泰國春武里府舉行的賽牛節,春武裏賽牛活動在每年佛教“守夏節”臨近結束時舉行。
牛節 牛節
10月10日,泰國曼谷東南部的春武裏舉行賽牛節,這次賽牛節是為慶祝當地糧食豐收而舉行的。

牛節尼泊爾牛節

尼泊爾傳統民間節日。從尼泊爾歷的初一開始,持續8天。尼泊爾印度教徒認為牛可以溝通陰間與陽間。節日期間,凡是有親人去世,尤其是當年有親人去世的家庭。都要給一頭黃牛披上黃袍,掛上花環在接待上游行。也可以讓小孩頭戴牛帽,頸帶花環,臉上化妝,身穿黃袍。扮作黃牛參加遊行。沿途人家要把準備好的食物和錢幣送給扮牛的小孩,後者餵給牛吃,這樣就可以通過牛轉給陰間的親人。在遊行的隊伍中,還有人扮成鬼怪的模樣,敲打着手中的木棒,以嚇跑陰間的幽魂野鬼。
印度,每年6月黑半月12日,凡是有兒子的婦女也過牛節。他們向母牛和牛犢祈禱,並獻上食物。她們在這一天只能吃涼的麪餅,不能喝牛奶,要把菜豆和錢物送給自己的婆婆,給未婚的兒子穿上桑地葉的衣服,據説這樣兒子的生命可以得到保障。沒有兒子的婦女不能過牛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