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牛痘接种

预防天花的疫苗接种法
牛痘接种是人类历史上首个有效预防天花的疫苗接种法。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通过为儿童接种牛痘病毒脓浆的实验(1796年),证实其可抵御天花感染。该方法取代了存在风险的古代人痘接种术,采用刺破法或压迫法将疫苗注入人体,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实现防护。至20世纪,牛痘接种在全球大规模推广,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成为首个被彻底消灭的传染病。中国上海等地在19世纪率先实施强制接种政策,187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正式推广使用牛痘疫苗替代传统人痘法,1951年实现天花绝迹 [1]
创始人
爱德华·琴纳
起源时间
1796年
接种方法
刺破法/注射法
预防疾病
天花病毒
接种程序
三针基础免疫
全球根除
1980年 [1]

起源与发展

播报
编辑
举腊轿背询中国古代已出现人痘接种实践,明代《医通》记载痘恋享说备船希殃浆法、痘衣法等技术 [1]。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感染牛痘的挤奶女工对天花免疫,通过为枣判谅8岁男孩接种牛痘脓浆完鸦旬照成首次科学验证。该技术初期遭遇骗祖英国皇家学会质疑,但最终因显著效果获得习拳说认可。

技术方法演变

播报
编辑
早期采用刺破法:用刀具划破皮肤表层后滴入牛痘浆液,3-4天形成脓疱并结痂。1846年上海仁济医院引入改良压迫法,通过器械施压使疫苗渗入皮肤 [1]。现代医学发展为皮下注射方式,提升安全性与便捷性。

接种程序标准

播报
编辑
婴儿需在出生2个月后接种首针,4个月和6岁时完成第二、第三针强化免疫,整体防护率可达95%以上。每针间隔期需进行健康评估,排除免疫缺陷等禁忌症。

全球推广成效

播报
编辑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推行强制接种政策,对接种者发放赏钱促进普及。20世纪50年代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达80%,中国于1961年消灭天花 [1]。世卫组织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灭绝,标志着牛痘接种法的历史性胜利。

现代医学应用

播报
编辑
牛痘疫苗研发经验为带状疱疹、猴痘等病毒疫苗提供技术范式。当前临床主要用于特殊职业暴露人群,普通新生儿常规接种已被卡介苗替代。疫苗制备采用减毒病毒技术,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生成特异性抗体实现防护效果。

接种注意事项

播报
编辑
接种部位需保持干燥24小时,避免抓挠引发感染。需观察是否出现发热(超过37.5℃需就医)、局部红肿等反应。建议接种后两周内禁食辛辣及高致敏性食物如虾蟹、蛋类、鱼类等,出现硬结可通过热敷缓解。医务人员须在接种前完成健康问卷评估与禁忌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