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無漿體病

鎖定
牛無漿體病(Bovine anaplasmosis)又稱邊蟲病,是由無漿體(Anaplasma)引起、發生在反芻動物身上的一種病害。病牛患病牛常呈間歇熱或稽留熱型,病畜精神沉鬱,食慾減退,眼臉和咽喉部發生水腫,體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3] 
牛無漿體病主要是由邊緣無漿體經脾傳播的專性寄生於紅細胞內的血液傳染病,給養牛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主要分佈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如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均屬於病原分佈區。 [2-3] 
預防該傳染病應設法控制蜱的活動,切斷該病的傳播途徑,以達到防治該病的目的。 [2] 
中文名
牛無漿體病
外文名
Bovine anaplasmosis
別    名
邊蟲病
引起者
無漿體
危害物種
反芻動物

牛無漿體病病害學史

1910年在北非首先發現了牛無漿體病,後來發現該病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 [2] 

牛無漿體病病原特徵

牛無漿體病病原分類

牛無漿體病病原是立克次氏體目中的3種無漿體。 [5] 
  • 邊緣無漿體 [5] 
  • 邊緣亞種、中央亞種 [5] 
  • 綿羊無漿體 [5] 
補體結合反應顯示這3種無漿體抗原之間具有交叉抗原性,感染後有95%位於紅細胞的邊緣,少部分在紅細胞中央。無漿體在分類上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革蘭氏染色呈陰性通常以單細胞存在。 [5] 

牛無漿體病形態特徵

無漿體鏡下觀察呈多形性常為球杆狀在不同動物體內和不同生長階段可表現不同形態如啞鈴形、絲狀等。球形無漿體的直徑大約在0.2~0.8微米之間桿狀大小約為0.3~0.8微米x0.3~2.0微米,無鞭毛不具有運動遷移能力,表面也無英膜,惡劣環境下不會形成芽孢。 [5] 
邊緣無形體 邊緣無形體
圖示: [6] 
牛血塗片牛血液中的邊緣無形體,瑞氏-姬姆薩染色,100倍油鏡。 [6] 
細胞內生物表現為嗜鹼性球形內含物,通常位於紅細胞邊緣附近。 [6] 
棘細胞經常出現。 [6] 

牛無漿體病為害症狀

  • 牛感染無漿體病潛伏期一般在15~5天;病牛症狀輕微的表現貧血,衰弱和黃疸,食慾減退。 [4] 
  • 臨牀檢查見牛體有蜱附着,特別是在腹下無毛和少毛處較多,大多數器官的變化都和貧血有關。 [4] 
  • 急性的體温突然升高達40~42℃。病牛唇、鼻鏡乾燥,食慾減退,反芻減少,貧血,黃疸。 [4] 
  • 黏膜或皮膚變為蒼白和黃染。呼吸加快與心跳增速。個別見有腹瀉,便秘較多、常伴有胃弛緩。類便暗黑,並有黏液覆蓋。 [4] 
  • 患病後牛迅速消瘦,10~12天病牛的體重可減少7%~10%左右,嚴重者出現肌肉震顫、流產和發情抑制等。 [4] 
牛無漿體病感染症狀 牛無漿體病感染症狀
圖2:
  • (a)蜱附着在尾巴後面(b)肛門周圍,那裏有累積數量的蜱以宿主為食。 [7] 
  • (c)蜱也附着在腿上以及(d)露肉上;在這個地區可以看到由蜱引起的病變。 [7] 
  • (e)乳頭和(f)後乳房是感染最嚴重的區域,不同的蜱蟲階段很明顯。 [7] 
  • 此外,這些部位的局部發紅(紅點)和皮疹也很明顯。 [7] 

牛無漿體病分佈範圍

研究表明牛無漿體病雖然臨牀發病率不高但是全球分佈,美洲非洲、歐洲南部、澳洲以及中東地區都有發生,中國近些年呈散發狀態流行。 [5] 

牛無漿體病流行情況

牛無漿體病傳播途徑

  • 通過蟬類進行生物源性傳播,尤其是以雄蟬為主。 [1] 
  • 通過其他吸血類昆蟲(如蚊子、蠅、牛蛇等)以及污染有蟲體的血液進行機械性傳播。 [1] 

牛無漿體病流行特點

各種牛不分年齡均易感但隨年齡的增長而病情加劇。本地牛或犢牛感染後症狀較輕,個別可耐過,但可成為帶菌者(最長可在牛體內存活13~15年)。3歲以上的成年牛常常與牛焦蟲混和感染導致死亡,多發生於7~10月份早者在5月下就有發生可持續發生到11月份。 [4] 

牛無漿體病診斷方法

牛無漿體病常規診斷

臨牀應用的常規檢查方法是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臨牀症狀、屍體剖檢和血液塗片等進行綜合診斷。由於牛無漿體病的流行有3種基本因素,即病原、硬蜱和易感動物,三者形成一個流行的鏈環,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可能使牛無漿體病發生和流行。因此,在診斷牛無漿體病時,看當地是否曾有流行史,是否有易感動物來自疫區,是否有傳播病原的媒介昆蟲,再結合高熱、貧血、黃疸及具有季節性可進行初步診斷。一般情況,在患畜體温升高,而未用藥治療之前,採病畜的耳尖血,做血液塗片檢查。通常當血液有大於1×106個/毫升紅細胞被感染時就會產生明顯的臨牀症狀,此時通過鏡檢可以檢出,但當血液被感染的紅細胞數小於1×106個/毫升時就不能通過鏡檢方法檢測出來。由於常規檢查難以及時檢出牛無漿體病,不利於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因此許多血清學方法應運而生。 [2] 

牛無漿體病血清學診斷

  • 補體結合試驗
Franklin T E等首先將該方法應用到牛無漿體病的診斷。該方法敏感性高,不但可確診病畜,還可檢出帶菌牛,甚至測出10月齡內犢牛血清中抗體的存在。Gonzalez比較了補體結合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和卡片凝集試驗在診斷牛無漿體病時的優劣性,結果表明間接熒光抗體試驗最為敏感,但是補體結合試驗最高效,檢出率為100%。由於該方法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一直被許多國家作為口岸檢疫的方法沿用至今。
  •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Price K E最早報道了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來檢測牛血清中無漿體病抗體的情況。在試驗中用同一頭動物感染前後的紅細胞製備了2份抗原,通過對比結果表明檢出率為100%。Nakamura Y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了以重組的MSP5為抗原,檢測奶牛中無漿體病抗體的間接ELISA方法,該方法只需要奶牛作為樣本而且不需要特殊處理,使牛免於用其他診斷方法採集血液樣本時產生的應激,是當前比較理想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2] 
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作為一種傳統的血清學檢測手段,DeEdnaide S T等首先將其應用到無漿體病的血清學檢測之中。W ilson A J等將這種方法與補體結合試驗(CF)、毛細管凝集試驗(CA)、平板凝集試驗(PA)進行了比較,4種方法的共同檢出率為86.6%,而IFA的敏感性略次於CF,能在動物接種無漿體之後的第7天檢出抗體。 [2] 
  • 其他血清學檢測方法
常用於無漿體病的血清學診斷與檢測的方法還有毛細管凝集試驗,卡片凝集試驗和平板凝集試驗等。這些凝集試驗與CF、IFA相比,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差,但操作簡便,有利於田間流行病調查。Banerjee D P等測得用毛細管凝集試驗檢測無漿體時最大抗體效價為1:20,這種方法即使在動物發病的早期,也能檢測到病原的存在。 [2] 

牛無漿體病分子生物學診斷

鑑於血清學方法診斷疾病仍存在某些侷限性,給診斷和防治無漿體病造成許多困難,如抗體檢測無法區分病癒動物與急性發病動物,研究者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開展了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的研究。由於無漿體病、中央無漿體和綿羊無漿體的膜表面蛋白(MSP1和MSP5)在這幾個菌種間相對保守,所以成為該方法檢測的主要對象。Decaro N等建立了無漿體的實時定量PCR方法,能將邊緣無漿體和中央無漿體區分開來,此法可用於牛急性無漿體病的病原學研究。對無漿體分子水平的研究發展較快,除了應用PCR技術以外,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核酸探針檢查在鑑定病原種類上有一定的意義。反向線狀印跡雜交技術(RLB)作為一種有廣泛用途的生物學工具,可用來監測蜱傳播病原的整個過程。RLB已經被應用到所有蜱傳播的血液寄生蟲的蟲種上,當然它也應用到了無漿體與埃希體屬的病原檢測上。 [2] 

牛無漿體病防治措施

牛無漿體病防護措施

能傳播牛無漿體病的蟲有將近20種,多通過機械性傳播。中國傳播最多的是微小牛蜱。主要傳播邊緣無漿體,另外牛虻、蚊蟲、蒼蠅及其他吸血性昆蟲也有傳播該病的可能。 [5] 
禁止到疫區引進牛,且牛到場後必須進行隔離檢疫。避免通過用具或者飼料使舍內混入蜱,還要避免通過注射針頭或者外科器械帶入傳播媒介。注意消滅婢以及蚊子、既蠅、牛蛇等多種吸血昆蟲,尤其是每年5~10月蜱旺盛活動的時節,牛羣儘可能不到滋生大量蜱的地方進行放牧。 [1] 

牛無漿體病治療措施

  • 針對性治療
病牛可按體重肌肉注射250~500毫克/公斤鹽酸氯喹,每天1次,連續用藥5天,也可使用四環素、金黴素或者土黴素,治療效果都較好。 [1] 
另外,也可使用貝尼爾、台盼藍等藥物進行治療。例如:按體重使用3.5毫克/公斤貝爾尼,添加適量生理鹽水配製成濃度為7%的溶液,給病牛緩慢靜脈推注,每天1次,連續用藥3天。 [1] 
  • 對症治療
補液:病牛可靜脈注射1500~2000毫升25%葡萄糖、500毫升5%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40~60毫升維生素C進行補液,每天1次,連續用藥3天。 [1] 
解熱:病牛可肌肉注射20毫升柴胡注射液,20毫升氨基比林注射液,每天1次,連續用藥3天。 [1] 
健胃:病牛可灌服200~300毫升姜酊或者150~300毫升陳皮酊,每天1次,連續用藥3天。 [1] 
參考資料
  • 1.    斯欽圖.肉牛無漿體病的流行病學,臨牀症狀,診斷和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 2021, 000(006):137-138.
  • 2.    倪宏波,姜海芳,周玉龍,等.牛無漿體病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10, 000(009):42-44.DOI:CNKI:SUN:HLJX.0.2010-17-017.
  • 3.    丁治南.牛無漿體病的流行特點與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保健, 2019, 21(11):2.DOI:CNKI:SUN:ZGDB.0.2019-11-032.
  • 4.    徐惠玲.肉牛無漿體病臨牀症狀與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 2014, 000(007):170-170.DOI:10.3969/j.issn.1003-1650.2014.07.166.
  • 5.    李斌.牛無漿體病的流行特點與研究進展[J].今日畜牧獸醫, 2018, 34(7):1.DOI:CNKI:SUN:HBYS.0.2018-07-058.
  • 6.    反芻動物無漿體病(Anaplasmosis in Ruminants)  .默克獸醫手冊[引用日期2023-08-03]
  • 7.    Miranda, E.A.; Han, S.-W.; Cho, Y.-K.; Choi, K.-S.; Chae, J.-S. Co-Infection with Anaplasma Species and Novel Genetic Variants Detected in Cattle and Goat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Pathogens 2021, 10, 28. https://doi.org/10.3390/pathogens100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