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惡性卡他熱

鎖定
牛惡性卡他熱(Bovine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又稱牛惡性頭卡他、壞疽性鼻卡他,是由狷羚皰疹病毒Ⅰ型(Alcelaphine herpesvirus-1)引起、發生在牛身上的一種常見病害。病牛高熱、角膜混濁以及口鼻黏膜、眼結膜發炎、且多伴發腦炎。 [4] 
牛惡性卡他熱多呈散發,病死率很高,可達60%~95%,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散發或呈地方性流行,受到各國的重視。該病已被OIE列為B類傳染病,中國也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4] 
預防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強飼養管理力度,合理搭配營養,增強牛的抗病力。科學規劃,合理分區。定期開展排查,一旦發現病牛應及時隔離或撲殺,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5] 
中文名
牛惡性卡他熱
外文名
Bovine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別    名
牛惡性頭卡他
壞疽性鼻卡他
屬    性
急性熱性傳染病
常見症狀
發熱、口鼻眼黏膜發炎
病    原
狷羚皰疹病毒Ⅰ型
危害物種

牛惡性卡他熱病害學史

1700年底首次出現牛惡性卡他熱。 [8] 
早在1850年,非洲就已經發現了惡性卡他熱。 [8] 
首次實驗研究是1923年由梅塔姆在南非完成的。 [8] 

牛惡性卡他熱病原特徵

狷羚皰疹病毒Ⅰ型(Alcelaphine herpesvirus-1),屬病毒科(Herpesviridae)皰疹病毒丙亞科(Gammaherpesvirinae)猴病毒屬。其病原為兩種γ-皰疹病毒中的任何一種:狷羚皰疹病毒Ⅰ型(AIHV-1),其自然宿主為角馬;另一種是作為亞臨牀感染在綿羊中流行的綿羊皰疹病毒2型(OVHV-2)。病毒粒子主要由核芯、衣殼和囊膜組成。來自不同地區的毒株存在抗原型差異,因此認為牛惡性卡他熱的病原是一組存在亞型差別的病毒。根據血清學檢查和病毒核酸限制性內切酶譜,可與其他牛疤疹病毒相區別。 [4] 
γ-皰疹病毒 γ-皰疹病毒
圖:Alcelaphine γ-皰疹病毒典型結構的3D NIH圖像 [6] 

牛惡性卡他熱為害症狀

此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3~8周,人工感染多為14~90天。按照臨牀症狀分為四種類型,有頭眼型、最急性型、腸型和皮膚型,其中以頭眼型最為典型。 [3] 
5.惡性卡他性發燒,眼分泌物;6.輕度環狀角膜緣角膜炎。 [7] 

牛惡性卡他熱頭眼型

剛發病時病牛體温升高,達到40~42℃,精神萎頓、沒有食慾,有的病牛出現拱背,狂叫不安,全身痙攣等症狀。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眼結膜發炎,眼臉腫脹,畏光流淚。口腔黏膜充血,出現壞死及糜爛區,流出有臭味的口水,裏面有壞死的組織碎片。先便秘後腹瀉,水樣糞便,混有假膜、組織碎片和血液,腥臭味濃厚。皇黏膜充血,排出惡臭的膿性粘液,裏面混有纖維素膜和組織碎片。呼吸困難,發出鼾聲,有時會發生咽炎、咳嗽及吞嚥困難。皇炎常常波及額竇和角根部組織,使雙角鬆動,甚至脱落。病的早期也可能有神經症狀,如一肢軟弱,運動失調。後期可能出現癱瘓或者驚厥。嚴重的皮膚上出現紫紅色的出血斑。白細胞減少。尿呈酸性,裏面含有蛋白、血液。 [3] 
病程一般不確定,5~14天,也可能長達3~4周,大多數死亡,個別康復。 [3] 

牛惡性卡他熱最急性型

一般高熱,呼吸困難,有時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眼變化輕微,有時出現結膜炎,病程很短,1~3天死亡。 [3] 

牛惡性卡他熱腸型

高熱持續時間長,以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症狀為主。 [3] 

牛惡性卡他熱皮膚型

體温升高,皮膚上出現丘疹、皰疹和龜裂壞死。 [3] 

牛惡性卡他熱流行情況

牛惡性卡他熱傳染途徑

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染,有人認為吸血昆蟲也有傳染作用,病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有病毒,但大多數人認為直接接觸不發生傳染。 [3] 

牛惡性卡他熱易感動物

黃牛最易感,4歲以下的幼牛容易發病。 [3] 

牛惡性卡他熱流行特徵

一般為散發,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但是在冬季和早春發病較多。 [3] 

牛惡性卡他熱病理變化

7.肺葉中出現彌散性合併灶;8.肺部合併灶的高倍放大圖。9.多灶性出血性膀胱炎;10.表皮壞死性結腸炎。 [7] 
病死牛屍體消瘦,眼鼻有多量分泌物,血液濃稠,眼角膜周邊或全部混濁。頭竇與角竇黏膜呈卡他性炎。消化道(尤其口腔、皺胃和大腸)黏膜為急性卡他性炎並有糜爛和潰瘍。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常有纖維素附着。肝腎心臟變性,色黃紅,有針尖至粟粒大灰白色病灶。全身(尤其咽部與支氣管)淋巴結腫大,色深紅,周圍膠樣水腫,切面多汁.偶見壞死灶。腦膜充血、出血,腦質水腫腦脊液增多。肺充血水腫。 [2] 
全身多器官組織均有明顯變化。血管呈壞死性血管炎。許多動脈、靜脈和小血管都發生炎症。血管內皮腫脹增生管腔內形成纖維素性血栓,外膜有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病變的血管壁有一種凝固的嗜伊紅物質沉着,原結構破壞消失。小血管明顯充血、出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管周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皮膚主要表現為真皮水腫、血管充血、出血和血栓形成,管周有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廣泛的嗜酸性粒細胞漫潤。角膜呈間質性角膜炎,上皮壞死,間質水腫,單核細胞與白細胞浸潤。淋巴結充血、水腫並有血管炎。淋巴組織壞死,小淋巴細胞減少甚至消失。皮質層變薄,淋巴濾泡和生髮中心缺乏。網狀內皮細胞和淋巴樣細胞增生、壞死。髓質竇內充滿巨噬細胞,髓素中漿細胞浸潤。脾呈壞死性血管炎,紅髓充血、出血含鐵血黃素沉着白髓有些增生。心、腎、肝除有變性和壞死灶外,間質血管周淋巴、單核細胞浸潤。鼻黏膜充血、出血,血管周圍和間質單核細胞漫潤。黏膜上皮變性壞死脱落表面有黏液和血液附着。肺嚴重充血、出血,肺泡壁增厚,肺泡氣腫並有血管炎血管壁壞死彈性纖維斷裂崩解。腦主要為化膿性腦膜炎腦膜炎以小腦最為明顯。 [2] 

牛惡性卡他熱診斷方法

根據典型為害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 [1] 
病原檢查採用病毒分離鑑定,病料接種牛甲狀腺細胞、牛睾丸或牛胚腎原代細胞,培養3~10天可出現細胞病變,用中和試驗或免疫熒光試驗進行鑑定。 [1] 
血清學檢查用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病毒中和試驗。 [1] 

牛惡性卡他熱防治措施

牛惡性卡他熱預防措施

牛惡性卡他熱無有效的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因此,採取科學、嚴密和有效的綜合防控措施至關重要。 [5] 
  • 加強飼養管理力度,合理搭配營養,提高動物福利,增強生的抗病力。 [5] 
  • 制定科學的消毒制度,提高環境舒適度。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加強防寒保暖。優越的飼養環境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可起到預防疾病發生和提高牛羣生產性能雙重效果。 [5] 
  • 科學規劃,合理分區。禁止牛和羊合羣放牧、同欄飼養。特別在該病流行地區,要儘量避免綿羊等反芻動物接近牛,不從疫區引進牛、羊。 [5] 
  • 定期開展排查,一旦發現病牛應及時隔離或撲殺並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對圈舍及其污染的場地和各個死角進行全面徹底消毒,積極開展該病淨化工作。 [5] 
  • 養殖者/户應積極主動配合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做好防疫檢疫工作,做到規範引種,科學調運和合法銷售。同時注重安全用藥、規範用藥,杜絕獸藥濫用,防止產生耐藥性。 [5] 
  • 強化服務意識,定期開展養殖、管理和防疫技術培訓,綜合提升養殖者/户的防疫意識和防疫能力。 [5] 

牛惡性卡他熱治療措施

四環素300~400萬國際單位,地塞米松注射液維生素C10克10%安鈉咖注射液30毫升,5%葡萄糖生理鹽水3000~500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1000毫升,1次靜脈注射。四環素、維生素C,地塞米松分別靜脈注射;醋酸氫化潑尼松125毫克病牛患角膜混濁於一側太陽穴注射,可隔5天重複1次。 [1] 
美藍2克,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毫升,50%葡萄糖注射液1000毫升,1次靜脈注射。複方磺胺密院注射液100毫升,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5天首次量加倍。 [1] 
中藥用石膏150克,生地60克,水牛角90克,川黃連20克,梔子30克,黃芩30克桔梗20克,知母30克,赤芍30克,玄蔘30克,連翹30克,甘草15克,丹皮30克,鮮竹葉30克,1次煎服。石膏打碎先煎,再下其他藥同煎,水牛角鏗細末衝入。 [1] 
參考資料
  • 1.    孔繁琪,孫傳祿.牛惡性卡他熱的診斷及治療[J].養殖技術顧問, 2010(9):1.DOI:CNKI:SUN:HLCM.0.2010-09-145.
  • 2.    姚樹國,唐大為,張寶良.牛惡性卡他熱的診斷與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0, 31(3):2.DOI:10.3969/j.issn.1672-5190.2010.03.079.
  • 3.    孫曉輝.牛惡性卡他熱的診斷與防控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 2014(1):2.DOI:10.3969/j.issn.1005-5959.2014.01.008.
  • 4.    劉文傑.牛惡性卡他熱的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1, 32(005):102-103.DOI:10.3969/j.issn.1672-5190.2011.05.056.
  • 5.    劉華,楊文斌.牛惡性卡他熱防控要點[J]. 2021.
  • 6.    2V6Q: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hrf-1 : Bim Bh3 Complex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9-04]
  • 7.    O’Toole D, Li H. The Pathology of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With an Emphasis on Ovine Herpesvirus 2. Veterinary Pathology. 2014;51(2):437-452. doi:10.1177/0300985813520435
  • 8.    Headley, Selwyn Arlington et al.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spects of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in Brazil.” 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publication of the Brazili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vol. 51,3 (2020): 1405-1432. doi:10.1007/s42770-020-00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