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布衣

鎖定
牛布衣,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至於他的真實名號,終全書沒有提及。正因為如此,也使得這一人物形象更具有某種文學象徵意義。牛布衣在《儒林外史》中不是什麼重要人物,他的行蹤、言語零散地見於范進、婁氏兄弟、蘧來旬、匡超人等人的故事中,也不過應場景需要,寥寥數語而已。只有第二十回中“牛布衣客死蕪湖關”那兩頁書算是他的本傳,內容卻是淒涼結局。可以這麼説,牛布衣的一生,是中國古代文人中類似的一大批人的人生縮影。他代表了在科舉制度中失敗者的一種人生軌跡,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符號了。
中文名
牛布衣
外文名
Cattle cloth
介    紹
小説人物
出    處
《儒林外史》

目錄

牛布衣主要經歷

第一次出場,是在升做山東學道的范進署中,這時他已是一位“年老的幕客”,之前經歷了怎樣的漂泊,我們無從得知。而幾年後,第二次出場,地點已換成了浙江湖州。牛布衣是紹興人,因此這時應該是迴歸故里的,但也就近到因厭倦京師而回鄉的婁相國府婁三公子、婁四公子家裏走動。第三次出場,則又過了好幾年,與此時已天良喪盡的匡超人相遇在杭州出發的船上,話不投機。他此行是去蕪湖尋訪朋友,結果卻在蕪湖一病不起,終至客死異鄉。他寓居在甘露庵,邂逅甘露僧,清風明月時節,二人常常品茗清談,説古論今,甚是相得。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們從朋友結交的喜好可以想見牛布衣的淡泊古雅。而他臨終身後,又是老和尚盡心盡力地照顧、裝殮,超度他,總算在這客死異鄉的淒涼晚景中讓人感受到一點人間的温暖。老和尚與眾位“煙火鄰居”協力打點牛布衣後事的那一段,是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情節之一。
可以,這麼説,牛布衣是封建時代科舉制度中的失落者,在多次應試不利的情況下,牛布衣徹底放棄舉業這一在封建時代讀書人唯一的正途,退而求其次,謀求成為所謂的“名士”,以詩名聞名於世。

牛布衣性格

牛布衣的性格十分具有悲劇色彩,雖然他是多年的幕客,然而與薄情寡義,勢利而又滿嘴胡柴的匡超人,牛浦郎這一羣人不同,他始終不善趨勢迎合,在第七回范進範學道為了報答師恩,甚至要破壞朝廷大典的時候,善於戲謔,口齒伶俐的蘧景玉趁機逞才而戲弄范進,而年老的牛布衣卻在一旁提示何不在取中的考卷中查,相比之下,體現了他的老成和厚道。同樣,在第二十回,當在路上邂逅匡超人、馮琢庵兩人同船後,匡超人不知廉恥地當着其餘兩人胡亂吹噓,甚至説讀書人的家裏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這樣的話,牛布衣當眾揭穿,終於當眾出醜,而在場的馮琢庵雖然知道,卻不當眾揭穿,並且在匡超人難堪的情形下換過話題,令匡超人有台階下台。由此可見,牛布衣雖然做幕多年,卻不善趨勢迎合,從而無怪乎其鬱郁不得志,終生潦倒。
另一方面,牛布衣並非是一個純粹的淡泊名利的名士,他雖然斷絕科舉,和名士交往,但看他所寫的詩,其題目“呈相國某大人”,“懷督學周大人”,“與魯太史話別”,“寄懷王觀察”,其餘某太守、某司馬、某明府、某少尹,不一而足,看得出他於“功名利祿”四字並非看得很輕。更為可悲的是在他臨終之時還念念不忘地交代甘露僧,替自己的兩本詩集交給讀書人,為自己傳名,可見他寫詩的目的也是為了名。在他去世之後,他的詩集卻落到了十分齷齪的牛浦郎的手中,從而為其冒名頂替,招搖撞騙的生涯添了一個很重要的籌碼。而牛布衣的影響並沒有因此而銷聲匿跡,在其後,他的老妻千里尋夫,從而揭穿了假牛布衣的假面具之後,牛布衣的影響才在書中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