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鱼

鲬科鲬属鱼类
收藏
0有用+1
0
牛尾鱼(拉丁学名: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1758)是鲬科(Platycephalidae)鲬属Platycephalus)鱼类,又称印度鲬、鲬鱼、竹甲、狗祈仔等。 [1]体长而平扁,向后渐窄。 [4]头扁平。吻背面近半圆形。眼中等大小,侧上位。眼间隔宽,中间微凹。鼻孔2个。口前位,两颌具绒毛状齿群。头背侧有低的骨棱。前鳃盖骨后角有两个大尖棘,上棘伸向后上方,下棘伸向后方。鳃孔宽大。鳃盖膜分离。鳃盖条7根。假鳃发达。体背小栉鳞,侧线1条,侧位,近直线形。背鳍2个,尾鳍截形。 [4] [6]体黄褐色,头及体均有黑褐色斑点,体下淡黄白色。背鳍鳍棘及背鳍鳍条上,有黑褐色小点。尾鳍有灰黑色横斑、黑色纵带状斑及黄色间隙。腹鳍及臀鳍淡黄白色。 [6]
牛尾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 [5] [12]属于暖水性底栖鱼类,多栖息于近海水深约50米以内的沿岸沙泥底,也会在河口区活动。 [6] [9]其为非结群动物, [9] [11]常利用体色隐匿于泥沙中躲避天敌,主要捕食虾类、小鱼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6-7]牛尾鱼的生殖期一般在每年5-6月,繁殖方式为卵生,产浮性卵。 [10-11]成长阶段伴有性腺转换现象。 [14]
牛尾鱼兼具食用和经济价值。由于营养丰富,肉质坚实,呈蒜瓣肉,有嚼劲,深受民众喜爱。同时也是出口品种,输往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中国香港及澳门等。 [13]
中文名
牛尾鱼
外文名
bartail flathead [2]
别    名
印度鲬 [1]鲬鱼竹甲狗祈仔
学    名
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1758) [1]
动物界 Animalia [1]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1]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1]
鲉形目 Scorpaeniformes [1]
鲬科 Platycephalidae [1]
鲬属 Platycephalus [1]
分布区域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
亚    目
鲬亚目 Platycephaloidei [2]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清带嘉庆年间郝懿行撰写的《记海错》中记载:“圆体细鳞,为色纯黄。长或尺许,自上而下渐以锐小,甚似椓杙之形。海人谓为龙王仔剃愚撅子,肉亦可啖。”撅子鱼即牛尾赠汗旬鱼。 [5]
18颂壳46年,Valenciennes在Report on the殃煮蜜 Ichthyologie de la China中用渗危才催双捉翻悼名法记照坑录了Platycep遥艰halus indicus(牛尾鱼),将其列于鲉形目下。 [17]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体型

牛尾鱼
牛尾鱼全长大约40厘米,50厘米以上的大多是雌鱼。 [11]体长而平扁,向后渐窄。 [4]体黄褐色,头及体均有黑褐色斑点,体下淡黄白色。背鳍鳍棘及背鳍鳍条上,有黑褐色小点。胸鳍呈灰黑色,后缘常为黄色。尾鳍有灰黑色横斑、黑色纵带状斑及黄色间隙。腹鳍及臀鳍淡黄白色。 [6]

头部

头扁平。骨棱低平。顶项棱低平,前方和中间具数条辐射状细棱,具低平的顶棘和项棘各1个,左右顶项棱中间具1低平纵棱。中筛棱1对,短小,相互靠近。额棱细长,始于眶上缘中部,斜向内侧,后延与顶项棱相连。 [4] [15]
眼中等大小,侧上位。眶前骨下缘及眶下骨下缘呈1低弱细棱,眶前骨下缘具3小棘,前2棘向前,后棘向后。 [15]吻背面近半圆形。眶下棱低平,具2小棘。眼间隔宽,中间微凹,大于眼径。鼻孔2个。口大,前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犁骨齿不分离,呈半月形。舌扁薄,宽圆,游离。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具2棘,下棘较大,鳃盖骨具1细棱,棘不明显,间鳃盖骨具1舌状皮瓣。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根。假鳃发达。鳃耙细长。 [4] [6] [15]

鳞片

体背小栉鳞,侧线1条,侧位,近直线形。 [4] [6] 侧线鳞120枚,侧线上鳞17枚,侧线下鳞18枚。头部具鳞,吻部及头部腹侧无鳞,喉胸部及腹部鳞细小。各鳍均无鳞。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前方1-3侧线鳞各具一小棘,其余侧线鳞无棘。 [10]

鱼鳍

牛尾鱼
背鳍2个,相距很近,起点在腹鳍基底上方,第一背鳍有7个鳍棘,另外其前方有2个独立小鳍棘,后方有1个独立小鳍棘;第二鳍棘稍大,有13根鳍条。第二背鳍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鳍条末端不伸达尾鳍基。臀鳍胸鳍18根鳍条。臀鳍长,起点在第二背鳍起点下方,略长于第二背鳍,末端不伸达尾鳍基,与第二背鳍相对称,有13根鳍条。胸鳍短圆,伸达背鳍第五至第六鳍棘下方。腹鳍亚胸位,1个鳍棘5根鳍条,第四鳍条最长,伸达肛门。尾鳍截形。 [4] [6] [15]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牛尾鱼为暖水性底栖鱼类,多栖息于近海,水深约50m以内的沿岸沙泥底,也生活于河口区。 [6] [10]牛尾鱼行动缓慢,喜栖息在淤泥海底,长期潜伏在底层,一般不浮于水面,只有在大潮时随潮水的上涨来到岸边底层,有时也会到礁石、沙滩边缘觅食。 [8]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牛尾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海域。 [5] [12]
牛尾鱼分布范围(数据来自GBIF)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集群

牛尾鱼为浅海底层鱼类, [8]一般不结成大群,为非结群动物。 [9] [11]

防御

牛尾鱼体黄褐色,常利用体色隐匿于泥沙中,躲避天敌。 [6-7]

食性

牛尾鱼属于肉食性动物,其摄食对象广泛,主要包括虾类、小鱼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且以鱼类为主,常捕食鳀鱼、天竺鲷、玉筋鱼、棘头梅童、叫姑鱼、钝尖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等鱼类,以及对虾、乌贼等。 [9-10]不同海区捕食对象有差别。例如黄渤海牛尾鱼捕食脊尾褐虾、日本鼓虾脊尾白虾鹰爪虾口虾蛄、小蟹等。 [9]波斯湾西北部胡齐斯坦省牛尾鱼主要食物来源为鱼类,其次是虾类,蟹类和乌贼为偶见食物来源。 [16]

洄游

牛尾鱼具有洄游习性,例如黄海种群1~3月在济州岛西南越冬,4月份向西北方向移动,后又分别游向海洲湾和黄海北部,5~6月产仔,产仔后分散索饵,10月以后渐次离开黄海区,黄渤海有一定产量。 [9]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生长特性

牛尾鱼1龄已有性成熟个体,2龄全部性成熟。 [9]1龄鱼全长130毫米左右、2龄230毫米左右、3龄320毫米左右,4龄390毫米左右,5龄450毫米左右,6龄500毫米左右,7龄可达540毫米。成长阶段伴有性腺转换现象。其小型个体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随着生长生殖腺发生变化,雄性先成熟。在200毫米以下时一般为雄性、再长大即转换为雌性,400毫米以上雌性占70%,500毫米以上全部是雌性。 [14]

繁殖过程

产卵
牛尾鱼于每年5-6月进入生殖期,行卵生,产出浮性卵 [10-11]卵呈卵圆形,卵径 0.98-1.10mm,含单个油球(油球径0.19-0.25mm),卵膜薄滑,卵黄均匀,无龟裂,周隙狭小。 [9] [14]
孵化
在19℃水温条件下,约24小时完成孵化。胚胎发育中,原口关闭后胚体出现分布均匀的黑色素细胞;当胚体具有14对肌节时黄色素细胞显现,二者分布与形态随发育进程改变。孵化前胚体以头部为支点摆动,最终仔鱼头部破膜而出。 [18]
仔鱼
初孵牛尾鱼仔鱼全长2.38-2.48mm,卵黄囊约占体长一半。1天后卵黄囊显著缩小,鳍褶增宽,游动姿态由平躺水面转为头下卵黄上的倒悬状态。5天左右口、鳔等器官形成,具备水平游泳能力与较强敏感度。8天卵黄耗尽,开始捕食轮虫,捕食动作迟缓;10天捕食能力增强,活跃于水层各处。18天左右转为底层活动,食性逐渐从轮虫向卤虫无节幼体转变,同时胸鳍、尾鳍弹性丝及背臀鳍原基等结构相继出现,完成从卵黄营养向外界摄食的过渡 。 [18]
稚鱼
稚鱼期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率先出现,随后各鳍逐步发育成型,此时稚鱼已显现出成鱼的习性。而在后期仔鱼阶段,幼体呈侧扁体型,营自由游泳生活,当背鳍、臀鳍和尾鳍鳍条出现时,体腹开始向扁平方向演化,与此同时,其生存方式从自由游泳模式骤然转为底栖生活。自此之后,稚鱼虽仍可在水中自由游动,但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底层,且能贴附壁面活动,食性也随之转变为杂食性。 [18]
幼鱼
幼鱼体部鳞片长成,形态特征与成鱼基本相同。 [18]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数据显示,牛尾鱼(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1758))数据不足(DD)。 [3]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经济价值

牛尾鱼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中国沿海各海域均有产出,其中渤海、黄海和东海产量较高,并且作为出口品种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13]

食用价值

牛尾鱼肉质坚实硬朗、腹部有弹性,呈蒜瓣肉状且有嚼劲,同时细嫩有光泽、无暗刺,因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7]
牛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