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大勇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鎖定
牛大勇,男,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和現代中國與美、英、日等大國關係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著作十餘部。曾任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高等教育組織“U21”經理、北京市歷史學會副會長等職,曾擔任國外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以及全國優秀社科類暢銷書獎等,並獲政府特殊津貼。
中文名
牛大勇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1]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中國現代政治史、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 [1] 

牛大勇人物經歷

牛大勇教育背景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歷史學學士
1982年9月—1985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歷史學碩士
1995年9月—2000年6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歷史學博士 [1] 

牛大勇工作經歷

1985年8月—1987年8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助教
1987年8月—1992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1992年8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995年6月—1998年5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
1999年3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9年7月—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01年2月—2002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2002年7月—2010年10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2011年1月— 2013年1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2012年6月—2014年6月,北京大學人文學科特聘教授。

牛大勇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現代政治史,特別是現代中國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大國的政治關係等。目前正在研究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並致力與蒐集中外政府與民間的檔案文書和口述史料等原始資料。 [1] 

牛大勇開設課程

1.本科生課程:中國現代史(主幹基礎課)、中國現代對外關係史(選修課)、冷戰與中國(選修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通選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幹基礎課)、中華民國史專題(通選課) [1] 
2.研究生課程:中國現代史研究(必修課)、現代中外關係史專題研究(選修課)、現代中外關係學術史專題研究(選修課)、現代中國政治史專題(選修課)、冷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選修課)、中國現代史外文資料選讀(選修課)、中國現代史史料學與方法論(選修課)、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選修課):文化大革命史、中國現代史基本文獻研究(必修課,合授)、中國現代史理論問題研究(必修課) [1] 
3.校、系海外教學:(香港樹仁學院)北大碩士研究生班 “現代中外關係史專題研究”、“中國現代史基本文獻研究”等課;香港珠海學院本科生課程“中國通史”、研究生課程“現代中外關係史專題研究”;墨西哥學院“現代中外關係學術史專題研究”;香港教聯會中學歷史教師暑期講習班“中國現代史專題”課 [1] 

牛大勇科研項目

1. 國家社科基金2018年後期資助項目:《遊走在戰爭邊緣的美台尷尬同盟(1961—1968年)》,第二著者。
2. 國家社科基金2016年規劃項目課題:“縣域法治與縣域善治研究”的子項目“改革開放初期的地方治理”,主持人。
3.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8月16日公佈《“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立項:《中華茶通典》,項目核心領導小組組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4. 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2018—2020年子課題:《中美關係解凍之路的政策案例研究》。
5. 北京大學2018年人文論壇立項:“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史瞰”。
6. 中華茶通典資源研究項目(2018年—2020年),與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國茶研院、安徽大學等合作,社會橫向。
7. 邯鄲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領域戰略研究項目(2018—2020年),社會橫向。
8. 國家文物局項目: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基礎研究,主持人,2016年8月批准立項,2017年12月結項。
9. 中國外交部2015年委託研究課題:《亞非會議的歷史經驗及對推動當前國際體系變革的啓示》,主持人,2016年完成。
10. 中共山西省運城市委委託課題:古中國文化遺產羣運城調研論證項目,主持人。已完成。
11. 中外文化傳播史研究(社會橫向),主持人,已完成。
12. 世界文化遺產與藏傳佛教傳播之路第二期調查研究(社會橫向),主持人。已完成。
13. 世界文化遺產與藏傳佛教傳播之路第一期調查研究(社會橫向),主持人。已完成。
14. 文藝復興傳播之路調查研究(社會橫向),主持人。已完成。
15. 南傳佛教傳播之路調查研究(社會橫向),主持人。已完成。
16. 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日本侵華史料的整理與研究”,主要成員。
17. 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冷戰時期美國對外重大政策研究”,第三主持人,主持分項目“冷戰時期美國對外重大政策研究”。已完成。
18. 台灣中研院2005—2006年委託項目:“中國大陸史學及相關刊物排序”,主持人。已完成。
19. 北京大學2005—2006年教學改革項目:“北京大學本科教學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召集人。
20.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研究生創新工程”2003年暑期研究生精品課項目:“全國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課系列”,主持人。已完成。
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1年度一般項目:“國際冷戰中的大國戰略關係研究”,第三參加者。已完成。
22. 北京大學“211”二期(2003—2006年)“史學創新工程”總主持人。已完成。
23. 北京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項目”(985)子項目:“現代史料研究中心建設”(2000—2002年)主持人。已完成。
24. 北京大學2001—2002年教學改革項目:“北京大學本科教學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召集人。
25. 北京大學通選課:“中華民國史專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等課程建設立項主持人。已完成。
26. 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冷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課程建設立項主持人。已完成。 [1] 

牛大勇科研成果

(一)代表性論文
1. U.S. Policies towards China’s Borderlands: A New Look at America’s Secret Strategy to Aid and Support Tibetan Forces in Exile, 1959–1973, Berliner China-Hefte/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2017, Vol.49, pp. 5-11.
2.《1950—1960年代國際冷戰下的中國政治與社會變遷》,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 des modernen China, Kritik - Empirie - Theorie. (The book title in English: History and Society of Modern China. Critical,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estschrift für Mechthild Leutner. Herausgegeben von Katja Levy (Edited by von Katja Lev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GmbH. 2016.
3.“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George H. W. Bush Administration: A Case Study of CAAS Scholar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13, No. 1(Spring 2006):161-185.
“Background Analysis: US Pressure on the Taiwan Authority to Withdraw Its Troop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rder and the Offshore Islands in the Early 1960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Summer 2004.
4.《肯尼迪政府是怎樣觀察和對待中蘇分歧的》,《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2年第2期。收入章百家、牛軍主編:《冷戰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5.《北伐時期列強對華政策研究評介》(第一作者),《歷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3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二O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6.《影響中國前途的一次空運》,《歷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春秋雜誌》(香港)、《僑報》(美國)、《文摘報》(北京)、《中國現代史》(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軍事史林》(北京)、《南方日報》(廣州)、《作家文摘》(北京)等多家報刊轉載或摘登,並收入《跨世紀的中美關係》(趙寶煦主編),東方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又以《抗戰受降之際美軍援助中共的一次戰略空運》為題,收入《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3月出版;並收入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7.《英國對華政策與國民革命的危機》,《歷史研究》(北京),1991年第4期。
8.《英國與對華門户開放政策的緣起》,《歷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4期。
9.《美國對華政策與四一二政變》,《歷史研究》(北京),1985年第4期。
10.《民國時期文物事業的曲折發展》,《社會科學論壇》(河北),2018年第5期。
11.《冷戰僵持年代的美國對華決策機制:以約翰遜政府為中心的探討》,陳長偉、牛大勇:《美國研究》2018年第4期,第97-120頁。
12.《中國開創亞非外交新局面的成功範例——萬隆會議再探討》,陳長偉、牛大勇,(北京)《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
13.《中國大學教育體制的變遷——以北京大學本科為例》,《中國農業教育》(南京),2018年第1期。
14.《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專題研究報告),國家文物局招標委託項目。2017年11月27日提交國家文物局並驗收通過,內部發行。
15.《亞非會議的歷史經驗及對推動當前國際體系變革的啓示》(研究報告),第一作者,2015年12月3日提交中國外交部並驗收通過為優秀報告。
16.《美中解凍關係時對日本問題的考量與角力》,《美國研究》(北京),2014年第5期。《美國史研究》公眾號2018年6月1日“中美建交40週年紀念專輯”轉載。
17.《農業、進口與外交:中國黨的領導與羣眾意願互動關係的三項個案研究》,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Edited by William Kirby, Published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8.《台灣問題與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中關係》,徐天新、沈志華主編:《冷戰前期的大國關係:美蘇爭霸與亞洲大國的外交取向(1945—1972年)》,第八章,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第285—353頁。
19.《危機與控制:1960年代初期美台關係中的金門馬祖問題》,呂紹理、唐啟華、沈志華編:《冷戰與台海危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7月。
20.《1960年代初期の中國の核兵器開發に對するアメリカの政策》,(日本)二十世紀研究編集委員會:《二十世紀研究》第9號,京都大學出版會2008年12月。
21.《中美關係進程中一次錯失的機遇》,柯偉林、牛大勇主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國際化、內化與外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22. China and East Asia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History,渡邊啓貴編:《國際關係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視點から》,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太平社印刷所,2005年6月。
23.《緩和的觸角抑或冷戰的武器——美國政府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中國糧荒的決策分析》,《世界歷史》2005年第3期。收入陶文釗、姜振寰主編《美國與20世紀亞洲的衝突和戰爭》,重慶出版社2006年5月。
24.《近代東アジアの國際關係の歷史的特徵と展望》,《現代中國事情》,創刊第1號,日本大學國際關係學部中國情報センター,2005年5月10日。
25.《論肯尼迪時期的美台關係》,《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續編,歷史學卷(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6.《美國迫使台灣當局從華南邊境和沿海島嶼撤兵問題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作家文摘》2003年10月31日第690期第5版摘登。收入牛大勇、沈志華主編 《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5月。
27.《肯尼迪、赫魯曉夫與中國的核幽靈》,載《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的中國》(牛大勇、臧運祜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同名講座稿刊載於《北大講座》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8.《“栓緊繮繩”與“反攻大陸”:肯尼迪與蔣介石的戰略之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轉載於《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12期、2001年第1期。以《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美蔣台海戰略之爭》為題,被收入滿雲龍等編:《美國史探研——祝賀齊文穎教授八十華誕論文集》(續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29.《肯尼迪政府與1961年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之爭》,《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6期簡要報導。收入陶文釗、仲掌升主編《中美關係10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
30.《冷戰國際環境與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二十一世紀》(香港)2000年6月號,第59期。轉載於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社會科學論壇》(河北),2000年第5期。
31.《1961年—1963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北大史學》第7輯,2000年10月。收入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史稿》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32.《跨越冷戰的現代東亞國際關係》,《中國評論》(香港),1998年第5期。
33.《哈佛大學歷史教學情況述評》,《高等教育論壇》(北京),1998年第3期。轉載於《學術界》(安徽),2000年第2期。
34.《不打不成交——抗戰前十年間胡適與蔣介石的關係》,李又寧主編《胡適與國民黨》,(美國)紐約天外出版社,1998年1月印行。
35.《武漢國民政府對日本的外交政策》,《週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3年1月。
36.《北京大學史學系沿革紀略(一)》,《北大史學》(北京),第1輯,1993年6月。另以《北京大學史學系五十年變遷(1899—1949)》為題收入《北大講座》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37.《國民革命時期影響列強對華政策的若干因素》,《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3期。
38.《英國的兩手政策與省港罷工之收束》,《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2期。
39.《北伐戰爭時期、日?米?英の國民革命に對する政策》,《辛亥革命研究》(日本),第9號,1990年10月。
40.《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中國研究月報》(日本),1988年11月號。中文版《1927年南京事件再探討》,載《江海學刊》(文史哲版),1989年第6期。
41.《漢潯英租界事件前後武漢國民政府之對英外交》,《創大アじア研究》(日本),第10號,1989年。中文版《武漢國民政府外交兩重性析論》,載《歷史檔案》(北京),1990年第3期。
42.《北伐戰爭時期日蔣關係的演變》,《江海學刊》(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轉載於《環日本海論叢》(日本)第7號,1995年3月。
43.《北伐戰爭時期美國分化政策與美蔣關係的形成》,《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6期。轉載於《中美關係史論文集》第2集,重慶出版社1988年5月。
44.《日本帝國主義是四一二政變的直接策動者》,《北大研究生論文集》,第二輯,北京大學1984年5月。
45.《哈佛大學研究生教育調查報告》,《學術界》2003年第3期。
46.《“史學危機”與近年來北京大學史學教育的改革》,2001年11月發表於:http://www.scu.edu.tw/history/activity1.1.htm
47.《束手束腳的小打小鬧》,《百年潮》2001年第7期。
48.《反攻大陸的夢想與美國的“限制”術》,《百年潮》2001年第5期。
49.《聯合國樂章中不協調的奏鳴——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係內幕(之三)》,《百年潮》2001年第4期。
50.《跨越文化鴻溝:現代東亞國際關係的歷史特點和前景》,《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51.《寧靜中的風雨——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係內幕(之二)》,《百年潮》2001年第2期。
52.《同舟共濟還是同牀異夢?——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係內幕(之一)》,《百年潮》2001年第1期。
53.《赫魯曉夫為何幫中國説話—赫魯曉夫1961年與肯尼迪會談紀要》,《百年潮》(北京),1999年第11期。
54.《中美關係的歷史教訓》,《美中社會和文化》(美國),1998年第1期。
55.《美日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政策特點和背景之比較》,章長炳主編:《愛國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等1998年出版。
56.“Beyond The Cold War: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East Asia and The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R.O.K. Oct. 1996; 並收入《中日韓三國關係與東北亞的和平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1998年1月。
57.《周總理和鄧大姐之間》,《光明日報》(北京),1992年3月7日。
58.《英國棄守漢潯英租界的原因》,《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90年8月18日。
59.《民眾自發衝佔漢潯英租界始末》, 《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團結報》(北京),1990年8月11日。
60.《1927年南京事件之迷》,《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90年5月12日。
61.《顧維均爭國權舌戰牧野伸顯》,《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8月26日。
62.《陳銘樞為美國與中共對話奔走》,《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7月11日。
63.《司徒雷登曾謀求與中共對話》,《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7月1日。
64.《陳友仁與藍普森的漢口會談》,《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3月14日。
65.《英艦強泊西堤與省港罷工之收束》,《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9年2月7日。
66.《英國是怎樣策劃武力壓制省港大罷工的》, 《民國史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國掌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載《團結報》(北京),1988年12月27日。
67.“Seeking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and the Imperialists: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Hong Kong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the Canton-Hong Kong Strike, 1925-1926”,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Tokyo, No. 33, 1988. [1] 
(二)主要學術評論與憶述
1.《求解中蘇關係史必讀的寶貴史料——評<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社會科學報》2015年7月2日,第8版。
2.《中國外交在探索和選擇中前行—評牛軍新著<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1945—1955>》,(北京)《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第3期。
3.《前因後果不應顛倒——評<韓戰的意義>》,(香港)《明報》A23《神州論壇》,2013年10月2日。
4.《論史不棄偏見,無異信口開河——也説<也説韓戰>》,(香港)《明報》A19《神州論壇》,2013年10月1日。
5.《歷次轉向都有國際背景的影響》,蕭冬連:《國步艱難——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5月。
6.《中國的戰後國際史研究》(徐藍、牛大勇),張海鵬主編:《中國歷史學30年(1978—200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7.《孫中山研究に関する中國學術界の新動向》,孫文研究會編集:《孫文研究》第44號,日本神户:王子印刷株式會社2008年9月。
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張國有主編:《人文光彩,社科風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中華讀書報》2008年4月23日第8版摘登。
9.《中米關係の過去と未來—日本とのかかゎりのなかで》,《京都と北京——日中を結ぷ知の架橋》,紀平英作、吉本道雅編,株式會社角川學兿出版2006年12月。
10.《風雨話滄桑——中美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醫學人文演講錄》(陳曉紅、劉振立、汪朝光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11.《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的中國》(牛大勇、臧運祜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12.《南京大屠殺與日軍侵華暴行研究的新前沿》,《東學農民革命在東亞史上的意義》,韓國東學農民革命紀念事業會編,2002年9月出版。
13.《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舉辦吳相湘教授中華現代史學術講座》,《近現代中國的主流與領航者——慶祝吳教授相湘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李又寧主編),紐約天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14.《抗日戰爭與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綜述》(第二作者),《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1期。
15.《向“正統史觀”發出的有力挑戰》,《北大史學》(北京)第6輯,1999年11月;《春秋雜誌》(香港),1998年1/2月號(第864/865期)。
16.“Historical Lessons on Sino-U.S. Relations”, Boston Chinese News, Dec. 19-25, 1997.
17.《對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再審視》,《抗日戰爭研究》(北京), 1997年第1期。
18.《瑞典文革史國際研討會紀略》,《中共黨史通訊》(北京),1995年第10期。
19.《北京大學抗日戰爭史國際研討會述評》,《抗日戰爭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
20.《紐約國際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研討會側記》,《抗日戰爭研究》(北京), 1995年第4期。
21.《序》,鄭明仁:《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漢奸”》,(香港)練習文化實驗室有限公司,2017年4月初版。
22.《新年寄語》,《美國史研究》公眾號,2017年1月。
23.《學術經典的三要素——學術經典的產生與傳承研討會發言選登》,《雲夢學刊》2016年第1期。
24.《序》,張靜:《美國國務院與中美關係緩和研究(1969—197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25.《中國內政外交戰略檢討》,載沈志華、章百家等《還歷史本來面目——中蘇關係座談會紀實》,《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8-9期(2015年9月)。
26.《中國與全球化下的軟實力》,牛大勇、翟建軍、呂宏軍、徐京波主編:《中華文化軟實力——2011年嵩山論壇文集》,紅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27.《前言》,牛大勇、翟建軍、呂宏軍、徐京波主編:《中華文化軟實力——2011年嵩山論壇文集》,紅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28.《墨西哥講學印象》,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合作與交流》2011年第1期。
29.《一瓣心香,無盡懷念——獻給鄭天挺先生》,2009年9月23日發表在:
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09-09/21/content_158291.htm
30.《我心所依?我心所儀!》,楊愛民主編:《我心所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31.《如此評估,科學嗎?》,《科學中國人》2009年第7期第26-28頁。原載2009年3月13日學術批評網:
http://www.lilacbbs.com/forum/disparticle.php?boardName=Black_Soil&ID=149611&start=2&listType=1 / 《社會科學論壇》(石家莊)第187期(2009年4月出版)以《少做點評估,學術也能繁榮》發表。8月10日科學網修訂發佈: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8/222315.shtm
32.《“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趙為民、郭俊玲主編:《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33.“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PKU is Mr. De and Mr. Sc.”, Discovering Peking University: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He Shu, May 2008, by China Publishing Group Corporation, an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4.《美國人怎麼教歷史》(口述並校訂,張健採訪),2007年5月30日發表於《南方週末》網站:http://www.infzm.com/culture/whjj/200705/t20070530_19396.htm
(未經本人校訂的記者採訪稿以《中國和美國,誰更有歷史?歷史教育不應該是剪輯過的》為題,發表於《南方週末》5月31日紙版第27頁“批評”欄。本人的《更正》6月7日發表於該報第27頁“批評”欄)。
35.《培養學生引領世界的能力》(記者訪談),北京大學國際部主辦:《合作與交流》,2007年第2期,第52-53頁。
36.《科技與開放是兩大課題》,《中國市場經濟報》第770期,2000年12月23日,第8版。
37.《學術環境與社會科學發展》,《學術界》(安徽)2000年第1期。
38.《信息自由與國際戰略研究》,《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3期。 [1] 
(三)主要著作
1. China’s Intraction with the World: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spects, co-editors, Lit- Verlag GmbH & Co. KG Wien, 2017.
2.《從軸心文明到對話文明——嵩山論壇論文集·2012》,第一副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9月。
3.《軟實力:河南文物與經濟社會發展》,課題組組長,紅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4.《中華文化軟實力——2011年嵩山論壇文集》,第一主編,紅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5.《中華民國史》第六卷(第二著者),中華書局(修訂版),2011年8月(第一版1996年2月)。
6.《五四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五四》,牛大勇、歐陽哲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7.《人類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與社會發展——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7年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8.《中西融通:嚴復論集》,郭衞東、牛大勇主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
9.《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國際化、內化和外化》,牛大勇、柯偉林合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10.《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簡史(初稿)》,郭衞東、牛大勇主編,2004年9月。
11.《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3年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2.《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牛大勇、沈志華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5月。
13.《中外學者縱論二十世紀的中國》,牛大勇、臧運祜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14.《突破——我們親歷了二十年前的偉大轉折》(副主編),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
15.《從紅軍戰士到軍法將軍》,袁光口述,牛大勇等整理撰寫,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手冊》(編纂),1997年2月。
Handbook,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editor, Feb, 1997.
17.《五十年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牛大勇主編,中國工人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18.《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羅榮渠、牛大勇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1997年10月再版。
19.《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第一著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1] 
(四)譯作
1.《近代中國與日本情況之比較》(英譯漢),原作者:Marion J. Levy,Jr.,《日本學》,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2.《幾經風雨,艱難締造:中曾根前首相訪談錄》(日譯漢),原作者:橫山宏章,《日本學刊》(北京),1992年第6期。
3.《中日現代化諸因素的比較研究》(英譯漢),原作者:Marion J. Levy,Jr.,《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1月。
4.《共產國際人物傳記辭典》(英譯漢,合譯),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
5.《中國人民收回漢潯英租界前後美國對華政策電報選譯》,《歷史檔案》(北京),1989年第4期。
6.《四一二前後美國對華政策函電選譯》,《歷史檔案》(北京),1988年第2期。
7.《北伐戰爭發動前後美國對華政策函電選譯》,《歷史檔案》(北京),1986年第3期。 [1] 

牛大勇主要成就

1986年5月獲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第一屆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1987年3月獲楊人楩教授世界史青年優秀論文獎。
1988年10月獲創價教育榮光賞。
1989年,1990年兩度國際扶輪獎。
1991年6月獲北京大學第二屆青年學者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1年5月獲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第三屆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1991年5月獲中國現代史學會第一屆青年優秀論著評選論文特等獎。
1992年7月獲全國優秀社科類暢銷書獎。
1992年11月獲光華安泰青年科研成果獎。
1994年12月獲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
1995年5月獲第二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
1997年1月獲韓國學研究基金獎。
1997年4月獲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教學組)。
1997年9月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教學組)。
1997年10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學組)。
2000年9月獲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2001年6月獲第五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
2002年10月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
2004年9月獲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2004年12月因對高等教育事業的貢獻獲“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4月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三獲獎人)。
2005年9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三獲獎人)。 [1] 

牛大勇社會任職

學術兼職
1987年11月—1988年11月,日本創價大學客員研究員。
1993年 1月—12月,美國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學術中心研究員。華盛頓大學歐俄歐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5年 1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1997年 9月—199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1998年 7月—8月,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
2007年11月—2008年2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綜合研究科/文學部客座教授。
2011年2—3月,墨西哥學院講座教授,1學分課程:現代中外關係學術史專題研究。
2011年6月—10月,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2012年1月—4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綜合研究科/文學部客座教授。
2012年10月14日—17日,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 USA.)歷史系講座講師。
2013年2月—7月,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客座教授。
2018年11—12月,2017年3—4月,2016年11月—12月,2014年10—11月,2012年11—12月,2010年12月,2008年4—5月,2006年4—5月,2004年2—3月,2002年4月,2000年3月、1997年3—4月,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香港樹仁大學碩士班訪問教授(1995年創建人之一)。
2016年6月1日—2020年3月31日,日本國立島根大學醫學部客座教授。
2016年11月5日—25日,意大利帕維亞大學客座教授。
2017年10月3日—10月23日,意大利都靈大學客座教授。
2018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日本中央大學政策文化総合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2018年10月2日—22日,意大利都靈大學客座教授。
1997年1月— 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主任。
2003年5月—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所長。
2007年9月—2010年8月,北京大學韓半島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7月—2012年2月,北京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1月— 《百年潮》雜誌編委會委員(中共黨史研究學會主辦)。
2003年1月—2009年5月,香港鳳凰衞視“口述歷史”欄目學術顧問。
2007年1月— 《歷史學家茶座》編委會委員(山東人民出版社主辦)。
2003年1月— 《社會科學論壇》雜誌編委會委員(河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
2004年1月— 《北大史學》編委會委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辦)。
2009年— 《北京檔案史料》編委會顧問,2000年—2008年,《北京檔案史料》編委會委員。
2005年— 美國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編委會委員(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07年1月—2013年12月,The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雜誌編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
2010年1月— 《中共黨史研究》雜誌編委會委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
2017年7月— 香港China and Asia: A Historical Journal, 編輯顧問委會(Advisory Editorial Board)委員。
1997年—2002年,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
1998年7月— 中美關係史專業研究委員會理事。
1999年9月—2010年1月,北京市東方歷史學會副會長。
2000年1月—2005年1月,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理事。
2004年4月— 中國史學會理事。
2005年1月— 北京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
2009年8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理事。
2010年7月—2020年7月,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
2010年1月—2013年6月,東方歷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1年1月— 北京市歷史學會副會長。
2013年7月— 東方歷史研究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95年8月—2015年8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1年9月—2005年12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9年5月—2013年4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0年3月—2015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 
社會兼職
1999年11月—2003年11月,北京大學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
1999年10月—2004年10月,北京大學外事工作委員會委員。
1999年11月—2009年9月,北京大學本科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組召集人。
2006年12月—2011年12月,北京市海淀區第14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1年7月—2003年2月,國際高等教育組織“21世紀大學聯盟” 經理 (the Universitas 21,簡稱“U21”)。
2001年5月—200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7年10月—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
2006年1月—2013年1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019年9月— 北京大學雄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籌備組組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