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鎖定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IBR)是由牛皰疹病毒Ⅰ型(BHV-1)、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IBRV)引起、發生在牛身上的一種病害。 [1]  [3]  病初發高熱,沉鬱,拒食,有多量黏液膿性鼻漏,鼻黏膜高度充血,出現淺潰瘍,有結膜炎及流淚。常因炎性滲出物阻塞而發生呼吸困難及張口呼吸。也有的病牛精神委靡與興奮交替出現。 [2]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分佈於全球,對牛羣肥育率、產奶量和繁殖影響極大,給養牛業造成了嚴重危害。 [3]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主要通過捕殺病牛和接種疫苗進行防治。 [1]  [3] 
中文名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危害動物
病    原
牛皰疹病毒Ⅰ型(BHV-1),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IBRV)
為害部位
腎、胚胎,皮膚、腎上腺、甲狀腺、胰腺、睾丸、肺和淋巴結
病害類型
急性接觸性傳染病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原特徵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形態特徵

IBRV、BHV-1粒子由核酸芯髓、衣殼和囊膜3部分構成。囊膜近似球形,帶有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徑約150~200nm。衣殼為20面體立體對稱,殼粒總數為162個。IBRV基因組含有一條較大的線性雙鏈DNA分子(約138kb) ,G+C含量為71%~72%,病毒DNA 分子被兩重複序列單位(IRs和TRs,各11kb,序列相同但方向相反)分割成一長的單一序列(U,106kb)和一短的單一序列(Us,10kb),兩個重複序列及夾在中間的Us序列可沿軸旋轉180°,使病毒DNA分子有兩種異構體。 [1]  [3]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培養特徵

IBRV除了能在多種牛源細胞,如腎、胚胎,皮膚、腎上腺、甲狀腺、胰腺、睾丸、肺和淋巴結等細胞培養物內良好增殖外,也能在羔羊的腎、睾丸以及山羊、馬、豬和兔的腎細胞培養物內增殖,但需要先經過一段人工適應過程。病毒在適宜的單層細胞培養物內增殖,經24~48小時出現細胞病變。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抵抗力特徵

IBRV是皰疹病毒科成員中抵抗力較強的一種。據Griffin等報道,IBRV在pH7.0細胞培養液中十分穩定;4℃以下保存30天感染滴度幾乎無變化;22℃保存5天感染滴度可下降10倍;56℃經21分鐘可被滅活:-70℃保存,病毒可存活數年。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生物學特徵

IBRV含有25~33種結構蛋白,其中11種是糖蛋白。據推測IBRV基因組可至少編碼70個左右基因,其中部分已定位,其主要蛋白gB、gC、gD基因及TK基因和部分DNA聚合酶基因、VP8基因已被測序。IBRV含有的TK基因,其對病毒的複製並非必要,但對病毒在維持神經組織的感染上十分重要。像其他皰疹病毒―樣,IBRV可潛伏在三叉神經節細胞中,中和抗體對此潛伏病毒無作用,在應激條件下或出現免疫抑制劑時,都能激活病毒,並持續感染。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為害症狀

呼吸道型
病初發高熱39.5~ 42℃,極度沉鬱,拒食,有多量黏液膿性鼻漏,鼻黏膜高度充血,出現淺潰瘍,鼻竇及鼻鏡因組織高度發炎而稱為“紅鼻子”。有結膜炎及流淚。常因炎性滲出物阻塞而發生呼吸困難及張口呼吸。因鼻黏膜的壞死,呼氣中常有臭味。呼吸數常加快,常有深部支氣管性咳嗽。有時可見帶血腹瀉。乳牛病初產乳量即大減,後完全停止,病程如不延長(5~7天)則可恢復產量。重型病例數小時即死亡;大多數病程10天以上。嚴重的流行,發病率可達75%以上,但病死率在10%以下。 [2] 
生殖道感染型
病初發熱,沉鬱,無食慾。頻尿,有痛感。產乳稍降。陰户聯合下流黏液線條,污染附近皮膚,陰門陰道發炎充血,陰道底面上有不等量粘稠無臭的黏液性分泌物。陰門黏膜上出現小的白色病灶,可發展成膿皰,大量小膿皰使陰户前庭及陰道璧形成廣泛的灰色壞死膜,當擦掉或脱落後遺留髮紅的破損表皮,急性期消退時開始癒合,經 10~14天痊癒。公牛感染時潛伏期2~3天。沉鬱、不食。生殖道黏膜充血,輕症1~2天后消退,繼則恢復;嚴重的病例發熱,包皮、陰莖上發生膿皰,隨即包皮腫脹及水腫,尤其當有細菌繼發感染時更重,一般出現臨牀症狀後10~14天開始恢復,公牛可不表現症狀而帶毒,從精液中可分離出病毒。 [2] 
腦膜腦炎型
以3~6個月齡的犢牛多發。體温升高達40℃以上,隨後呈現神經症狀,精神委靡與興奮交替出現,但以興奮過程為主,驚厥,口吐白沫,磨牙,視力障礙,共濟失調,最終倒地,角弓反張,四肢划動,病程短促,多歸於死亡。 [2] 
眼炎型
一般無明顯全身反應,有時也可伴隨呼吸型一同出現。主要症狀是結膜角膜炎。表現結膜充血、水腫,並可形成粒狀灰色的壞死膜。角膜輕度混濁,但不出現潰瘍。眼、鼻流漿液膿性分泌物。很少引起死亡。 [2] 
流產型
一般認為是病毒經呼吸道感染後,從血液循環進人胎膜﹑胎兒所致。胎兒感染為急性過程,7~10天后以死亡告終,再經24~48小時排出體外。因組織自溶,難以證明有包涵體。 [2]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分佈範圍

從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本病至今(2008年),全球各大洲都有發生IBR的報道。血清抗體檢查表明,幾乎所有國家的牛羣都不同程度地檢出了IBRV的抗體,包括至今(2008年)還沒有分離出該病毒的少數南美國家。在美國34個州進行的血清抗體調查表明,其中31個州的牛羣陽性率達 35%,僅3個州的牛羣為陰性。意大利30.4%的成年牛呈陽性反應。英國的較低,為2%。非洲的乍得和尼日利亞分別為30%和60%。1980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奶牛羣中首次分離到該病毒,1982年陳永澗等人對北京等地牛羣進行血清學調查時發現有陽性反應牛。中國國內部分省市地區的血清學普查結果表明,廣東、廣西、河北、河南、上海、山東、四川、甘肅、新疆、黑龍江和青海等省市的黑白花乳牛、本地黃牛、水牛或犛牛均有IBRV存在。 [1]  截至2007年,全球只有歐洲的丹麥、瑞士、瑞典、芬蘭和奧地利不受該病影響。 [2]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流行情況

在秋季、寒冷冬季較易流行,特別是舍飼的大羣奶牛在過分擁擠、密切接觸的條件下更易迅速傳播。應激因素、社會因素﹑發情及分娩可能與該病發作有關。 [2]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理變化

剖檢變化表現為腦膜炎,鼻、口腔粘膜潰瘍及出血性腸炎;屍體消瘦,屍僵完全;血液濃稠;鼻鏡、齒齦有潰瘍,齒齦潮紅、腫脹,鼻粘膜潮紅、腫脹,有潰瘍,鼻甲骨呈一致紅色,有潰瘍,會咽軟骨出血,有潰瘍,潰瘍邊緣不齊,上覆蓋有灰污色的假膜;氣管、支氣管粘膜紅色,呈條狀充血與出血。有的病牛鼻腔內積有纖維素粒狀物,肺瘀血,水腫,腦膜下血管怒張,充血,水腫,實質腫脹,真胃、小腸粘膜脱落,粘膜下一致紅色。腦血管擴張,血管內集有大量紅細胞,血管周圍水腫,空隙增大;腦細胞腫脹,變性溶解;肺細支氣管內集有大量紅細胞,間質充血;肝細胞變性、壞死溶解,間質出血,匯管區葉小靜脈高度擴張,內集有大量紅細胞;心肌顆粒變性、壞死、間質出血。腎血管結構不清,變性、壞死、溶解而形成空洞,間質出血。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診斷方法

在進行IBR診斷時,首先結合流行病學和一般臨牀檢查作出初步診斷,然後採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進行確診。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抗原栓測

IBRV只有一個血清型,只要有一個已知標準毒株的免疫血清,通過在敏感細胞培養物中進行的中和試驗即可做出鑑定,也可以用熒光抗體法對接種培養物進行鑑定。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抗體栓測

通常將血清中和試驗(SN)、免疫熒光抗體試驗(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在細胞培養物中分離病毒等方法用於診斷IBRV急性感染和潛伏感染的動物。不同國家採用不同的診斷方法,在丹麥將阻斷ELISA方法作為基礎試驗用於檢測IBR抗體,靈敏度是病毒中和試驗的2倍。Kramps JA 等(1994)用抗IBR病毒gB的單克隆抗體,建立了一種簡單、方便、敏感的阻斷ELISA診斷方法。中國的曲新勇用從四川犛牛分離的IBR85-Y株提純後做包被抗原,血清樣品做1:100稀釋,用兔抗犛牛IgG辣根過氧化物酶作結合物,在492納米波長測量OD值,以OD值大於或等於0.25為陽性,以此診斷IBR。與病毒中和試驗比較,其敏感性高於後者,且可用於其他牛羣的檢測。ELISA方法因其快速、準確、方便而成為目前檢測IBRV的主要方法之一。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分子診斷技術

分子診斷技術主要是PCR技術和核酸探針檢測技術。1993年,Vilcek將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用於IBR的診斷,由於其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而能夠在檢測牛血清中微量的IBRV等方面得到應用。張桂紅等以發表的gB基因和TK基因為模板,設計了兩對引物,分別對Bartha Nu/67等7株IBRV進行擴增,均得到339 bp和457 bp的特異性片段,證明此法特異性強,快速、準確,是快速診斷IBRV最靈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核酸探針檢測的陽性結果可以直接確診為IBRV攜帶者,為流行病學調查和臨牀確診提供了直接依據,比傳統的血清學方法更敏感、特異。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防治措施

奧地利、丹麥、芬蘭、瑞典、瑞士等幾個國家已通過禁止接種、除去血清陽性牛和一些預防措施根除了本病,其他國家也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控制IBR,其中接種疫苗成為多數國家控制和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撲殺

當確診為IBR臨牀病牛,一律撲殺。IBR陽性反應牛,如頭數較少,為預防傳染也可以撲殺;當頭數多時,應集中在一起飼餵。 [1]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疫苗

弱毒疫苗
1956年IBRV首次被分離後,同年就報道了第一株減毒疫苗。1957年美國把用強毒病毒經牛腎細胞培養後繼傳60~100代的弱毒作為制苗種毒。該弱毒對牛失去病原性而仍保持免疫原性,牛肌肉注射後可產生免疫力。但對妊娠牛,尤其是對妊娠6~8個月的牛接種時,容易引起流產。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比利時研製出不引起妊娠牛流產的優質改良苗。但弱毒苗不能達到徹底免疫的效果,一些國家已不再使用。 [1] 
滅活疫苗
滅活疫苗雖較安全,但有效免疫期極短,不能保護強毒的攻擊。匈牙利報道的以乙醇或皂角苷滅活IBRV的強毒滅活疫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使血清及相當早期的鼻液中出現抗體,獲得預防強毒攻擊的免疫能力,可是該疫苗的有效免疫期尚不明確。同弱毒苗一樣,滅活苗的最大缺點是由於疫苗株和野毒株之間的交叉反應性,接種後無法鑑別接種牛和野毒感染牛。 [1] 
新型疫苗
  • 亞單位疫苗
亞單位疫苗安全有效,不存在潛伏感染的危險。Trudel等報道用純化的IBRV囊膜糖蛋白與一種新型佐劑ISCOM混合作為亞單位疫苗,免疫牛後使牛在強毒攻擊下得到保護,但仍不能完全阻止病毒的持續感染,而且因為亞單位疫苗不能在體內複製,所需接種量大,成本高,至今未得到廣泛使用。 [1] 
  • 基因缺失標記疫苗
基因缺失標記疫苗接種後能有效地保護牛,還可應用於診斷試劑盒中,用來鑑別自然感染牛和接種牛,這在許多國家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根除IBRV計劃的主要措施;在基因缺失疫苗基礎上發展的基因重組疫苗即第二代基因缺失疫苗是目前國際上新型疫苗研製的另一大趨勢,用重組疫苗表達的IBRV糖蛋白gⅠ和gⅢ都能誘導抗IBRV的中和抗體產生。新型疫苗的問題是,這些疫苗和製劑似乎都不能阻止病毒的持續感染。研究高效能的疫苗,徹底消滅本病是獸醫工作的一項艱鉅任務。一些國家開始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及其相應的強弱毒鑑別診斷方法,以達到根除IBR的目的。 [1]  [3] 
參考資料
  • 1.    楊娟,支海兵.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研究進展[J].中國奶牛, 2008(1):4.DOI:CNKI:SUN:ZGNN.0.2008-01-023.
  • 2.    艾玉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研究進展[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 2007(6):2.DOI:10.3969/j.issn.1000-7725.2007.06.002.
  • 3.    劉欣晏,馮衞國,吳春濤.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的研究進展[C]//2006年山東農業微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