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版納魚螈

鎖定
版納魚螈是魚螈科魚螈屬脊索動物 [10] 版納魚螈成體呈矞蟲狀,棕色,腹部色稍淡,乍看似蚯蚓無四肢,背腹略扁平,全長380毫米左右。體表多黏液,具細小的鱗片 [11] 生活時,成體背面和腹面均為棕黑色,背面色深、顯蠟光,腹面色淺;體側顯黃色,肛門周圍淡黃色 [12] 
版納魚螈國外分佈於老撾、緬甸和越南,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廣西和廣東 [13] 該螈生活於海拔100-900米植物茂密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濕地區。成螈常棲息於溪河及其附近的水坑、池塘沼澤和田邊,白天多伏於石縫、土洞內或樹根下,夜間外出覓食蚯蚓等;幼體棲於鋪滿卵石的山溪緩流內;氣温15℃以下即進入冬眠,春天氣温在20℃以上時出外活動。4-5月在溪旁近水邊的岸上築巢,雌螈產卵30-62粒,有護卵行為 [10] 孵化後幼體即進入水中,藏於水底卵石之下,有時亦遊至水面呼吸,比成體活動敏捷,起初取食藻類等浮游生物,逐漸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版納魚螈生長緩慢,在飼養條件下每年平均增長3釐米。雌體全長35釐米左右成熟,成體只捕食蚯蚓,在飼養情況下拒食其他任何食料 [11] 
由於環境質量下降,棲息地遭破壞,生長繁殖困難,資源量日漸減少。版納魚螈為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危(NT)等級的水生野生物種,廣西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11] 
中文名
版納魚螈
拉丁學名
Ichthyophis bannanicus
別    名
芋苗蛇
兩頭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蚓螈目
魚螈科
魚螈屬
版納魚螈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Yang,1984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9] 

版納魚螈動物學史

關於中國是否有魚螈存在,以往曾在相當一段時期未能確定。1922年Mell,R.曾首次報導了中國廣東羅浮山有魚螈分佈,但由於其記載不詳,又無標本可資考證,因此對其記載一直有着疑論。直至1976年楊大同等報導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勐臘縣採到一條雙帶魚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雌性成體才證實了中國確有魚螈分佈。1983 年温業棠進一步報導了在廣西十萬大山等地採到了雙帶魚螈的成體和幼體多尾。1984年楊大同根據在西雙版納采到的另一尾魚螈, 認定該標本和他1976年報導的 “ 雙帶魚螈” 是同一種,並指出這兩尾標本不是雙帶魚螈,定名為新種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a Yang 1984)。 [4] 

版納魚螈形態特徵

版納魚螈形態圖
版納魚螈形態圖(8張)
成體:雄螈頭體長309~317毫米,尾長3.0毫米;雌螈頭體長344.5~411.0毫米,尾長5.5~6.0毫米。頭小而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寬圓,突出於下唇;鼻孔近吻端兩側;眼間距約為鼻間距的2倍而幾乎等於吻長;眼小呈點狀隱於膠膜下,瞳孔呈圓形;上唇緣每側中央部位有一個錐狀觸突,觸突至鼻孔的距離約為其至眼的距離的3倍,基部有一小窩可供縮入。上頜齒與犁齶齒各一列,齒數幾相等,約有20~21枚,二者均排列呈“∩”形,齒列呈新月狀向後彎曲;下頜齒2列。舌呈橢圓形,前端微缺,粘連於口腔底部。頸腹面有3條頸溝,其間為2領褶;第一頸溝在頭側距口角約4毫米;第二頸溝在頭背面不能見其兩端;軀幹部環褶328~387個,尾環褶4個,初級褶間有不成環狀的次級褶;初級褶由背經體側繞至腹面後,開始略向後彎於腹中線處,其形狀呈“︽︽”狀,大約成140°角。肛孔縱裂,呈橢圓形,孔側有4~5個環褶。體前半部環褶間有小鱗2行,中部3~4行,後部多為4行,少數為5行;小鱗寬大於長,寬約1.5毫米,半透明,輪紋清晰,為一系列同心圓。皮膚光滑,富有腺體。椎骨102~104個;肋骨發達。生活時背、腹面均以棕色為基色,但背面為深棕或棕黑色,腹面淺棕或淺褐色;背部顯紫色臘光;眼為藍黑色;觸突為乳黃色;自兩口角沿體側至肛孔各有一條黃色或橘黃色縱帶;肛孔周圍為淡黃色。
解剖KIZ 74001號雌螈,腹腔內有卵62粒,近圓形,乳黃色,卵徑6.3~7.4毫米×6.4~7.75毫米,尚未進入輸卵管。
幼體:1979年5月和6月採自廣西大容山的2條幼體的觸突和小窩尚不明顯;鰓裂2對;頭體長118.5毫米,尾長2.5毫米;軀幹環褶分別為359個和371個。雲南盈江的幼體頭體長132.6毫米,尾長4.4毫米,除環褶尚少及體色較深外,其他特徵與成體相同。温業棠(1983)曾報道,廣西的幼體在尚未見到觸突和小窩時,其頭及頸兩側有側線;頸側各有一個鰓孔;尾部具鰭褶。尾背鰭褶起自肛孔背上方稍前部位,向後繞過尾末端至尾腹面肛孔之後。 [1] 

版納魚螈近種區別

版納魚螈與雙帶魚螈的外型主要差別在於版納魚螈的領褶第一頸溝距口角遠 , 為吻端至口角間距的2/ 5(4 毫米);第二頸溝自頭背不可見其兩端; 兩眼間處的頭寬大於吻眼間距。而雙帶魚螈的第一頸溝與口角相切;第二頸溝自頭背可見其兩端;眼睛處之頭寬與吻眼間距相等。 [4] 

版納魚螈生活習性

版納魚螈生活在海拔100~900米植物茂密而潮濕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常棲息於溪流、小河及其附近的水坑、池塘、沼澤和田邊石縫、土洞內或樹根下。據温業棠(1983、1998)記載,魚螈營穴居生活,以頭在肥沃的泥裏鑽洞,形成互相溝通的網狀隧道,有數個洞口;洞口、隧道位於水平面之上,有的距水面達0.5米;白天多伏於洞內或露頭於洞外,有時到菜園或田邊活動,夜間外出覓食。冬季氣温降至15℃以下即進入冬眠,翌年春天氣温回升維持在20℃以上時出來活動。 [1] 
版納魚螈依靠敏鋭的嗅覺,通過氣味來發現食物、捕獲獵物。由於版納魚螈的嘴巴也不大,對於那些大型的昆蟲它們根本也是無能為力。因此,它們的食譜中都是那些個頭比較小的動物,泥土裏的蚯蚓、蠕蟲、蟲卵等,都是它們最喜歡的食物。由於版納魚螈的牙齒非常細小,不具備任何撕咬能力,只是增加摩擦力固定食物。在捕食蚯蚓的時候,版納魚螈總是通過身體不斷地擺動,不斷地扭曲,慢慢地把蚯蚓一點一點地送進肚裏,然後在胃、腸裏慢慢地享用。 [5] 
在室內飼養條件下觀察到版納魚螈蜕皮的現象。蜕皮時,它先將頭在土上或土壤中的枯枝上磨擦,角質膜從吻部開裂,形成一開口,然後通過不斷地張口閉口,把頭部的角質膜蜕至頸部;稍休息後找土壤中的窄道或枯枝,從其間鑽過,身體有節律地收縮,同時向前移動。其間每收縮幾次常常要停下來休息30秒左右,深呼吸。角質膜從其頸部開始慢慢地沿着身體往後脱落,最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指環狀物從尾部脱落。健康個體所脱下的為一層很薄的角質膜,淡黃色,略透明,除吻部有一裂口外,一般都比較完整。營養不佳或者患病個體的蜕皮不完整,破碎不堪。當角質膜全部脱落後,版納魚螈筋疲力盡,會很快地轉頭找到脱落的角質膜併吞吃。蜕皮期間沒有觀察到捕食行為。 [6] 

版納魚螈分佈範圍

版納魚螈分佈於中國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勐臘、景洪、盈江)、廣東(羅浮山、鼎湖山、肇慶、羅定、信宜、化州)、廣西(梧州、東興、北流、玉林、容縣、岑溪、桂平、南寧、防城)。 [1] 
版納魚螈L分佈圖 版納魚螈L分佈圖

版納魚螈繁殖方式

在飼養條件下,魚螈生長很慢,每年平均增長30毫米。雌螈全長350毫米左右達性成熟;4~5月在溪邊接近水平面的岸上築巢,其洞穴直徑約10釐米,卵產於其內,卵數30個左右,卵徑8毫米,外包膠囊,膠囊一端延長成絲,卵由膠囊的絲纏繞成團,雌螈捲曲於卵羣周圍加以保護。孵化後的幼體即進入水中,藏於水底卵石之下,有時亦遊至水面呼吸空氣,比成螈活動敏捷,起初取食藻類等浮游生物,逐漸地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全長約180毫米時開始變態。成體只捕食蚯蚓,在飼養情況下拒食其他任何動物餌料。 [1]  [4] 

版納魚螈保護現狀

版納魚螈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 [8]  列入《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 [4] 

版納魚螈瀕危原因

羣眾對版納魚螈不瞭解,傳説是不可以接觸的有毒動物,因此沒有人像對待其他稀有動物一樣捕捉以作藥用或從經濟上牟取暴利,所以消除了直接被人殺害的因素。其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為:人口迅速增長,耕地嚴重缺乏,農民極力向山地開荒,大量毀滅森林;各地林場把原始水源林代以針葉的杉、松樹林和農作物,斷絕土壤腐植質的來源,致使溪旁的泥土貧瘠,蚯蚓不易繁殖,間接影響版納魚螈生存;開荒之地引起水土流失,大雨來臨山洪暴發,把溪旁肥沃土壤沖走,替以山上流來的沙石,這樣就直接摧毀魚螈的棲所;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於雨天使化肥、農藥流入溪中,水裏的幼體立刻死亡,農藥隨溪水上漲淹沒溪邊隧道,成體也遭到毒殺。 [4] 

版納魚螈保護措施

  1. 版納魚螈在中國屬於稀有兩柄動物資源之一,應充分利用各級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的知識,增強法制觀念;
  2. 建議列為中國國家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3. 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禁止捕捉;
  4. 封山育林,尤其是保護水源林,防止乾旱和洪水暴發;
  5. 在版納魚螈主要產地加強保護,以獲得良好保護效果。 [8] 

版納魚螈主要價值

版納魚螈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它們在地球上至少已生存了上億年,和“活化石”娃娃魚現身地球的年代不相上下,因此,在對兩棲動物的研究方面,它們具有非常高的價值。 [5] 
參考資料
  • 1.    版納魚螈  .國家動物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1-06]
  • 2.    版納魚螈  .gbif[引用日期2020-01-06]
  • 3.    版納魚螈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1-06]
  • 4.    蒙紹權, 李桂芬. 版納魚螈研究進展[J]. 四川動物, 2006(02):229-231
  • 5.    侯書議主編,拿蛇當正餐的“蛙神” 兩棲動物,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04,第136-137頁
  • 6.    李桂芬,貝永建,譚詠軍,蒙紹權,謝文海,李家洲.版納魚螈的飼養觀察[J].四川動物,2010,(第1期):81-84
  • 7.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國林業局[引用日期2020-01-06]
  • 8.    裴裕松,周解主編;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編,廣西珍稀水生生物識別手冊 ,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12,第158頁
  • 9.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2-04-09]
  • 10.    費梁著,中國兩棲動物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3,第34頁
  • 11.    裴裕松,周解主編;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編,廣西珍稀水生生物識別手冊 Identification manual of rare water hydrobios in Guangxi eng,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12,第157頁
  • 12.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14頁
  • 13.    陳穎著,兩棲動物,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7,第4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