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版納微型豬

鎖定
20多年的近親繁殖,一種中國豬產生了一連串奇蹟般的變異,其體重也由第一代的50餘公斤減至十幾公斤,子代的表現也令人稱奇。雲南農大曾養志教授的版納微型豬近交系研究成果在杭州國際基因組會議上引起學術界轟動。專家認為,這一劃時代的遺傳學奇蹟將為人類基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中文名
版納微型豬
原產於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境內
華南型豬種
特    點
皮薄骨細、背膘分佈均勻

版納微型豬形態特徵

版納鍛型豬原產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境內,屬華南型豬種。為發掘和利用我省微小型豬資源,於1987*?年開始引種飼養,經4年觀察測定,6月齡體重、體高*?和體長,公豬為13.1±0.4kg、32.3±0.4cm和54.6±*?0.8cm,母豬為17.2±0.4kg、34.4±0.2cm和58.5±0.6cm:成年(2歲以上)體重公豬為36.2±1.1kg、母豬為43.3±1.0kg、微型豬性成熟早、4~6月齡即可配種繁殖、經產母豬平均窩產活仔7.8±0.4頭,是培育醫學實驗動物較理想素材。同時,仔豬有迅長迅肥、皮薄骨細、背膘分佈均勻、後腿率高、無腥味、很適合作烤豬。 [1] 

版納微型豬轟動國際

動物近交系的研究,是在某一動物近親之間連續進行全同胞交配繁育後代,目的是培育出來源於同一對祖先、基因高度純合、遺傳背景清楚、個體差異接近於零的純種系。多年來,近交動物已成為生物醫學領域不可缺少的實驗品,廣泛應用於藥理學、病理學異種器官移植、功能基因等研究。因此,從20世紀20年代起,美、英等國先後開展了200多個豬的近交實驗,但都因出現嚴重畸形、早夭等近交衰退現象而歸於失敗。為此,科學家認為,培育出豬的近交系是不可能的。
1977年,曾養志教授瞄準這一世界難題,在中泰邊境的村莊裏找到一窩最適宜近交研究的西雙版納微型豬,從此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微型豬近交實驗。迄今為止,已連續近交到第19世代,不僅基本培育出兩個體形大小不同、基因型各異的近交系,還培育出具有不同表型特徵和遺傳標記的18個亞系。
從曾教授放映的幻燈片看出,每一代近親繁育的子豬都表現出了不同的遺傳特點。有的鬃毛直立,有的獠牙突出,有的花斑美麗……這表明一些潛伏於體內的基因在“亂倫”中得以顯現,由於近親繁殖,豬的後代型體也在縮小。
專家們一致認為,豬在解剖、生理和代謝等遺傳特性上與人最相似,瞭解豬體內每個基因所代表的含義將為今後的生物實驗提供極有價值的參考。據悉,到2002年,曾養志將完成這一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研究工作。
國際遺傳學聯合會主席趙壽元教授認為,由於版納豬近交系近於純種,又是中國獨有的珍貴資源,除利用其做實驗動物和遺傳育種外,還將為我國開發功能基因、拓展基因產業,甚至在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和應用中,打下難以替代的堅實基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