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牆(拼音:qiá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由“嗇”“爿”構成,意思是築牆把穀物保存起來。“爿”也表音。本義指用土石或木板築成的屏障。
2019年11月20日,“漢語盤點2019”活動啓動,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通過監測語料庫,推薦國際字“火、牆、商”。 [3]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qiáng [5]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FFUK
倉    頡
GGCU
鄭    碼
BEJJ
筆    順
橫、豎、提、橫、豎、點、撇、橫、豎、橫折、豎、橫折、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3054) [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6] 
筆畫數
3+11
注音字母
ㄑㄧㄤˊ
統一碼
5899
GBK
C7BD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牆、廧、𡒅、𡓜、𢉈、𤖠、𤖣、𤖧、𡫆

文字源流

“牆”字的甲骨文(圖1、圖2)由“(sè,圖A)”和“(pán,圖B)”兩部分組成。“嗇”的古字形像藏谷於廩,作形旁,點明瞭築牆保護的對象;“爿”作為聲符,指示讀音。有人認為,“爿”字兼有表意作用,它與中國古代的一種築牆技術——版築有關。“爿”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構築牆體用的夯土夾板。它由立柱、板頭、拉繩組成。築土牆時,把兩塊木板並列排在一起,左右相夾,使木板中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然後再在板外,用木柱把兩塊木板襯住,往裏倒進泥土,用杵搗實,泥土凝固後,把木板、木柱拆除,一座土牆就築好了。“嗇”和“爿”兩部分合起來會築起圍屏來收芷糧食之意。牆指用磚石土木等砌成的房屋園囿之界域。 [7] 
“牆”的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基本相同。籀文或將“嗇”上改二“禾”為“來”,來為麥,與禾義類相通。戰國秦簡文字“嗇”之下部“㐭”變形為圖C。篆文字形與戰國文字相近,只是將變形的“圖C”又省變作“回”,而為楷書之所本。《説文解字》另收有二籀文,一從二禾,一從二來。從二禾者,與甲、金文構形同意;從二來者,則與秦系文字構形同意。後為了表明質地,又將表意的“爿”旁改為“土”,因為最早的牆都是壘土而築。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用磚石、土木等築成的建築物,用來支撐房頂或隔開內外。
wall
《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
章武《綠的歌·北京的色彩》:“長城的城墻是灰色的,濃重中透着一種冷峻。”
城牆;磚牆;院牆
門屏。
screen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古代出殯時柩車上覆棺的裝飾性帷幔。
curtain
《儀禮·既夕禮》:“奠席於柩西,巾奠乃牆。”
比喻障礙物;隔閡。
wall
葉聖陶《小銅匠》:“我以為我們與他們中間並沒有什麼墻。”

通“嬙”。古代宮廷的女官。

《左傳·哀公元年》:“宿有妃嬙嬪御焉”唐陸德明釋文:“嬙,本又作廧,或作牆。”

動詞
築墻。

《韓非子·十過》:“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牆之。”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嗇部】才良切(qiáng)
垣蔽也。從嗇爿聲。
𤖣,籀文從二禾。
𤖧,籀文亦從二來。 [10] 

説文解字注

垣蔽也。土部曰:“垣,牆也。”《左傳》曰:“人之有牆,以蔽惡也。故曰垣蔽。”《釋宮》曰:“牆謂之墉。”《釋名》曰:“牆,障也。”
從𠾂。小徐曰:“取愛𠾂自䕶也。”
爿聲。才良切,十部。按凡爿聲,二徐多肊改為“牀省聲”,此爿聲小徐雲“亦當言牀省”,《韻會》遂改之。
𤖧,籀文亦從二來。按《玉篇》雲:“𤖣者,籀文,𤖧者,古文。”與今本異。 [11] 

廣韻

在良切,平陽從 ‖ 爿聲陽部(qiáng)
〔⿰爿嗇〕,垣牆。《爾雅》雲:“牆謂之墉。”《説文》曰:“牆,垣蔽也。”在良切。十。
墻,俗。 [12] 

康熙字典

【巳集中】【爿部】 牆;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13
古文:𤖧《唐韻》才良切。《廣韻》在良切。《集韻》《韻會》《正韻》慈良切。並音嬙。《説文》:本作牆。垣蔽也。從𠾂爿聲。《爾雅·釋宮》:牆謂之墉。《書·五子之歌》:峻宇雕牆。《詩·鄘風》:牆有茨。傳:牆,所以防非常。
又《禮·檀弓》:周人牆置翣。注:柳衣也。《儀禮·既夕》:巾奠乃牆。注:牆,設柩也。
又《論語》:蕭牆之內。注:鄭曰:蕭肅也。牆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又《前漢·司馬遷傳》:幽於圜牆之中。師古注:圜牆,獄也。
又複姓。《左傳·襄二十六年》:寺人惠牆伊戾。注:惠牆,氏。伊戾名。《釋文》:牆或作嗇,音檣。
又《廣韻》:同廧。《穀梁傳·成三年》:晉卻克,衞孫良夫伐牆咎如。
又《左傳》:作廧。
又通作嬙。《前漢·匈奴傳》: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
《説文》:籀文作𤖣。《廣韻》:俗作墻。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土”的末筆橫改提。“土”窄“嗇”寬。“土”,首筆橫在橫中線上側。“嗇”,兩橫筆上短下長,都從豎中線左側起筆,下橫在橫中線,點筆在豎中線;“回”,左豎在豎中線左側,中間小“口”左豎在豎中線。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i̯aŋ
王力系統
dz
ǐaŋ
董同龢系統
dzʰ
jaŋ
周法高系統
dz
jaŋ
李方桂系統
dz
jang
兩漢
西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dz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ǐ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在良切
dzʰ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慈良切
dz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慈良切

增韻


平聲





慈良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齊齒呼

次清

tsʼ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齊將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慈良切
dz‘ia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九張掌帳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481
  • 3.    “漢語盤點2019”活動啓動將揭曉年度字詞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11-20]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78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6.    平水韻 七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1-12]
  • 7.    古敬恆著.漢字中的建築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77-17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12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4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23.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06.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6.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45.
  • 14.    牆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