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父母官

(漢語詞彙)

鎖定
父母官,漢語詞語,是舊時對州縣官的稱呼,出自《書博雞者事》。 [1] 
中文名
父母官
概    念
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
拼    音
fùmǔguān
出    處
·高啓書博雞者事

父母官舉例

例:彼豪民恃其資,誣去賢使君,袁人失父母。——明·高啓《書博雞者事》
“父母官”一詞來源於《禮記·大學》:“《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讚譽。同時這樣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較基層的官員,主要是州、縣等地方長官,因為他們直接與地方百姓接觸。

父母官相關史料

《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桑,去末歸本,為政勤勉有計謀,“好為民興利”,盡力使百姓富起來。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于田間,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閒的時候。“百姓歸之,户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
説來也巧,時隔不足百年,至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陽郡百姓又幸運得遇新任太守杜詩。《後漢書·杜詩傳》載,杜詩,字君公,少有才能,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説“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自此“父母官”這一尊稱便廣傳後世“父母官”的由來。

父母官詞語解釋

【名稱】父母官
【拼音】fùmǔguān
【解釋】封建時期稱地方官為父母官。
【出處】明·高啓《書博雞者事》:彼豪民恃其資,誣去賢使君,袁人失父母。
【事例】無論怎麼説,他總是父母官。——老舍《神拳》第三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