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父子巖遺址

鎖定
父子巖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柘木鎮祿坊村,遺址的年代跨越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時期。 [3] 
父子巖遺址,由洞穴遺址、山腳遺址、山頂遺址、坡地遺址組成。遺址年代跨度大、遺蹟遺物豐富,是廣西首個洞穴與河旁台地堆積、坡地堆積、巖山堆積並存且年代互有差異的古文化遺址,保存完整、面積大,對研究遠古先民適應自然環境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考古發現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地層疊壓關係,以及大量相應的文化遺物,填補了桂林岩溶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文化空白,對研究和構建桂林乃至廣西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文化發展序列具有重大價值。 [1]  [3-4] 
2019年10月7日,父子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父子巖遺址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柘木鎮祿坊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商周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120-1-12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父子巖遺址歷史沿革

2008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調查了父子巖遺址。 [3] 
父子巖洞穴 父子巖洞穴
2014~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通力合作,對父子巖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 [1] 

父子巖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父子巖遺址遠景及各類型文化堆積分佈 父子巖遺址遠景及各類型文化堆積分佈
父子巖遺址,跨越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時期,由洞穴遺址、山腳遺址、山頂遺址、坡地遺址組成。父子巖遺址包括了四個類型的文化堆積,即洞穴、台地、坡地和巖山類型。其中洞穴類型分佈面積約500平方米,2014年發掘約24平方米,地層分9層;台地堆積分佈面積約7000平方米,2015至2016年連續兩年對其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258平方米,地層分11層;坡地和巖山類型未做正式發掘。 [3]  [5] 
父子巖洞穴
父子巖洞穴 父子巖洞穴
父子巖洞穴為一座東西貫通的岩溶洞穴,西南側洞口向着陸地,呈寬敞的拱形;東側洞口頻臨灕江,形狀狹長。西南側洞口高5-~6米、寬10~12米,是文化遺物的分佈地,且集中於該洞口西北側,大致分佈面積約50平方米,厚度不詳。西南洞口內西北側文化堆積保存尚好,其餘多受亂石疊壓、雨水沖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 [5] 
遺物類型及時代
從考古發掘材料綜合各類型堆積出土遺物分析,該遺址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主要分佈於父子巖南洞口兩側,為洞穴類型堆積,以2014年發掘的第⑨層為其代表。未發現遺蹟現象。根據出土遺物,初步推測該期年代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 [3] 
父子巖遺址 父子巖遺址
第二期主要分佈於父子巖與紅巖兩山之間的台地上,為台地類型堆積,面積約7000平方米。遺蹟現象有灰坑、房址、墓葬、用火地點等。房址為西南—東北向,整體佈局呈長方形、西北邊略弧,長2.8米、寬2.4米,柱洞大小不一、間距不均勻。年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000年左右。 [3] 
第三期主要分佈於父子巖洞穴類型堆積的南洞口兩側、坡地堆積及巖山堆積。以2014年發掘的第②~⑧層為代表。未發現遺蹟現象。根據出土遺物,推測該期年代在距今約4000~3000年間。 [3] 

父子巖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父子巖遺址出土的高領盤口罐或釜 父子巖遺址出土的高領盤口罐或釜
在山腳和坡地遺址,在鐵鏟深挖、竹帚輕拂下,房基、墓葬、灰坑、柱洞、排水溝等遺蹟慢慢顯露出來,同時出土了穿孔石鉞、玉管、玉鐲、凹刃石錛、石斧、石鏃、紡輪、敞口罐等遺物。 [1]  [5] 
第一期文物遺存
第一期陶片  第一期陶片 
第一期出土遺物有石器、陶器、獸骨等。石器有砍砸器、雙肩石器等。陶器均為夾砂陶,陶色以紅褐陶為主,灰褐陶較少,器型有敞口罐(釜)等,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少量3~4道構成一組的直線、“S”線刻劃紋。初步推測該期年代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 [3] 
第二期文物遺存
第二期陶片 第二期陶片
第二期遺物有石器、陶器等。石器多取材於灕江河灘邊上的細砂岩、粉砂岩、花崗岩,器型有砍砸器、石斧、石錛、石鏃、有凹石錘、礪石、研磨器等。打製石器較少,主要為砍砸器;磨製石器較多,但器表風化嚴重。石斧多呈梯形,有少量有肩石斧;石錛多呈梯形,石鏃有柳葉形、三稜形;有凹石錘凹較深,礪石及研磨器較多。陶器包括夾砂敞口罐(釜)、盤口罐(釜)、豆、缽、高領器、圈足器等,紋飾以繩紋為主,在盤口器內沿或其他器物頸、肩部多夾雜有多線水波狀刻劃紋。從出土遺物判斷,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早期階段陶器陶色偏紅、部分施紅衣、陶質較硬、胎體較薄、火候稍高;晚期階段陶器陶色偏灰、陶質疏鬆、胎體稍厚,火候稍低。 [3] 
第三期文物遺存
 第三期石器
 第三期石器(3張)
第三期出土遺物有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獸骨等。玉器可見管、鐲、錛等。石器有砍砸器、石斧、石錛、穿孔石鉞、礪石等,並發現較多磨製精美的平刃、凹刃石錛;石鉞分單孔、雙孔,且有使用痕跡。陶器以夾砂紅褐、灰褐陶為主,有少量泥質陶。器型有敞口罐(釜)、豆、夾砂陶支座、平底器等,另有算珠形、斗笠形陶紡輪。紋飾以繩紋為主,刻劃紋、拍印紋為輔,其中泥質陶可見回形紋。骨器主要為磨製或端刃磨製的骨錐。 [3] 

父子巖遺址歷史文化

文化活動
2017年6月22~24日,“中國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巖遺址發掘學術研討會”在桂林舉行。會上公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廣西各級考古部門合作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在對桂林父子巖、大巖遺址的3次考古發掘中,出土了數萬件文化遺物,發現了多種類型文化遺存,填補桂林距今約7000年到商周、先秦時期的文化空白。 [1]  [4] 

父子巖遺址研究價值

父子巖遺址年代跨度大、遺蹟遺物豐富,是廣西首個洞穴與河旁台地堆積、坡地堆積、巖山堆積並存且年代互有差異的古文化遺址,保存完整、面積大,對研究遠古先民適應自然環境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考古發現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地層疊壓關係,以及大量相應的文化遺物,填補了桂林岩溶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文化空白,對研究和構建桂林乃至廣西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文化發展序列具有重大價值,該遺址文化面貌與湖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證明兩者存在着密切的文化關係,為探討當時南嶺南北地區古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  [3-4] 

父子巖遺址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父子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父子巖遺址旅遊信息

父子巖遺址地理位置

父子巖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柘木鎮祿坊村。

父子巖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柘木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父子巖遺址,路程約9.3千米,用時約2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