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爬巖鰍

鎖定
爬巖鰍是平鰭鰍科爬巖鰍屬的魚類動物。 體稍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吻圓鈍略尖;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後半部;口下位,弧形;須3對,吻須2對,頜須1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胸鰭基上方和胸腹部均無鱗;頭部及體黑褐色,腹面白色,頭和體背部具圓形或長圓形不規則黑色斑點。 [3] 
爬巖鰍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海南水系和東南亞的水流湍急、多礫石的山澗溪河中,吸附於石塊上生活。以藻類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飼養中,應保持魚缸中溶氧量充足,儘可能地創造一些水流,以模擬其原來的生活環境;可以喂以藻片、異型魚專用飼料、冷凍水蚤等,但不能吃到浮於水面的食物。 [3] 
爬巖鰍的絕技是能頂着激流,順着巖壁向上攀爬。中國已記錄十餘種及亞種,長江以南的水系中都能見到它們。 [4] 
別    名
石貼仔
中文學名
爬巖鰍
拉丁學名
Beaufortialeveretti(Nichols et Pope, 1927)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平鰭鰍科
亞    科
腹吸鰍亞科
爬巖鰍屬
爬巖鰍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海南島各水系

爬巖鰍分類地位

爬巖鰍屬於鯉形目 Cypriniformes爬鰍科 Balitoridae爬巖鰍屬 Beaufortia [1] 

爬巖鰍鑑別特徵

體稍延長,尾柄側扁。頭部側扁、吻端圓鈍。口下位,口裂小。呈馬蹄形。下頜外露。下唇呈“八”字形,中部有1個缺刻;左、右唇片前緣具乳突。口角須1對。鰓裂極小,約等於眼徑。體被細鱗,為皮膜所覆蓋。側線完全。左,右腹鰭聯合處有1個較深的缺刻。肛門被腹鰭末端所覆蓋。尾末端斜截,下葉略長。體背棕褐色,頭部、體背側和偶鰭基部密佈大小不等的蟲蝕斑。背鰭和尾鰭有由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 [1] 

爬巖鰍形態特徵

體長圓盤狀,前部平扁,體寬大於體高,尾柄稍側扁。口略寬,弧形。吻褶分3葉,葉間具2對細小吻須。口角須1對。下唇“八”字形,中部具缺刻,唇片邊緣具乳突。鰓孔小,止於胸鰭上方。偶鰭寬,平展,胸鰭起點位鼻孔後緣的下方,末端蓋過腹鰭起點:腹鰭連成吸盤,顯著蓋過肛門,基部具發達的肉質鰭瓣;臀鰭小,具硬刺。尾柄高大於尾柄長。尾鰭斜截。

爬巖鰍生存環境

爬巖鰍
爬巖鰍(6張)
底棲小型魚類。體型特化,棲息於水流湍急、多礫石的山澗溪河中,吸附於石塊上生活。

爬巖鰍生活習性

生活于山溪急流處,吸附在岩石上,刮取固着藻類為食 [1] 

爬巖鰍飼養方法

爬巖鰍屬平鰭鰍科,有多個種和亞種,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海南水系和東南亞些河流上游的急流中。其體長圓盤狀,前部平扁,體寬大於體高,尾柄稍側扁。口略寬弧形。吻褶分3葉,葉間具2對細小吻須。口角須1對。下唇“八”字形,中部具缺口,唇片邊緣具乳突。鰓孔小,止於胸鰭上方。偶鰭寬,平展,胸鰭起點位鼻孔後緣的下方,末端蓋過腹鰭起點;腹鰭連成吸盤,顯著蓋過肛門,基部具發達的肉質鰭瓣,臀鰭小,有硬刺。尾柄高大於尾柄長;尾鰭斜截 [2] 
爬巖鰍是一種底棲小型魚類。體色較為多變,體型特化,棲息於水流湍急、多礫石的山澗溪河中,吸附於石塊上生活,以藻類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飼養中,應保持魚缸中溶氧量充足,儘可能地創造一些水流,以模擬其原來的生活環境。同時還要儘可能地保持水温不要超過28℃。爬巖鰍不挑食,可以喂以藻片、異型魚專用飼料、冷凍水蚤等,但不能吃到浮於水面的食物 [2] 

爬巖鰍分佈範圍

分佈於海南島各水系。另在湖北省三峽地區的神農溪和重慶市城口縣境內也有分佈。雲南多地河流也有分佈。
參考資料
  • 1.    甘西,藍家湖,吳鐵軍,楊劍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239頁
  • 2.    蔣高中主編,觀賞魚養殖800問,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4,第114頁
  • 3.    [科普中國]-爬巖鰍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7-07]
  • 4.    侯勉,唐志遠.爬巖鰍 大力吸盤 飛檐走壁[J].博物, 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