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爪哇鷹鵰

鎖定
爪哇鷹鵰(學名:Nisaetus bartelsi):是鷹科、亞洲鷹鵰屬的一種中等大小的猛禽,雄鳥及雌鳥很相似。頭頂部的黑色羽毛聳立形成一個長長的黑色冠羽,冠端呈白色。頭及頸部呈紅褐色。成鳥上體呈深褐色,下體呈白色,胸部有明顯的或多或少的紅褐色條紋,腹部、側翼和尾下覆羽處有相同顏色的條紋。喙和爪均強健,腿部羽毛一直覆蓋接近至腳爪。在印尼國內有時被稱為印度教及佛教的迦樓羅神秘生物。
棲息於熱帶森林,性兇猛而力強。在黎明或清晨活動,在空中簡單而有規律的循環飛行。主要從森林樹冠的棲息處和地上捕捉獵物。主要吃鳥類、蜥蜴、狐蝠科及哺乳動物。是印尼的特有物種,在印尼被奉為國鳥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爪哇鷹鵰
拉丁學名
Nisaetus bartels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鷹科
亞    科
雕亞科
亞洲鷹鵰屬
爪哇鷹鵰
亞    種
無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Stresemann, 1924)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2] 
外文名
英文 Javan Hawk-eagle, Javan Hawk-Eagle
西班牙文 Aguila-azor de Java

爪哇鷹鵰動物學史

爪哇鷹鵰原先被分類在鷹鵰屬(Spizaetus)中,但由於屬內物種的羽毛差異,一直到1953年才被確認是亞洲鷹鵰屬(Nisaetus)的物種。 [2] 

爪哇鷹鵰形態特徵

爪哇鷹鵰體長60-61釐米。是亞洲鷹鵰屬的典型代表。它們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猛禽,形態接近於鳳頭鷹鵰。雄鳥及雌鳥很相似。頭頂部的黑色羽毛聳立形成一個長長的黑色冠羽,冠端呈白色。頭及頸部呈紅褐色。成鳥上體呈深褐色,下體呈白色,胸部有明顯的或多或少的紅褐色條紋,腹部、側翼和尾下覆羽處有相同顏色的條紋。飛行輪廓是該屬的典型特徵,具有短而寬的圓形翅膀和長尾巴,羽毛、飛行羽毛和翼角明顯被黑色條紋。着陸時,喉部標有清晰的中線。喙有力,眼睛清晰,跗骨密佈鱗狀斑。 [3] 
雛鳥羽色較為單調暗淡,下體或多或少帶有紅褐色但沒有斑紋。亞成鳥中間過渡羽毛和尾部條紋不太明顯。在第五年末才能獲得成鳥羽毛。 [3] 

爪哇鷹鵰棲息環境

爪哇鷹鵰主要棲息在原始森林中。然而,由於平原森林的嚴重退化,它們的棲息地僅限於陡峭的山坡或崎嶇的山脊和丘陵。偶爾,它們會出現於正在恢復的潮濕地塊上,甚至可能出現於茶園附近。這些中型猛禽通常生活在海拔500-1000米之間。在爪哇島東南部,它們有時會下降到海平面。在西南部會上升到3000米。 [3] 

爪哇鷹鵰生活習性

每對爪哇鷹鵰佔據的領地面積約為400公頃。單獨或成對生活,有幼鳥時,會形成一個3只的家庭羣。在黎明或清晨活動,在空中練習簡單而有規律的循環飛行。
主要從森林樹冠的棲息處伏擊捕獵。在地上或樹上捕捉獵物。成鳥為留鳥,而亞成鳥和雛鳥則在成熟的棲息地遊蕩。
爪哇鷹鵰在繁殖季節之外可能非常安靜。當它們在空中盤旋時,它們的叫聲被描述為一系列尖鋭的“kee...hee”或“ee...eeew”,第一個音節被縮短或省略,也可能是更粗糙、更嘶嘶或更拉伸的“tsee…tsee”。雄性棲息在巢附近發出威懾的叫聲。雌性發出一聲高聲的嘶嘶聲,最後突然發出一個音符,宣佈它已經到達巢穴。 [1]  [3] 
爪哇鷹鵰捕捉適合它們食用大小的哺乳動物和小型鳥類,包括巽他臭獾果蝠、松鼠、老鼠和猴子等。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是爪哇鼷鹿。鳥類有森林原雞,特別是生活在爪哇島的屬於雉科的綠原雞,也吃鷓鴣、鴿子、夜鷹、啄木鳥和白頭翁;除了蜥蜴,它們還抓蛇。 [3] 

爪哇鷹鵰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鄰近的巴厘島也有一些記錄。 [2] 
爪哇鷹鵰分佈圖 爪哇鷹鵰分佈圖

爪哇鷹鵰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5-8月。鳥巢是用小木棍在離地15-50米的高大森林樹上建造的結構,用綠葉加固,巢寬長70釐米×150 釐米,深約40釐米。每窩產1枚卵,孵化期持續47-48天,主要由雌性孵化。幼鷹鵰在家族生活區域內停留1年或更長時間。配偶關係非常牢固,並且持續了好幾年。該巢穴有時會保留7-8年。 [3] 

爪哇鷹鵰保護現狀

爪哇鷹鵰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2] 

爪哇鷹鵰種羣現狀

截止2012年,根據以往研究中記錄的成鳥與幼鳥和未成熟鳥的比例是1:1,估計種羣數量為600-900只,大致相當於300-500只成熟個體。 [2] 
趨勢證明:由於棲息地不斷喪失和退化,再加上貿易捕捉,該物種被認為以適度的速度下降。雖然採取巢穴保護可能提高了繁殖成功率,但在該物種被提升為印尼的國鳥後,貿易的明顯增加可能抵消了所帶來的好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