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

鎖定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境內,始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後,現存建築均為清朝所建,是清代前期較重要的村落建築文化遺存 [1]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整體坐北朝南,佔地面積5.33平方千米,建築主要以清代山地四合院為主,現存院落75個,房屋612間。整體依山而建,分上下兩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南北軸線,呈扇面形向下延展。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為研究清代民間建築、雕刻藝術和山區建築藝術提供了較好的實物資料 [1] 
2001年7月12日,川底下古民居村落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06年5月25日,爨底下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
外文名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Cuandixia Village
地理位置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境內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5.33 k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312-3-015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明景泰二年(1451年),明政府在此設立關口,名爨裏口,並建正城一道。此後軍兵及眷屬漸至,逐步形成了村落,稱爨底下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爨底下村規模達三十幾户。同年,始建龍王伏魔廟。
抗日戰爭時期,爨底下村遭受侵華日軍破壞,其中228間房屋被焚燬。
1958年,爨底下村改稱川底下村,後改原稱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整體坐北朝南,佔地面積5.33平方千米,建築主要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兼有少量三合院,現存院落75個,房屋612間。整體依山而建,分上下兩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南北軸線,呈扇面形向下延展 [1]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平面示意圖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平面示意圖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建築特色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的選址符合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整體處於從“雙石頭村”到“一線天”之間的峽谷中一處向陽坡上,四周羣山環抱,東面空間開闊,西面空間狹窄,形成了“東入春風,西避寒氣”的地理條件。同時,古代“風水理論”強調環境的真、善、美、情,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周邊山峯形如虎、龜、蝙蝠、金蟾及筆架、筆峯等形象,構建了“威虎鎮山”“神龜嘯天”“蝙蝠獻壽”“神筆育人”“金蟾望月”等景色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內古民宅院落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兼有少量三合院,整體依山勢修建,以村北饅頭山包為中心,形成南北軸線,呈扇面狀向下延展,通過規劃及點、線、面形態相結合的應用,塑造了層次分明、形散而神聚的空間組合。同時,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內由一條街道分為上、下兩部分,街道採用紫石、青石、灰石鋪,山坡上根據地形在坡前砌石牆,而後逐層墊渣土夯實以便建房,體現了典型山地四合院的特徵。其不僅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制和以傳統院落空間為核心的一般特點,又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形成了多種類型且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的古民宅院落在磚雕、石雕、木雕及壁畫四個方面的局部裝飾上也各有特色。古民宅院落的磚雕雕琢工序複雜,圖案融入了匠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石雕則採用平雕與去地起凸的雕刻技法,紋飾種類及雕刻圖案多種多樣,反映了爨底下村人的生活文化。木雕採用細密的硬木雕刻,內容以透雕花卉為主,用於裝飾門窗。而壁畫畫於門洞之內,採用中國國畫的工筆淡彩技法,描繪了福祿壽、望子成龍等圖案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廣亮院

廣亮院
廣亮院(3張)
廣亮院坐北朝南,建於清代早期,是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內最高級別的四合院,亦是全村地勢最高,位居中軸線的宅院建築。院落前後共兩進,分東、中、西三路,共有房屋45間,院外環以圍牆東路前院南北狹長,方磚堤地,地下嵌方形石窩,以便搭架放置荊笆。倒座房三間,清水脊合瓦屋面,東側一間闢為廣亮大門,木質門罩透雕牡丹花紋樣,寓意“富貴榮華”,廊心前繪清代山水壁畫。兩側戧檐裝飾磚雕圖案,磚雕上部為荷花、牡丹花,寓意“闔家歡樂”,下部為“民國元寶”方孔錢和魚,寓意“金錢有餘”。牆腿石亦平雕圖案,東側殘,西側為“喜鵲登梅”。門前設踏跺七級,另有方形門墩石一對,頂部石雕獅子正面雕刻暗八仙紋樣,側面為花卉、瑞獸紋樣。大門內平鋪有石頭兩塊,一為青石,一為紫石,寓意“腳踏青雲,紫氣東來”。院內正房三間,清水脊合瓦屋面,明間五抹隔扇門裝修,前出垂帶踏跺四級。東、西廂房各兩間,板門裝修,其中西廂房與中路前院東廂房呈勾連搭形式,且後檐牆前移,形成室內夾道,可通中路前院。此外,院內西側地下設有地窖,青石嵌邊,方口,木蓋。後院地勢高於前院,於東南角闢隨牆門,院內正房三間,清水脊合瓦屋面,東山牆設山柱,西山牆則沒有,建築手法獨特。東、西廂房建於陡坡之上,東廂為雜品間,西廂為花房 [4] 
財主院 財主院
中路院倒座房三間,東側一間闢門,院內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其中東廂南側設門可通東路,西廂為過廳可通西路。此院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燒燬,現已修復。院落後的第二進院,又稱“財主院”,坐落在龍頭之上,為全村中軸線的最北端,是爨底下村扇面佈局的交會點,可俯瞰爨底下村大部分房屋。院內正房五間,清水脊合瓦屋面,前有高大台基,明間五抹隔扇門裝修,東、西兩側各出踏跺五級。室內青磚堤地,梢間與次間有木質隔扇分開,保存完好。正房西側建有地窖,上起耳房一間,硬山頂合瓦屋面。穿過耳房即為後院,院內地勢陡峭,僅建東向工具房兩間,作為整座宅院的西北角,外側環以圍牆,將三組相對獨立的院落合為一體 [4] 
西路院倒座房三間,東側一間闢門,院內方磚地,有正房三間,清水脊合瓦屋面,明間五抹隔扇門裝修,次間支摘窗裝修。西廂房兩間,合瓦屋面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石甬居院

石甬居院 石甬居院
石甬居院位於爨底下村古建築羣上部東側盡頭,前臨人工壘砌的高大石牆,由三組坐北朝南的三合院構成,院內房屋22間,院子正中開牆垣式門樓,牆面採用磨磚對縫砌築,木抱框上嵌門簪。院內北房台基高大,東、西兩廂較低。西側入口處原有大門,布瓦覆頂,地面青磚鋪墁,院內牆壁上有大幅行書墨跡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雙店院

雙店院 雙店院
雙店院為清代店鋪,是為過往商旅提供食宿之所,坐落於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古道旁,二進並聯式四合院,共有房屋36間,門樓七座,連接六座院落。門樓裝飾磚雕,開四扇黑漆大門,既有專供人出入的,又有專供牲口出入的。第一進院內正房採用一明兩暗結構,清水脊合瓦屋面,前後各設大門四扇。第二進院正房後砌高大牆體,並設置突出牆體的條石,以便發洪水時登上高牆避難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磨盤院

磨盤院建於清代,位於爨底下村古建築羣上層,是爨底下村內過去八個碾房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個。磨盤院由磨房及其後的兩座院落組成,磨房位於院落最南端,坐南朝北,清水脊合瓦屋面,屋內石碾子一盤,可人推也可馬拉。磨房東側有過道通其後的兩座院落。磨盤院1號院內倒座房三間,正房三間(現已無存),東、西廂房各兩間,均為清水脊合瓦屋面,其中東廂南側半間闢門,門前木質門罩裝飾。磨盤院2號院內門樓一座,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亦為清水脊合瓦屋面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關帝廟

關帝廟
關帝廟(3張)
關帝廟,又稱龍王伏魔廟,位於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東北的小山之上,坐北朝南,四周環以圍牆,門前有老桑樹一株。關帝廟原為龍王伏魔廟,後因爨底下村位於古道旁,商業發達,廟內便增設關帝,遂改為關帝廟,村內人稱“大廟”。現存門樓一間,灰筒瓦屋面,雙扇板門,門洞內有墨書題記左曰:口座寶剎似口口,十方子弟來進香,口誦真經念口咒,古佛下界降禎祥。右側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廟內正殿三間,前出廊,硬山頂調大脊,覆灰筒瓦屋面,檐下施以蘇式彩繪,明間隔扇門四扇,前出垂帶踏跺五級。殿內龕台正中原供奉關帝坐像,兩側為龍王像及風、雨、雷、電四神像,龕台下為周倉持刀和關平捧印立像(現均已無存),後重塑關帝像及周倉、關平像供奉其中。殿內後牆墨繪壁畫,中間為四扇屏風,兩側為雲龍行空和神龍吐水圖案。兩側山牆上前端亦有墨畫碑記,左側額曰萬古流芳。西配殿三間,過壟脊合瓦屋面,明間隔扇門四扇,前出踏跺兩級,配殿北側接耳房一間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娘娘廟

娘娘廟 娘娘廟
娘娘廟位於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東南側山坡上,面闊一間,硬山頂調大脊合瓦屋面,立面無門窗,前有照壁一座,殿內龕台上供奉娘娘彩繪坐像一尊,前有兩尊侍女像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無論是在建築藝術還是民俗文化上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其建築依山勢而建,色彩鮮明,規劃嚴謹,整體精良,因地制宜,巧用空間,對研究清代民居建築、雕刻藝術和山區建築藝術、建築風格等諸多方面提供了較好的實物資料。同時,村內的各種民俗文化亦是研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1]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文物保護

1988年,爨底下村內的廣亮院、石甬居院、雙店院及關帝廟被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公佈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 [4] 
2001年7月12日,川底下古民居村落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06年5月25日,爨底下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名稱由來

爨底下村的名字源於爨頭。所謂爨頭,即距離爨底下村北1千米的地方,此地緊扼三溝之咽喉(柏峪溝、爨寶玉溝、雙頭石溝),當地人便根據其奇特的地形地貌將其命名為“爨頭”。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在此設立關口,名爨裏口,並建正城一道,其側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守口千户李宮修築的棧道,現古道上仍可見蹄窩印記。此後軍兵及眷屬漸至,逐步形成了村落,此時,因“爨頭”在上,村落在下,故村以“爨底下”名之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祭祀活動

拜關帝是爨底下村的主要祭祀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保佑村莊平安,免災祛病,商人到此也會上香祭拜,祈求行商安全,招財進寶。此外,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的每座四合院大門口都設置一座門神龕,位於院門右側,神龕嵌於牆內,四周各種紋樣裝飾,規格一般為30釐米×15釐米×15釐米,龕內供奉墨書門神爺神荼、鬱壘的名號 [4]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地理位置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境內。

爨底下村古建築羣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M12路公交車,在村底下村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距離爨底下村古建築羣約66.6千米,駕車約9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