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爨壇戲

鎖定
爨壇戲常為一天一夜的演出,白天為正壇戲,主要內容為十個:開壇祭社、官發文書、攔門勸鬼、差猖拿魂、書符練將、龍神領兵、茅船替病、轉經撥願、踏星拜斗、安神歸位等。
中文名
爨壇戲
歷史起源
爨壇戲的唱詞

爨壇戲簡介

“爨(音cuàn)壇”又稱“慶壇”。“爨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呢?據一些地方誌記載:“經徑尺之石,供於堂中右角地下,名曰“羅公壇”。除朝夕供奉外,每屆三年,必延巫於家,殺豬致祭,名曰慶壇(爨壇)。又云:“鄉人於龕之上,或書四方財神,或列藥王、觀音或更雜供偶像,濟濟一堂,莫適為主。而堂之右偶,則供壇神,或書羅公先師,或書趙公元帥;三年小慶、五年大慶,延巫演法,日夜高唱俚歌,曰慶壇”。
“爨”字在古代為表演小戲,可見“爨壇”一詞的實質含意應為表演與宗主神有關的民間地方戲,學名為“儺戲”。“儺”是指“行步有節奏的樣子”,端公班子稱“禹步”或“罡步”,為此“儺”則是指表演這種民間小戲的步法。古人講的“儺戲”實為古人逐鬼之行為。表演者佩戴“黃金四目”之面具,執戈揚盾,驅除瘟疫、鬼神時表演的一種祭祀性的儀式戲,古人稱之為“儺祭”。有專門的演出劇本、服飾、道具。伴奏樂器為鑼鼓、唱腔為民間燈戲曲牌、伴奏的拉絃樂器為竹製的胖筒筒。
爨壇這種民間地方戲的表演內容除驅鬼逐疫之外,大量的內容是以世俗生活內容為主的娛人戲。民間端公稱爨壇分“正壇”和“耍壇”,二者內容極不相同。“正壇”為娛神戲,做法事為主;“耍壇”為娛人戲,以娛樂為主,就是唱燈,耍儺儺、送財等。巴中民間把爨壇戲稱“大鋪蓋”的席子戲。因為表演場地為一張竹蓆,而觀眾通宵觀看。

爨壇戲主要內容

這部分劇目比較固定,如《趙公求壽》、《童子仙娘記》、《裸羅記》、《龍神記》、《發五猖》、《土地保關》……另一類是民間傳説故事的人情戲,劇目眾多,經常變化,如《夢中哭竹》、《王祥卧冰》、《安安送米》、《孟姜女》、《背假和尚》、《包公審城隍》、《張公道討口》等等,在表演中需要加上較多吉利式的順口溜和雜技表演“過火坑”、“上刀梯”、“過刀橋”、“銜耙齒”、“趿鏵頂熬”等絕技表演,很受羣眾喜愛。

爨壇戲歷史起源

爨壇戲的唱詞內容遠到西漢之前,近到白蓮教起義。巴中爨壇戲唱詞中有“太上老君傳令箭,有請天兵天將來下凡。前路先鋒徐天德,統兵元帥冉天元。左路先鋒冷天祿,右路統帥王國賢。帶領人馬千千萬,統帥神兵萬萬千。人和馬、將和兵,千軍萬馬下凡塵,遇着凶神用劍砍,碰上惡鬼使鋼鞭。世上凶神要斬盡,人間惡鬼要除完。妖魔鬼怪全除盡,善男善女見青天!”其中的徐天德、冉天元、冷天祿、王國賢等均是巴山白蓮教的幾大領袖。
爨壇戲的表演模式幾乎與民間燈戲一樣,其耍壇就是演燈戲。多為一人出場的獨角戲,如《獻帛》一場戲只有土地老漢一人表演完畢。其次為兩人表演的一旦一醜的模式,歌舞並重,近似東北的二人轉。
今天的巴中民間又開始出現爨壇戲,打工的發財後回家慶壇。而爨壇戲的實質意義又是什麼呢?可從爨壇戲請神唱詞中看出:“佛祖老君傳詔令,打鑼打鼓慶壇神,開壇弟子一聲請,師祖師爺下凡塵,上請三十三天界,再請空中過往神,大成至聖孔夫子,釋迦牟尼現金身。太上老君騎青牛,三教聖人文降臨。觀音菩薩蓮台坐,文殊普賢駕祥雲。文昌帝君開文運,再請關帝武聖人,送子娘娘來送子,財神菩薩趙公明。福祿壽星全駕到,喜神老爺笑吟吟……”請了不少的世俗神,其目的只有一個——“招財、求福”。
巴中民間的“壇”,因姓氏族源的不同;所供奉壇神名目有別,如劉姓家族供奉的壇神為劉君太郎,朱氏家族供奉的石窩壇,為趙公壇;有的供奉的篼篼壇、娘娘壇不等,看來“壇神”是一個五花八門的雜神。那麼“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從辭書上的解釋“壇”為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台,多用土石築成,如供祭天之用的“天壇”;也有用於“登台拜將”之用,也有用於種花之用的“花壇”;同時一些會道門設立的幫派集會組織稱某某壇。也有指行業的,如文壇、影壇、詩壇、藝壇等等;僧道進行宗教活動的神壇、道壇;還有古代稱居民區為“通廛”(壇),即“壇宅”。“廛”字指古代一户平民所居住的住房,為此“廛’即“宅”,民間所稱謂的“壇神”即為“宅神”。胡建國先生在《巫儺與巫術》一書中指出:儺壇祭祀神中有天神、地祗、人鬼之神,但最為靈念之神還是宗主神,巴中民間稱“地盤業主”神,它與“宅神”是提法各異;也還有把川主、土主及地脈龍神稱之為宅神的等等,因各姓氏宗族關係的不同,他們的宗主神也就不同,這是造成民間壇神名稱五花八門的主要原因。 [1] 

爨壇戲傳承保護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