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爛疔

鎖定
爛疔,中醫病名,是一種發於皮肉之間,易於腐爛,病勢兇險的急性傳染性疾病。本病多見於農民和士兵,發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創傷和泥土髒物等接觸史,發病急驟,皮肉腐敗,腐爛卸脱,容易合併走黃,危及生命。相當於西醫的氣性壞疽。
中醫學名
爛疔
常見發病部位
四肢暴露部位
相關西醫疾病
氣性壞疽
常見病因
感染特殊毒氣、濕熱火毒內藴
多發羣體
農民或士兵
疾病分類
外科—瘡瘍病
傳染性

爛疔名詞解釋

爛疔是一種發於皮肉之間,易於腐爛,病勢兇險的急性傳染性疾病。本病多見於農民和士兵,發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創傷和泥土髒物等接觸史,發病急驟,皮肉腐敗,腐爛卸脱,容易合併走黃,危及生命。

爛疔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爛疔相當於西醫的氣性壞疽。

爛疔病因

本病多由於感染特殊毒氣、濕熱火毒內藴所致。

爛疔病機

多因皮肉破損,接觸潮濕泥土,感染特殊毒氣,加之濕熱火毒內藴,以致毒凝肌膚,氣血凝滯,熱勝肉腐而成。濕熱火毒熾盛,熱勝肉腐,毒氣瀰漫,則易併發走黃之症。

爛疔臨牀診斷

爛疔診斷要點

1.好發部位:本病好發於四肢暴露部位。常有外傷史,傷口深且常夾雜潮濕泥土。
2.臨牀表現:潛伏期一般為2一3天。初起患肢有沉重、包紮過緊感,繼則出現“脹裂樣”疼痛,四肢皮膚高度水腫,緊張光亮,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腫脹迅速,蔓延成片,狀如丹毒,皮膚呈灰白,或棕黃,或如紫銅色。l一2天后,腫脹疼痛劇烈,皮膚上出現許多含暗紅色液體的小水皰,積聚融合成數個大水皰。瘡面略帶凹陷,形如匙面,按之局部有握雪音。潰後有淺棕色濕濁稀薄膿水,混雜氣泡,氣味臭穢。此後,腐肉大片脱落,瘡口較大。初起即伴有高熱(40℃以上),寒戰,頭痛,嘔惡,煩躁,極度疲乏,大量汗出,食慾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甚或神昏譫語,面色蒼白,四肢厥冷,黃疽,是為走黃之徵象,可危及生命。
3.輔助檢查:膿液細菌培養可發現革蘭陽性梭狀芽孢桿菌。X線檢查患部氣泡陰影。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爛疔鑑別診斷

流火常有反覆發作史;局部皮色鮮紅,邊緣清楚;一般無水皰,即使有也較小,刺破後流出黃水,肉色鮮紅;無壞死現象。

爛疔辯證論治

爛疔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要結合病症的輕重。由於創口染毒,內有濕熱藴結,以致濕熱火毒聚於肌膚所致,為濕熱藴結證;由於毒邪不能控制,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內入營血,熱毒熾盛,鬱於肌膚,腐壞肌肉所致,為毒入營血證。

爛疔治療原則

爛疔多因感染特殊毒氣,加之濕熱火毒內藴,以致毒凝肌膚,氣血凝滯,熱勝肉腐而成,故清熱涼血解毒為本病治標主法。同時,應辨明病因,審因論治以治本。濕熱藴結者宜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毒入營血者宜清營涼血解毒。

爛疔證治分類

內治法
1.濕火藴結證
證候:患部灼熱腫脹劇痛,皮膚出現水皰或大皰,瘡麪皮肉腐爛,有淺棕色混濁膿水溢出,臭穢,混有氣泡;伴寒戰高熱,胸悶嘔惡,頭身疼痛,納差;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柏、黃芩、梔子、萆薢、薏仁、黃柏、赤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2.毒入營血證
證候:寒戰高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氣促呃逆,胸悶嘔吐,黃疽;局部高度水腫發亮,迅速成暗紫色,間有血皰,肌肉腐爛,氣味惡臭;舌紅絳,苔黃而幹,脈弦滑數。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赤芍、丹皮、黃連、黃柏、黃芩、梔子。 
外治法
1.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黃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劑。
2.腐肉與正常組織分界明顯時,改用蟾酥合劑或五五丹。
3.腐肉脱淨,周圍腫勢漸退,肉色鮮紅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紅膏外敷。

爛疔其他療法

1.早期應用大劑量廣譜或敏感抗生素。
2.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爛疔預防調護

1. 必須嚴格消毒隔離。用過的敷料應予焚燬,換藥用具應徹底消毒。
2. 應加強宣教,儘量避免赤足勞動,以預防本病的發生。

爛疔文獻摘要

1.《備急千金要方》雲:“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瘢,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
2.《諸病源候論·丁瘡候》雲:“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令人惡寒,四肢強痛,……一二日瘡形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全不得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