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爆轟試驗場

鎖定
爆轟試驗場,是指中國原子城爆轟試驗場,位於青海省海晏縣西海鎮,是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爆轟試驗場
地理位置
青海省海晏縣西海鎮
用    途
中國原子城爆轟試驗場
屬    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4月15日-10月15日:週一至週日 08:30-18:00;10月16日-4月14日:週一至週日 09:00-18:00

爆轟試驗場歷史回顧

鋼板試驗牆 鋼板試驗牆
西海鎮又名原子城,因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就在西海鎮的金銀灘草原上。60年代,一批科技人員隱姓埋名來到在這裏,當時對外稱國營221廠、青海礦區等。經過艱苦努力先後研製成功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1987年,這座封閉了三十多年的軍事禁區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決定。1993年基地退役後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將這裏命名為西海鎮,並確定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
爆轟試驗場 爆轟試驗場
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了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項目建設,總投資8200多萬元,由紀念館、紀念園、爆轟實驗場、地下指揮中心、紀念碑等組成,佔地12.1公頃。彰顯不畏強暴、艱苦創業、勇攀登高峯的“兩彈精神”和“基地精神”的示範基地已建成開放。
爆轟試驗場
爆轟試驗場(5張)
據介紹,當時的221基地總共有7個分廠,一分廠負責彈頭體加工、鈾部件生產、精密加工以及無線電系統的控制等;二分廠主要負責炸藥的加工、同步聚焦實驗及火工部件的加工和核武器的組裝工作;三分廠為機械加工廠,負責翻砂、鍛造、熱處理以及製氧等;四分廠為火力發電廠,負責給基地供熱水、供暖、供電,仍在利用;五分廠是水廠;六分廠是爆轟試驗場;七分廠是放射化學和中子物理實驗場所。其中,位於臧家風情苑西北方的第六分廠,就是爆轟試驗場。

爆轟試驗場旅遊看點

爆轟試驗場 爆轟試驗場
1995年5月11日對外開放的爆轟試驗場又稱“靶場”,位於221廠甲區西北部東西寬約10公里、南北長約3.4公里的坡地草原上。佔地面積34平方公里,建築面積3270平方米。
爆轟試驗場是專門用於爆轟試驗的場所,由於試驗的目的和規模不同,試驗場由6個整體澆築的鋼筋混泥土機械室、炸藥或武器存放室、觀測室、鋼板試驗牆、土質防護坡、砂坑等構築物組成的試驗工號以及1個天然臨時試驗靶場、2個試驗廢物掩埋坑等三部分構成。分別進行爆轟衝擊波試驗、核武器試驗、常規武器試驗。1964年6月20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1冷爆試驗就在這裏的656工號成功進行;當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
試驗裝置模型 試驗裝置模型
在遼闊的金銀灘草原上,爆轟試驗場只是小小的幾座堡壘形半掩埋式平房。上面甚至還覆蓋着着泥土生長着青草,據説,當年美國得知中國在這裏進行核爆炸試驗時,曾打算通過空襲破壞中國的核武器試驗,所以實驗場的建築非常隱蔽。
爆轟試驗場的三個展廳,通過實物、蠟像、模型、圖片、影像等,生動展現了當時進行各項爆轟試驗的工作場景。別看這只是一座低矮的混泥土建築,它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爆轟試驗場有一堵面對爆轟方向的鋼板試驗牆,有2釐米厚,用來抵擋原子彈試爆輻射,鋼板上留有多個觀測孔。如今,鋼板已鏽跡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彈痕仍讓人能體會到當年試驗的驚險與震撼。
試驗場附近,海北藏族自治州於2008年10月新建了一堵浮雕牆——《民族的脊樑,國家的驕傲》,正中是原子彈爆炸時升騰起的蘑菇雲,兩邊鐫刻着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立下赫赫功勳的10位人物: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陳能寬、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亞、郭永懷、程開甲、于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