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

鎖定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  1991年由國家計委批准依託於北京理工大學建設,1996年9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3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運行評估, 2003年通過科技部組織的評估。是我國爆炸領域的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中文名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
外文名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xplo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建設時間
1991年
正式開放時間
1996年9月
建築面積
約 8000 m²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基本情況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  1991年由國家計委批准依託於北京理工大學建設,1996年9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3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運行評估, 2003年通過科技部組織的評估。是我國爆炸領域的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定位為應用基礎研究,以解決國防武器裝備和工業安全生產中的重大技術問題為目標,獲得更多原始創新成果,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實驗室分校內和西山兩部分,擁有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1733台套,其中3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39台套,總價值5927萬元。實驗室1個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和20個科研組,並有燃爆產品可靠性與失效分析中心、國家二級安全培訓中心、北理工北陽爆炸技術責任有限公司、北京煙花爆竹質量監督檢驗站4個掛靠單位。
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白以龍院士,副主任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朱建士院士和北京理工大學黃風雷教授。實驗室主任由張慶明教授擔任。
實驗室擁有2位院士、2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位“新世紀優秀人才”、1位“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學術帶頭人牽頭的教學科研研究隊伍。有專職人員80人。教授34人(其中院士2人,博導29人),副教授20人(含高工),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超過70%,4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佔69%。
現有碩士點13個、博士點9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在校研究生300多人、本科生197人、在站博士後5人。
承擔科研項目247項。其中國防“973”項目3項、“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近5年,共獲國家級獎2項、部級獎20項;發表學術論文1090篇(三大檢索收錄 453篇);出版專著、教材17部;獲國家發明專利36項。
實驗室在開放交流方面,共接收訪問學者17人;發佈開放基金三十多項;多層次地主辦各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先後主辦國際會議 6次,國內學術會議 11次。
實驗室已建設了一支高水平、高知名度、綜合能力強和年齡/知識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外開放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得到了迅猛發展,已取得了一批高學術水平的理論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成果,並在近年內,將會取得一批更高水平的創新性成果; “十五” “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給實驗室今後發展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持,實驗室綜合實力將得到大幅度提升; 實驗室具有顯著的特色和實力,在國內外爆炸及其安全領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實驗室正在成為我國與國外開展爆炸及安全領域學術交流的窗口和相關學科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研究方向

含能材料理論與應用技術
含能材料理論與應用技術:主要研究高能炸藥、推進劑、火藥、煙火藥、起爆藥等含能材料的分子結構及其設計理論與關鍵工藝控制技術;各種含能材料的鈍化與敏化機理及改性技術;含能材料宏觀與微觀物理聚集與流變學理論;含能材料燃燒、爆轟參數工程計算與基礎物理化學數據研究;含能材料反應動力學理論及安定性與安全性評估技術;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及火工品裝藥工藝設計理論與技術;超細含能材料製備技術與性能表徵等。
爆轟學與爆炸技術
爆轟學與爆炸技術:主要研究凝聚相、氣相及多相與多維爆轟理論和燃燒理論;各種引發方式的起爆與點火理論;衝擊到爆轟轉化和燃燒到爆轟轉化的機理、判據、模型分析;燃燒波與爆轟波的傳播及其相互作用;含能材料本構關係與狀態方程;燃燒、爆轟物理模型與數字仿真技術;能量轉換、傳遞、放大機理與彈藥爆炸序列設計;膛炸機理與發射安全性分析;推進劑熄火及自爆機理;燃燒與爆轟過程的實驗觀測技術;土石方與建、構物爆破安全設計理論及工程應用技術;爆炸加工技術等。
材料與結構衝擊動力學
材料與結構衝擊動力學:主要研究各種材料及結構在爆炸及高速衝擊載荷作用下的動態力學行為;微觀、細觀與宏觀損傷及破壞理論;材料本構關係與狀態方程;結構對爆炸作用的響應機理;爆炸破片、射流、EFP、等離子體等現象形成機理;衝擊動力學過程實驗觀測技術與數字仿真技術等。
毀傷理論與防護技術
毀傷理論與防護技術:主要研究各類目標及結構易損性理論、模型與判據;各類毀傷元與介質相互作用理論;目標及結構的毀傷機理;終點彈道學與戰鬥部終點效應理論;目標毀傷技術與結構防護技術;毀傷與防護新原理、新概念與技術;毀傷與防護模擬實驗及動態測試技術;毀傷過程與終點效應數字仿真技術等。
爆炸安全理論與評估方法
爆炸安全理論與評估方法:主要研究易燃、易爆和有毒物的偵檢、重大危險源的辯識、分析與評估研究;安全事故引發機理與預防抑制技術;系統安全性評估與檢測技術;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安全事故數值模擬與數字仿真技術。武器系統安全新原理、新概念與新技術等。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主要學科

力學一級學科中的工程力學(國家重點學科)、固體力學二級學科;兵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的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二級學科;礦業工程一級學科中的安全技術及工程二級學科和化學工程中的應用化學二級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中的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二級學科。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發展歷程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由國家計委批准依託於北京理工大學建設,1996年9月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3月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運行評估。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所獲榮譽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2] 
2022年3月30日,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3-4]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學術隊伍

徐更光,院士,教授,博導,1932年11月生人。炸藥理論專家,1995年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兵器工業總公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及科技委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召集人、國防科工委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 長期從事炸藥理論及應用技術的科學研究。曾研究出8701、海薩兒、改B等多種高能混合炸藥,是我國高能混合炸藥應用理論與技術的主要奠基人。近年來,研究了新型改B炸藥及低比壓力順序凝固注裝藥新方法,該方法使我國改性B炸藥注裝藥牀不產生熱應力裂紋最低允許温度降低到20C,使裝藥密度提高到98.5%,提高了抗過載能力和發射安全性。提出了非理想爆轟的能量輸出結構理論,成功研製出PW30高威力含鋁炸藥。發表學術論文百篇,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獎。1992年獲兵器工業總公司黨組授予“兵器工業功勳獎”榮譽,1998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朵英賢,院士,教授,博導,1932年3月生人。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兵器科學與技術一級首席專家,北京理工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輕武器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總公司科技委委員,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總公司科技委委員,中國兵工學會理事,國防工業出版社顧問。曾任中國兵工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名譽理事。
長期從事自動武器的研究與開發,為我國自動武器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研製的某式輕重兩用機槍,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至今仍是我軍主要的武器裝備之一。擔任總設計師研製的某式自動武器,總體性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已陸續裝備全軍。曾獲甘肅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8910”工程三等功,“976”工程榮譽獎,“9910”工程一等獎。主編《兵器工業科技辭典—輕武器》,獲1998年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來,主要從事武器彈藥系統延壽理論及可靠性技術。出版著作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黃風雷,博士,教授,博導,1965年6月生人,199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首批創新團隊“爆炸燬傷技術”學術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技術首席專家。
現任《兵工學報》副主編,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總裝備部彈頭與戰鬥部技術專業組副組長。長期從事戰鬥部設計理論與技術、衝擊條件下材料動態力學性能、爆炸燬傷技術、衝擊與破壞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在炸藥衝擊起爆、彈靶材料高速碰撞機理、空間高速碰撞結構破壞理論及模型、戰鬥部與典型硬目標侵徹毀傷機理、毀傷效應等方面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工作。承擔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等多個重點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22篇,出版學術專著五部,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獲專利授權5項。
寧建國,博士,教授,博導,1963年3月生人。1992年1月於太原理工大學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兵工學會應用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理性力學和力學中的數學方法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爆炸力學專業委員會計算爆炸力學專業組組長,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塑性力學專業組副組長,《計算力學學報》編委,《爆炸與衝擊》編委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爆炸力學、衝擊動力學、計算力學與彈藥工程。近些年來,密切結合未來國家安全需求,開展了材料動態力學性能、計算爆炸力學和彈藥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7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授權多項國防發明專利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2006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