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

鎖定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縣。營盤山在茂縣北較場鄉,下臨岷江,漢為縣治,名蠶陵,唐築疊溪城,明初復築。據茂州志載,城周390丈。1933年因地震被毀,殘存東城門洞1孔,牆1段,石獅51尊,石碑石缸石碾盤各一。姜維城在汶川縣城威州南溝玉壘山腰,岷江岸上。因三國時蜀將姜維屯兵築堡,故稱。城堡僅存西、南殘垣長88米,呈L形,附近尚有點將台址。
2006年5月25日,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
地    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縣
所屬地區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城    周
390丈
所屬國家
中國
發現時間
2000年
總面積
近十萬平方米
時    代
漢代
級別批次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Ⅰ-177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5日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介紹遺址

營盤山,又名紅旗山,也稱為雲頂山。位於茂縣鳳儀鎮南2.5公里,系岷山山脈老人山在西南麓向河谷延伸部分,為岷江東岸的三級緩坡台地。台地南北走向,南窄北寬,形似馬蹄,總面積近十萬平方米,岷江從三面呈幾字形將其環抱。發現於2000年,3年來營盤山遺址的調查、勘探及試掘工作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人殉坑5座、灰坑80餘個、灰溝4條、窯址及灶坑等,還在遺址中西部發現一處類似大型廣場的遺蹟。灰坑的平面形狀有不規則形、圓形、橢圓形、長方形、扇形等種類小型房屋基址的面積不大,多系單個建築,平面多為長方形,中型房址內有隔牆。房址有疊壓、打破關係,包括柱洞、基槽、灶坑及貯火罐等。房內還出土大量的紅燒土塊,其上可見明顯的棍棒插抹痕跡及拌草遺存,推測這些房屋的建築結構採用了本骨泥牆的形式。大型廣場遺蹟的硬土面之下發現有多座奠基性質的殉人坑,表明該遺蹟在遺址的平面佈局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裏應是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 [1] 
2006年5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出土文物

營盤山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細石器、骨器、蚌器等類遺物總數近萬件。陶片以手製為主。從陶質陶色來看,以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泥質次陶、泥質黑皮陶為主。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為主,有少量矮圈足器,器型包括侈罐、深腹罐、碗、缽、高領罐、盆、甕、帶嘴鍋、缸、寬折沿器、瓶、紡輪、陶球、穿孔器等。石器可分為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兩種,打製石器包括由大型剝離石片稍作加工而成的切割器、砍砸器、檸、石球(彈丸)、網墜等。還有少量個體甚小的陵石片磨製石器,包括斧、鏡、長方形穿孔石刀、鑿、項石等。玉器包括環鋼形器等裝飾品,以及壁形器、估工具及武器類的斧、缽、鑿、穿孔刀、箭鏈等。細石器包括大量的石葉、石核,質地以渡石及水晶為主。骨器包括管、錐、針、削、箭遊等。此處還有少量的蚌殼。 [1] 
姜維城遺址是岷江上游一處極具代表性的重要遺址,位於汶川縣威州鎮的今汶川中學後山上。姜維城遺址包含了新石器、漢代和宋代等時期的遺存,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2003年度遺址發掘的宋代遺存中發現的遺蹟和遺物為了解當時這一地區各民族文化、經濟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營盤山和姜維城遺址遺址

傳説蜀漢大將軍曾在汶川一帶駐防,現存有古城牆,有人為之命名為姜維城。威州鎮是汶川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壩州的門户。這裏古屬冉毿部,綿池鎮為郡、縣舊址。姜維城在今威州鎮。自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古“汶”、“岷”通用),歷代治所有所變遷。現為汶川羌族自治縣。縣城威州四面環山,堡子關雄踞雜谷腦河與岷江之間,有“三山雄秀,二水爭流”之譽。汶川境內的藏羌歷史上是善戰的民族,羌碉尤其是居住和軍事兩用的獨創性建築。姜維城的存在也恰好説明這裏曾是蜀漢和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古城牆全用泥土夯築,儘管經過2000多年歲月的打磨,垛口卻依然清晰,滄桑不改偉岸。古城的風骨、古城的氣節、古城的靈魂和精髓,需要人們用心靈的觸覺去領悟、用精神的煉爐去融匯、用生命的真誠去註釋。從它斑駁破碎的光影中,我看見了古代先賢、三國蜀漢名將姜維叱吒風雲的一生,甚至看見他為抵禦魏將鍾會大軍,點燃的烽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