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營廓遺址

鎖定
營廓遺址位於虞城縣城南35公里營廓鎮營廓村,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延續到商、周、戰國、漢,直至明清。1978年,文物部門對該遺址進行初步調查鑽探,發現有龍山、商周、漢唐、宋元等各個時期的文化堆積,説明自五六千年前這裏一直就有人類聚居。在遺址北部東水塘坡斷層中,採集到兩片彩陶片,為紅衣黑彩條帶紋飾,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風格與特點。該遺址於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範圍為,東西寬從西水塘西岸往東275米,南北長從涼水塘北25米處至原合作社南牆,重點保護區四周各外護38米,為一級保護區。
中文名
營廓遺址
外文名
Camp profile site
性    質
新石器時代遺址
地理位置
位於虞城縣城南

營廓遺址遺址簡介

營廓遺址位於營廓鎮營廓集。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240000平方米此遺址上原建有火神廟、地蔵庵、建吉寺、三義閣、泰山廟、李銀觀等六座廟宇,共有古建築數百間,是當時全縣最大的古建築羣,那時,寺有和尚、觀有道人、庵有尼姑。每逢古會方圓數百里鄉眾前來朝會,真是:“鐘聲悠悠鳴古寺,廟宇壯觀似仙境。”現僅存建吉寺後重建的堂樓三間和東西配房,聳立在4米高的營廓台上。 [1] 

營廓遺址考古發掘

1978年縣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初步試探,在建吉寺台西南和東南角,出土有方格紋和藍紋陶片,在台東土井壁上發現了紅色彩陶片,台西北角發現有灰坑,內含蚌殼,其台下發現有夯土層,後樓東側發現有銅渣等。在東水塘出土有彩陶和鑿形鼎足及其它形狀的鼎足十幾種。西水塘出土了各種形制的陶網墜和墓葬等,該遺址內涵豐富,除出土有大量陶器外,還有石器、骨器、蚌器、墓葬、房基、灰坑、夯土層及銅渣等。 [1] 

營廓遺址學術價值

據以實物揭示,營廓遺址為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約5500年)並延續到龍山文化和商、周、漢、唐、宋、明、清等,其特點是面積大,延續時代長,內涵豐富(文化層厚達3—4米)。它對研究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制度和家庭,私有制起源及進一步瞭解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特別是對探索夏文化有着重要的價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