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遼文化區

鎖定
燕遼文化區是東北文化區的一部分,東北文化區南部屬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區系的東端和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又可稱燕遼文化區,這裏的丘陵山谷屬蒙古草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是東北文化區內最先與農業區接觸,而較早出現農耕的一個地區,也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接觸交流的前沿地帶;
中文名
燕遼文化
所屬文化區
東北文化區
代    表
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

燕遼文化區涵蓋範圍

東北文化區所涵蓋的地理範圍,要比現在行政區劃的東北地區大得多。它西過大興安嶺與蒙古草原相連接,向西南已越過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的北部,南部和西南部以渤海、黃海和日本海分別通往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東則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向俄羅斯遠東地區延伸。其地理範圍,既包括現東北三省即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也涉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南部與河北省北部及京津地區,還可聯繫到廣大的東北亞地區。
東北文化區包括燕遼文化 東北文化區包括燕遼文化
東北古文化區內,山川縱橫,海岸線長,地理環境多變化,考古文化的分區自然也較多。東北文化區分為八個大區,即燕遼區、遼東區、吉長區、松嫩平原區、三江平原區、牡丹江綏芬河區、圖們江區和渾江鴨綠江區,並以沈哈鐵路分界,將東北區概括地分作面向海洋的東半部和麪向大陸的西半部

燕遼文化區區內遺蹟

燕遼文化區可以紅山前段文化為代表,紅山文化於1935年發現於內蒙古赤峯市紅山後遺址,1955年獲得正式命名,其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紅山前段文化時代的社會產業結構仍以農業為主,兼營漁獵,其農業模式與同期黃河流域的模式十分相似。紅山前段文化的房屋多為方形或圓角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常見房址面積在20-30平方米左右,若干房址組成一羣,形成氏族或家族聚居地。在紅山前段文化中出土有一些具有權力象徵意味的石器和陶器,表明當時的燕遼社會已經出現了初步的社會分化和分層現象,某些特殊人物已開始借用禮儀用器來突出權勢或顯示神聖。
1,燕遼文化區長期以來與中原區發展同步,有時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諸文北”,在跨進文明門檻過程中甚至“先走一步
2,燕遼文化區不同於行政區劃的遼西區,它包括了燕山以南的海河流域。東北文化區的南界範圍達燕山以南的京津、冀西北等區域就得到進一步證實。
3,與黃河流域有關的燕遼文化區,更多的是以遼西區所處位置在長城地帶南端,而將遼西區與北方區一起看待,是眼於其間的農牧關係。燕遼文化區屬於東北區,不僅應將它同中原區相區分,並且是北方長城地帶東部和西部的區分,具有了不同文化大區之間區別的意義。

燕遼文化區區域特徵

其實,燕遼文化區中最發達的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都具有東北文化區的基本特徵,如紅山文化具有飾壓印紋砂質灰褐陶筒形罐與泥質紅陶和彩陶共存,磨製石器與打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農牧漁獵多種經濟共存的文化內涵,其中的飾壓印紋筒形罐、細石器以至玉器的發達,都是東北區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特點;
夏家店下層文化雖已具有更多龍山時代和夏商文化的特徵並已擁有發達的鋤耕農業,但該文化仍強烈地表現着東北文化的區域性特色,如夏家店下層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筒形扁已有源於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筒形罐的可信線索,遺址中常有當時其他地區已少見或不見的細石器;有在高山上設防的習俗和石頭建築特別發達等。對赤峯地區史前到青銅時代的環境考古學研究表明,赤峯地區是由距今8000一6000年前的暖温性夏綠闊葉林區,到距今3000年左右才逐步演替為森林草原區直到現今的典型草原的,也很能説明紅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燕遼文化區的自然生態與東北區的一致性L‘”1。
這樣,從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內涵多元性中主導文化因素可知,燕遼文化區首先是東北文化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東北文化區是燕遼文化區諸古文化發展的廣闊背景,同時,燕遼文化區又是東北文化區首先與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接觸的前沿地帶,由於長期吸收鄰區先進文化因素,即使遼西區在發展中長期處於東北區的前列,又使其文化面貌有了較大變化,但其本質還是東北區特點。這樣,位於北方長城地帶東端的燕山地區即遼西區,既然被視為東北文化區的組成部分,那麼,它與同處於長城地帶的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為中心的西部應有所區別,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對待當時長城地帶民族文化關係中,這是一個具有導向意義的區分。

燕遼文化區相關報道

四台遺址第一、二組文化遺存,文化發展具有連續性,體現出了穩定的定居方式。反映出的區域特徵,突破以往對北方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認識,將燕山南北和西遼河流域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大的文化區——燕遼文化區,或稱之為北方文化區。不僅填補了燕遼文化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為研究舊-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文化譜系、人類羣體從流動性向定居形態轉變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是我國北方地區萬年文化史的實證,對於探索中華文明根系等重大課題具有重要價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