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支行

鎖定
《燕支行》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歌頌一位將軍的戰功,按照內容,可分三段。第一段四句,描寫將軍出征,君臣歡送的盛況。第二段八句,抒寫將軍的英勇超羣和為國殺敵的決心。第三段十二句,描繪將軍率領部下艱苦行軍、英勇作戰從而取得輝煌勝利的情景。全詩採取正面表現戰爭的方法,生動地描寫了將軍出征、行軍、戰鬥、獲勝的全過程,形象地展現出一個個或緊急、或悲壯、或激烈的場面。
作品名稱
燕支行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歌行
題    材
邊塞詩

燕支行作品原文

燕支行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
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裏,身作長城玉塞中。
衞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
報仇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
麒麟錦帶佩吳鈎,颯沓青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 [1] 

燕支行註釋譯文

燕支行詞句註釋

⑴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綿延於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
⑵明光宮:漢宮名。此處泛指宮殿。《三輔黃圖·甘泉宮》:“武帝求仙起明光宮,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
⑶萬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親推:帝王親自為出征將帥推車的一種禮節。雙闕: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
⑷五陵:西漢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園。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咸陽)附近。
⑸衞霍:西漢名將衞青、霍去病,曾多次征伐匈奴,立下赫赫戰功。騎將:騎兵將領。
⑹貳師:漢貳師將軍李廣利,兩次征伐大宛,一次大敗,一次攻克大宛。
⑺嘗膽:指越王勾踐卧薪嚐膽,事載《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句,通“勾”)吳王俘獲勾踐後先奴役勾踐一段時間,後將勾踐放歸。勾踐歸越後時時不忘報仇:“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⑻刮骨:用刀刮除骨上的藥毒以治創傷。事載《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後用為形容精神堅強的典故。
⑼旆: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鑲在旌旗邊幅的旗飾,引申義常用來泛指旌旗。
⑽麒麟錦帶:繡有神獸麒麟的錦帶。吳鈎:鈎,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鈎,故稱吳鈎。有春秋時吳人,殺了自己的兒子,以兒子的血塗在金屬上,鑄成鈎,進獻吳王以求重賞。後常以吳鈎指寶貴的兵器。
⑾颯沓:迅疾貌。青驪:毛色青黑相雜的駿馬。紫騮:古駿馬名。《南史·羊侃傳》:“帝因賜侃河南國紫騮,令試之。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
⑿天驕:漢時匈奴用以自稱。後亦泛稱強盛的邊地少數民族或其首領。
⒀月支頭:月支即月氏。秦漢時期活躍在敦煌、祁連山一帶的部落。匈奴冒頓單于在公元前174年前後,派右賢王領兵西征,擊敗月氏,殺月氏王,以其頭骨製成飲器。 [2] 

燕支行白話譯文

漢朝的大將雄才大略,歸來時在明光宮拜見皇帝。
皇帝親自為將軍行至皇城的一對闕樓下,千官也設宴為將軍送行。
發誓不願生活在安逸的宅第裏,而要去長城鎮守邊關。
像衞青、霍去病一樣建功,朝廷裏像貳師將軍那樣的功勞排不上號。
趙、魏、燕、韓這些地方多有精壯的士兵,關西的少年俠客怒色咆哮。
只是聽説過嘗膽報仇的故事,刮骨療毒也不曾妨礙喝酒。
畫戟雕戈映出的太陽光發着寒氣,旌旗相連,旗尾的垂旒埋沒在黃塵中。
連擊的鼓聲遠遠翻動着沙漠的波浪,吹奏笳笛擾亂了天山的月光。
繡着麒麟的錦帶上佩戴着精緻的吳鈎,迅疾的青驪馬跳躍過紫騮馬。
拔劍出鞘已經斬斷自稱為天驕的匈奴人的臂膀,歸來的鞍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頭顱飲酒。
漢兵大聲呼嘯着以一當百,胡虜的騎兵互相看着哭喪着臉滿面愁容。
教習戰鬥雖然要求將士們赴湯蹈火,但最終優異的將領總是先以謀略戰勝敵人。 [2] 

燕支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在經濟、文化上相當繁榮的“開元盛世”中,唐王朝的邊疆征戰也比較順利。後世的史學家比較推重開元時期的“文治”,而在闡述歷史時不太強調這一時期的“武功”,名將和經典戰例這類容易記住的“戰爭歷史故事”不夠突出。實際上,唐王朝在這一時期收復了營州,重新獲得了大片長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也收復了不少地盤,強化了唐王朝對西域地區的控制力。這一時期唐王朝在邊疆戰事上的節節勝利,通過王維的這首詩反映出來。王維作此詩時,尚未進入朝廷,只是一位在野的年輕讀書人。像王維一樣有一定詩歌修養的年輕人,會用詩歌去闡述議論自己對邊疆軍事的觀點、感想,“燕支行”“燕歌行”等是當時流行的邊塞歌行名。 [2] 

燕支行作品鑑賞

燕支行整體賞析

全詩二十四句,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四句,描寫將軍出征,君臣歡送的盛況。詩人熱烈讚頌將軍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徵皇帝親自為他推車,千官設宴為其送行,壯麗的宮殿和肅穆的五陵的環境襯托,使人物一出場就給人以氣概非凡的印象。第二段八句,盡情地抒寫將軍的英勇超羣和為國殺敵的決心。這八句詩,幾乎句句運用典故,以歷史上各種著名的英雄將領來形容這位將軍,寫他不願在京城過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鎮守邊關,抵禦外侮;寫他屹立邊關,猶如一座萬里長城般堅不可摧,寫他所率領的將土也都非常勁健勇適;寫他時刻不忘為國報仇雪恥;寫他的神武過人和談笑自若的風度。這一段已為下一段寫將軍的沙場征戰充分地鋪墊,鉚足氣勢。第三段是全詩的高潮。詩人以誇張助手法,奇麗的想象,急促的節奏,具體、生動地描繪這位將軍率領部下艱苦行軍、英勇作戰從而取得輝煌勝利的情景,是詩中最精彩的部分。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一聯,寫將軍率領士兵在大沙漠中行進,戰士們的兵戈,輝映着西北邊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軍的連旗大旗淹沒在彌天的黃塵之中。這裏既寫出了遠征大軍的雄壯氣勢,又渲染了將士行軍的艱苦。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兩句更展現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態的壯闊畫面:重疊的戰鼓聲和此起彼伏的胡笳聲,露天擄地使大摸上沙很洶湧翻騰,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顫動。寫出了遠征大軍正在日夜兼程,飛速前進,猶如排山例海,勢不可當。接下去的兩聯,正面描寫敵我激戰的情景。在千軍萬馬向前衝殺的大場面中,詩人迅速地攝取了將軍的一個特寫鏡頭:只見他身着華美的戰袍,手持鋒鋭的兵器,雄姿英發,一馬當先,向着敵人勇猛地衝殺過去。 “拔劍”以下四句,又把鏡頭推開,寫將士衝入敵陣,以一當百,奮勇殺敵,—瞬之間已殺傷了敵軍的主帥,使敵人的騎兵饋不成軍,哀號慘叫。“歸鞍”句,貓寫將軍邊衝殺邊激勵士兵:我們必定要殲敵而歸,大家一起飲灑歡慶勝利。詩的結尾兩句,用議論的口吻,點出將軍善於練兵、用兵,智勇雙全,正是這場戰爭茹勝的關鍵。這同開篇的“漢家天將才且雄”首尾呼應,使將軍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燕支行”借鑑了漢賦的寫法,詩歌除結句之外,都在敷陳描摹“漢家天將”,詩人對於國家邊境戰事的順遂,感到由衷的高興,並且感到非常自豪。詩意的重點、詩人對於邊事看法的要點,只在於結句:“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應該首先理性地分析戰事,而不是完全憑着血性殺敵。這種觀點淵源於孔子。《論語·述而》:“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路問孔子,如果統率三軍願意與什麼樣的人共事。孔子説,他不會選擇那些與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等逞強好勝之輩,而是選擇那些小心謹慎,善於謀劃的人。無論在軍事、經濟等方面與敵人相比有多大的優勢,作為一名將軍,都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性,而不能僅憑一腔熱血赴湯蹈火。 [2] 

燕支行名家點評

明代顧璘批點唐音》:通篇大是學問。 [3]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此當有所指,或自喻所負也……言言汪洋自恣,魄力俱大。梁有遇曰:空中馳驟,風雨交集。 [3] 
清代吳喬圍爐詩話》:王右丞之《燕支行》,正意只在“終知上將先伐謀”。 [3] 

燕支行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9
  • 2.    張晨.王維詩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29-31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94-295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