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居謙

鎖定
燕居謙同志(1933—1991),字益亭,山西交城人。生前曾任交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年任縣誌辦主任並着手縣誌修撰工作。由於長期嘔心瀝血專心修志而積勞成疾,1988年身患胃癌。但他以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毅力與病魔抗爭,終於1990年國慶前完成了30卷140萬字的交城縣誌,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1991年1月22日不幸逝世。1990年10月19日,中共呂梁地委授予燕居謙同志“人民公僕”光榮稱號,11月28日,呂梁地委命名他為“當代呂梁英雄”。1991年病逝。 [1] 
中文名
燕居謙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3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出生地
山西交城
性    別

燕居謙人物生平

燕居謙(1933—1991),字益亭,山西交城人。早年投身革命,參加土改運動,曾任小學教員。1951年後,調交城縣文化館工作,編輯《文鋒週報》《交城小報》。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中共交城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地方誌辦公室主任、縣政協名譽副主席等職。1982年,他着手縣誌修撰工作,由於長期嘔心瀝血專心修志而積勞成疾,但他以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毅力與病魔抗爭,終於在1990年國慶節前完成了30卷、120萬字的《交城縣誌》,填補了當地108年未曾修訂縣誌的空白。1990年10月19日,中共呂梁地委授予燕居謙“人民公僕”光榮稱號;當年11月28日,呂梁地委授予他為當代的“呂梁英雄”。1991年1月22日,燕居謙逝世。 [2] 

燕居謙人物事蹟

燕居謙不當大官當史官

1982年,時任交城縣宣傳部副部長的燕居謙臨危受命,被派去縣誌辦編撰史志。很多人勸他別去,一是因為交城縣已經有108年沒有整理過地方誌了,要想填補這一歷史空白,註定是一件苦差事;其二,從副部長變動為縣誌辦主任,這是降職,誰願意去“冷衙門”辦公啊。但是燕居謙卻説:“黨把任務交給我,是對我的信任。再説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怎麼能在地位上爭高低、利益上爭多少呢”被大家稱為“交城通”的燕居謙爽快地走馬上任,他希望用畢生所學補家鄉的歷史記載。他向領導表示:“修志事關千秋大業,一定要拿出全部精力,爭分奪秒編修好交城新縣誌。上無愧於祖宗,下無愧於子孫。”此時的他已到知天命的年齡,拼起來卻像個大小夥。他帶着5名同事,奔波在交城的大街小巷,來往於周邊縣市,只為了收集更多的資料。檔案館裏時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從早查到晚;鄉村裏只要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他都會登門拜訪、刨根問底。燕立平回憶,他的父親從散居在全國各地的曾在交城工作過的老人手中搶救出很多珍貴的資料,有七八名老人是在謝世前完成採訪的。幾年間,燕居謙和縣誌辦的同事收集了800多萬字的資料,公文包放不下,他就拿出自家的新牀單,把資料放在裏面捆成包袱,當成寶貝一般。很多人説燕居謙太傻,好好的“大官”不當,寧願當個寫字的“史官”,但他卻不以為然,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作為黨員,你是要幹實事,還是硬要做官”其實,燕居謙承受着一般人難以想象的雙重勞累,他的妻子長期患病,女兒患有白血病,多年來繁重的家務幾乎全壓在他一個人的頭上,而修志的重任又不允許他有片刻的停歇。某天,燕居謙感覺身體不舒服,被診斷為“胃竇炎”,醫生開了藥,囑咐他一天喝三次。可飯都顧不上吃的燕居謙哪裏能顧得上吃藥大家都勸他好好檢查檢查,可他覺得這是浪費時間。 [2] 

燕居謙用共產黨人的意志創造奇蹟

1988年,燕居謙體檢時被查出胃癌。驚愕過後,他迅速平靜下來,腦子裏想的就是自己身上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事業和理想。關於這段經歷,他在自述中曾寫道:“説什麼我也得將編撰縣誌的任務拿下來!”燕居謙不得已被切掉三分之二的胃。醫生説,這個病至少需要靜養一年,可正趕上初稿撰寫的緊張階段,他哪裏能等了一年之久在醫院勉強養了半個月,他就辦理了出院手續,上午剛出院,下午就回到太原的姐姐家裏開始寫稿。在太原居住的3個月裏,燕居謙編寫完了《工業志》《黨派羣團志》等初稿,又審定了《文化志》初稿,共計20萬字。手術一年後,他編寫、審定了50多萬字的縣誌初稿,還編寫了一期8萬字的文史資料,他固執且堅定地完成了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很多親朋好友見到手術後的燕居謙還在工作,都在勸他,可他卻表態,交城不能沒有縣誌,很多老前輩、老同志的回憶錄還都在材料本上等着記錄呢。《交城縣誌》在燕居謙的手上一本本脱稿,他用自己頑強的意志創造了奇蹟。1990年春,燕居謙感覺進食很困難,開始時吃饅頭難吞嚥,慢慢地連喝稀飯、麪湯都難。大家都勸他去太原看看,他認為工作剛上手,耽誤不得。時任縣委副書記的梁昭廉以“下命令”的方式硬帶着他去檢查,噩耗再度傳來——“食道癌”。醫生説,病期較晚,難度較大,建議先放療隨後手術。聽到醫生的話,燕居謙説:“不治了。這病治好也就能活三五個月,但是這個時間對於我來説特別珍貴,《交城縣誌》進入總撰的攻關階段,只要有3個月的時間就能大功告成。”燕居謙拒絕治療,在他看來,工作幾十年來,只要黨交代給的任務,他就沒有不完成過,這份上對祖宗、下對子孫的千秋大業比自己被判了死刑的生命更重要!搬入深山廟宇閉關搞創作得知燕居謙再次患病且生命即將到達盡頭,他的親朋好友絡繹不絕地來家中探病,燕居謙覺得太浪費時間,就唯一一次向縣委領導提了要求:“要求三擺脱(擺脱家庭、社會、事務),一集中(集中精力撰寫縣誌)。希望能搬到卦山腳下的文昌宮裏,也不用派助手,就由患白血病的女兒陪着。”聽聞燕居謙的決定,大家既驚訝又着急,但燕居謙卻很坦然:“閻王爺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一分一秒對我來説都十分珍貴。病不看了,一來看不好,二來浪費國家錢財,不如把縣誌寫完,了卻我最後的心願。”燕立平始終記得父親最後的時光,是那麼淡定,無懼生死,“父親始終把一句話放在嘴邊‘生命誠可貴,工作價更高’!”搬入文昌宮後,燕居謙以每天1萬字的速度進行撰寫,但病痛對他的折磨並未減少,進食時異常痛苦,還要忍受頻繁嘔吐的折磨。他左手輸着液,右手堅持寫稿,每天的睡眠時間也就是兩三個小時,體重由最初的80公斤瘦到了60公斤。在古剎孤燈下,一個身形虛弱卻意志頑強、形如枯槁之人,依然筆耕不輟,默默將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縣誌上的一篇篇字句。1990年國慶節前,30卷、120萬字的《交城縣誌》定稿。燕居謙説,他希望用縣誌向黨獻禮,他也無愧於自己黨員的身份,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 [2] 

燕居謙人物評價

燕居謙去世後,中共交城縣委、呂梁地委、山西省委先後作出向燕居謙同志學習的決定。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號召全國修志人員向燕居謙同志學習。1991年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生命誠可貴事業價更高》為題登載了他的感人事蹟。1991年,電視劇《好人燕居謙》在全國播出,話劇《燕居謙》在北京、太原等地演出,引起極大反響,大家從他的身上得到了最為樸實的啓示:最平凡的往往是最偉大的! 山西晚報記者孫軼瓊 記者手記修志工作是一項系統而浩大的工程,修志之人更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採訪之前,我在想,是什麼樣的信念能支撐燕居謙忘我工作、不惜獻出生命和燕立平聊天時,他説父親燕居謙愛工作勝過一切,只要是黨交給的任務,他絕對要完成。這或許就是一種信仰吧。他相信黨,珍愛工作,認為黨培養了他,他就要為黨做貢獻,要對得起黨、對得起人民、對得起故鄉。這份愛,濃烈且質樸。寫稿之餘,看了燕居謙在生命最後時刻寫給諸多親朋好友的信件。他面對死亡,從未恐懼,有的只是欣慰,欣慰自己終於寫完了縣誌,欣慰自己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這就是他的責任感,忠於黨、忠於工作、忠於人民,就是他畢生的信仰!有一張老照片讓我印象深刻。生命最後的燕居謙,強撐着身體,在輸完液後打了一段太極拳,照片裏的他,一臉祥和,嘴角上揚……在信仰面前,堅定且執著地走下去,那就是真正的快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