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尾叉蕨

鎖定
燕尾叉蕨(Tectaria simonsii (Bak.) Ching)是叉蕨科、叉蕨屬土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0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鱗片線狀披針形,厚膜質,深褐色。葉簇生;葉柄烏木色而光亮,上面有淺溝,葉片三角卵形,奇數一回羽狀至二回羽狀;頂生羽片三叉,頂生裂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側生裂片與頂生裂片同形但較短小;側生羽片對生,稍斜向上,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中部羽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近心臟形,小羽片披針形,基部近心臟形,兩面均稍可見並光滑;葉紙質,兩面均光滑;葉軸烏木色而光亮,孢子囊羣圓形,囊羣蓋圓盾形,膜質,棕色。
分佈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越南、印度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200-1200米的山谷或河邊密林下潮濕的岩石上。
燕尾叉蕨適合林下片植或搭配岩石園栽種觀賞。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燕尾叉蕨
拉丁學名
Tectaria simonsii (Bak.) Ching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叉蕨科
叉蕨屬
燕尾叉蕨
命名者及年代
(Bak.) Ching,1931

燕尾叉蕨形態特徵

燕尾叉蕨
燕尾叉蕨(5張)
土生植物。 [2]  植株高80-10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1.5釐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5-6毫米,先端長漸尖,全緣,厚膜質,深褐色。葉簇生;葉柄長40-60釐米,基部粗約5毫米,烏木色而光亮,上面有淺溝,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片三角卵形,長30-45釐米,基部寬25-30釐米,奇數一回羽狀至二回羽狀;頂生羽片三叉,頂生裂片披針形,長15-20釐米,中部寬3-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兩側稍呈耳狀,全緣,側生裂片與頂生裂片同形但較短小;側生羽片2-3對,對生,稍斜向上,間隔4-6釐米,基部一對的柄長4-5釐米;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與寬約15釐米,三叉或有一對分離的小羽片;中部羽片披針形,長約10釐米,基部寬4-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近心臟形,全緣,單一或通常於基部兩側有披針形的三叉裂片;小羽片披針形,長6-8釐米,基部寬2-3釐米,單一或基部兩側有耳至三叉,先端漸尖,基部近心臟形,全緣。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單一或分叉的內藏小脈,兩面均稍可見並光滑;側脈下面隆起並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紙質,幹後暗綠色至褐綠色,兩面均光滑;葉軸烏木色而光亮,上面有淺溝並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羽軸基部烏木色,向上部禾稈色,兩面均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孢子囊羣圓形,生於網脈中部或連結處,在側脈間有不整齊的多行;囊羣蓋圓盾形,膜質,棕色,脱落。 [3] 

燕尾叉蕨近種區別

與台灣的花蓮三叉蕨Tectaria kwarenkoensis (Hayata) C. Chr.),其形體與該種相近。 [3]  花蓮三叉蕨鱗片披針形,葉片三角形,孢子囊的環帶有14個增厚細胞。可以與該種區別。 [4] 

燕尾叉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台北、宜蘭、南投、嘉義、高雄)、福建(南靖)、廣東(高要,鼎湖山、雲浮)、海南(儋縣,紅毛山,沙煲山、瓊中,五指山)、廣西(龍州、扶綏、百色、凌樂)、貴州(冊亨、三合、晴隆、平伐、安龍、黃果樹)、雲南(西雙版納、蒙自、河口、思茅、屏邊、西疇、麻栗坡、金平、廣南、富寧)。越南、印度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200-1200米的山谷或河邊密林下潮濕的岩石上。 [3] 

燕尾叉蕨生長習性

  1. 孢子萌發:孢子內被一個很大的油滴佔據,孢子吸水膨脹,13天左右開始萌發,萌發時由裂縫處生長出一條淡褐色的初生假根,原葉體原始細胞與初生假根成鈍角.孢子萌發類型為向心型。
  2.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分裂成2-5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直徑約為42.6-67.3微米,絲狀體細胞為直桶狀,先端細胞葉綠體豐富,假根2-3條,有時着生在絲狀體細胞。先端細胞經過兩次斜分裂,形成楔形頂端細胞。片狀體:頂端細胞持續分裂形成片狀體,片狀體最初呈長片狀,基部細胞較大,排列疏鬆。
  3. 原葉體:楔形細胞隨後被多細胞的分生組織所代替,形成兩側對稱的心臟型原葉體。此時原葉體邊緣出現單細胞乳突狀毛狀體。原葉體發育類型為三叉蕨型。
  4. 成熟原葉體:65天左右,原葉體成熟。成熟原葉體為兩側對稱的心臟型,橫軸長約1.83-2.1毫米,縱軸長約1.9-2.14毫米,縱軸略長於橫軸。兩翼平展。性器官:頸卵器分佈在分生組織下方,頸卵器頂面觀為圓形,側面觀為長方形,直徑為37.8-44.3微米,高為56.3-65.4微米,成熟時頸卵器四列壁細胞頂端裂開。精子器分佈在原葉體基部,精子器球形,直徑約為48.3-56.4微米。蓋細胞圓形。
  5. 毛狀體:毛狀體有兩種類型,單細胞乳突狀毛狀體和多細胞分枝狀毛狀體,單細胞毛狀體主要分佈在原葉體邊緣和表面,多細胞分支毛狀體分佈在原葉體表面。長約40-90.6微米,直徑約為24.3-30.6微米。 [5] 

燕尾叉蕨主要價值

燕尾叉蕨適合林下片植或搭配岩石園栽種觀賞。 [6] 
參考資料
  • 1.    燕尾叉蕨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9]
  • 2.    叉蕨屬  .中國植物誌[引用日期2020-07-29]
  • 3.    燕尾叉蕨  .中國植物誌[引用日期2019-12-19]
  • 4.    花蓮三叉蕨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9]
  • 5.    季豔秋.孢子形態配子體發育和葉表皮特徵對叉蕨科系統演化的指示意義[D].上海師範大學,植物學.2014,碩士:28-29
  • 6.    歐曉昆,宋鼎,劉敏編著.中國雲南鄉土園林植物 上[M].雲南科技出版社.201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