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州燕子樓

鎖定
1985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於雲龍公園知春島上重建燕子樓,樓為雙層,上下回廊環繞,秀麗典雅,古樸美觀,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新建的燕子樓選址於知春島上,水浮綠洲,洲聳瓊樓,四面臨水,與北宋詩人陳薦《燕子樓》詩中“侍兒猶住水邊樓”詩句所描述的佳境一致。登樓矚目,近水遠山,花木扶疏,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樓內陳列着紅木傢俱,懸掛着中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為燕子樓寫的白居易詠燕子樓的詩句。
中文名
燕子樓
地理位置
徐州市雲龍區和平路150號 [1] 
相關詩句
陸昕蘇軾《永遇樂》一詞
選    址
知春島上

徐州燕子樓歷史由來

唐貞元年間,朝廷重臣武寧軍節度使張愔 (張建封之子)鎮守徐州時,在其府第中為愛妾關盼盼特建的一座小樓,因其飛檐挑角,形如飛燕,且年年春天南來燕子多棲息於此,故名。
徐州燕子樓 徐州燕子樓
關盼盼,唐代彭城人,約生活於唐代貞元、元和年間,是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絃、工詩擅詞的才女。這位良家少女,因出身寒微、生活無着而隸身樂籍,以聲樂事人。後被張愔以重金購得,再經過一番專門訓練而成為一時名妓。她能舞唐代著名的《霓裳曲》,舞姿輕盈柔美,婀娜動人。她的歌喉圓潤,聲音清麗,詩人張仲素稱之為“歌塵”,説她唱起歌來,音調抑揚跌宕,清脆激越,其勢可以阻遏天邊的流雲,衝擊起雕樑上的暗塵。關盼盼還是一位富有音樂天賦的管絃裏手,對於“玉簫”,”琴瑟”之類樂器十分精通,吹奏彈撥起來音調和諧,優美動聽。她經常與文人雅士交往,向他們學習詩詞歌賦,漸漸通曉韻律,終至成為一名女詩人。她有詩300首,名《燕子樓》集,可惜未能傳世。  
關盼盼姿色俏麗,品貌出眾,對愛情忠貞不渝。由於張愔同情她的遭遇,關心她的生活,珍視她的技藝,尊重她的人格,她便視張愔為知己、知音,與他結為伉儷。張愔死後,她矢志不嫁,在燕子樓中度過了孤獨、淒涼的後半生。燕子樓之所以聞名遐邇,除了與關盼盼忠於愛情的寂寞身世有關外,也與歷代無數文人以燕子樓為題材吟詩填詞、度曲作文有關。唐宋有吟詠燕子樓的詩詞名篇,元代有《燕子樓》雜劇,明代《警世通言》和清代《聊齋志異》等小説中都曾提及燕子樓本事,《紅樓夢》裏林黛玉《柳絮》詞中有“香殘燕子樓”的詩句。  
最早將燕子樓與關盼盼入詩的是唐代著名詩人張仲素與白居易的一組唱和詩《燕子樓》。貞元二十年(804年)白居易在校書郎任上,春天自長安東遊徐、泗,受到了武寧軍節度使張愔的盛情款待,宴席間關盼盼的才貌舉止給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居易曾贈詩讚譽她: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餘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餘,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餘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歡而去,爾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勳員郎張仲素繪之訪餘,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繪之從事武寧軍(唐代地方軍區之一,治徐州。)累年頗知盼盼始末。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餘愛繪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徐州燕子樓歷代興廢

千百年來,燕子樓屢毀屢建,基址幾經變遷,歷經滄桑。唐朝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朱全忠攻打徐州,徐州行營兵馬都統時溥(彭城人,曾任武寧軍節度使)戰敗,攜妻子登此樓自焚而死,樓亦被燒燬。此後,徐州人思念關盼盼為人,多次續建續修燕子樓。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重修燕子樓於城西北隅。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徐州知府曾廣照移至城西南隅城亙上重建,樓上下兩間,飛檐拱角,四面皆窗。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徐州道段喆又遷建於城西北隅。1914年重修。1928年城牆被拆除,此樓亦被毀壞。1932年,又於西南隅重建,樓為二級,5楹7户 ,前有軒可方丈環以檻,璧嵌白居易《燕子樓》詩等刻石5方。日偽時期拆樓改建平房,遂使千古名樓再次湮沒。 [2] 
1984年,為了發展日中友好關係,日本民間組織“日本徐州會”“歌留多會”及“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紛紛來信,願意與徐州市一起重建歷史古蹟——燕子樓(唐代古蹟)。1985年,在日本友人的捐助下,在雲龍公園的知公島上重建燕子樓,成為遊客觀賞遊覽瞭解徐州歷史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成了傳承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象徵,樓前有中日雙方合立的詩碑,由中國趙樸初先生所書的白居易《燕子樓》詩第一首的後兩句:“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與其相配的是日本國岡崎嘉平太先生所書的大江千里為白居易詩而作的和歌。 [3] 

徐州燕子樓吟詠唱和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牀。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張仲素 
滿牀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卧牀。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白居易
這裏講的是張仲素和白居易兩位詩人唱和的兩組詩,各三首。燕子樓的故事及兩人作詩的緣由,見於白居易詩的小序。其文雲:“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餘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餘,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餘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歡而去,爾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繪之訪餘,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繪之從事武寧軍(唐代地方軍區之一,治徐州。)累年,頗知盼盼始末,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餘愛繪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張尚書名愔,是名臣張建封之子。有的記載以尚書為建封,是錯誤的。因為白居易做校書郎是在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張建封則已於貞元十六年(800)去世,而且張愔曾任武寧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最後又徵為兵部尚書,沒有到任就死了,與詩序合。再則張仲素原唱三篇,都是託為盼盼的口吻而寫的,有的記載又因而誤認為是盼盼所作。這都是應當首先加以辯正的。 
張仲素這第一首詩寫盼盼在十多年中經歷過的無數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殘燈”、“曉霜”,是天亮時燕子樓內外的景色。用一個“伴”字,將樓外之寒冷與樓內之孤寂聯繫起來,是為人的出場作安排。次句正面寫盼盼。這很難着筆。寫她躺在牀上哭嗎?寫她唉聲嘆氣嗎?都不好。因為已整整過了一夜,哭也該哭過了,嘆也該嘆過了。這時,她該起牀了,於是,就寫起牀。用起牀的動作,來表達人物的心情,如元稹在《會真記》中寫的“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就寫得很動人。但張仲素在這裏並不多寫她本人的動作,而另出一奇,以人和牀作極其強烈的對比,深刻地發掘了她的內心世界。合歡是古代一種象徵愛情的花紋圖案,也可用來指含有此類意義的器物,如合歡襦、合歡被等。一面是殘燈、曉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憶的合歡牀。在寒冷孤寂之中,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後,仍然只好從這張合歡牀上起來,心裏是一種什麼滋味,還用得着多費筆墨嗎? 後兩句是補筆,寫盼盼的徹夜失眠,也就是《詩經》第一篇《關雎》所説的“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長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麼呢?一夜之情的長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離所能比擬,何況是這麼地過了十多年而且還要這麼地過下去呢? 先寫早起,再寫失眠;不寫夢中會見情人,而寫相思之極,根本無法入夢,都將這位“念舊愛”的女子的精神活動描繪得更為突出。用筆深曲,擺脱常情。 
白居易和詩第一首的前兩句也是寫盼盼曉起情景。天冷了,當然要放下簾子禦寒,霜花結在簾上,滿簾皆霜,足見寒氣之重。簾雖可防霜,卻不能遮月,月光依舊透過簾隙而灑滿了這張合歡牀。天寒則“被冷”,夜久則“燈殘”。被冷燈殘,愁人無奈,於是只好起來收拾卧牀了。古人常以“拂枕蓆”或“侍枕蓆”這類用語代指侍妾。這裏寫盼盼“拂卧牀”,既暗示了她的身份,也反映了她生活上的變化,因為過去她是為張愔拂牀,而今則不過是為自己了。原唱將樓內殘燈與樓外曉霜合寫,獨眠人與合歡牀對照。和詩則以滿牀月與滿簾霜合寫,被冷與燈殘合寫,又增添了她拂牀的動作,這就與原唱既相銜接又不雷同。 後兩句也是寫盼盼的失眠,但將這位獨眠人與住在“張氏舊第”中的其他人對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裏,別人都按時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來之後,誰會覺得夜長呢?古詩云:“愁多知夜長”,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會深刻地體會到時間多麼難以消磨。燕子樓中雖然還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長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原唱作為盼盼的自白,感嘆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長。和詩則是感嘆這淒涼秋夜竟似只為一個人而延長。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張仲素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白居易
為她一人而顯得特別緩慢,這就是同中見異。
原唱第二首,寫盼盼撫今追昔,懷念張愔,哀憐自己。起句是張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漢、唐時代洛陽著名的墳場,張愔“歸葬東洛”,墓地就在那裏。北邙松柏,為慘霧愁煙重重封鎖,乃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所以次句接寫盼盼在燕子樓中沉寂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裏的“鎖愁煙”。情緒不好,無往而非淒涼黯淡。所以出現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為麗日和風所煦拂,只能是被慘霧愁煙所籠罩了。 
古時皇帝對大臣表示寵信,特許劍履上殿,故劍履為大臣的代詞。後二句是説:自從張愔死後,她再也沒有心緒歌舞,歌聲雲散,舞袖香銷,已經轉眼十年了。白居易説她“善歌舞,雅多風態”,比之為“風嫋牡丹花”,可見她去伺候其他貴人,是不愁沒有出路的。然而她卻毫無此念,忠於自己的愛情,無怪當時的張仲素、白居易乃至後代的蘇軾等都對她很同情並寫詩加以頌揚了。(《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是蘇詞中名篇之一。)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詩便從盼盼不願再出現在舞榭歌台這一點生髮,着重寫她怎樣對待歌舞時穿著的首飾衣裳。 年輕貌美的女子誰個不愛打扮呢?可是盼盼幾回想穿戴起來,卻又被另外一種想頭壓了下去,即:打扮了給誰看呢?想到這裏,就只有流淚的份兒了。所以,儘管金花褪去了光彩,羅衫改變了顏色,也只有隨它們去吧。“自從不舞《霓裳曲》”,誰還管得了這些。《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舞曲,這裏特別點出,也是暗示她的藝術之高妙。空箱的“空”字,是形容精神上的空虛,如婦女獨居的房稱空房、空閨,獨睡的牀稱空牀、空帷。在這些地方,不可以詞害意。張詩説“已十年”,張愔死於元和元年(806),據以推算,其詩當作於元和十年。白詩説“十一年”,當是“一十年”的誤倒。元和十年秋季以前,兩位詩人同在長安,詩當作於此時。其年秋,白居易就被貶出京,十一年,他在江州,無緣與張仲素唱和了。 
在這首詩裏,沒有涉及張愔。但他並非消失,而是存在於盼盼的形象中。詩人展現的盼盼的精神活動,乃是以張愔在她心裏所佔有的巨大位置為依據的。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張仲素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説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
原唱第三首,寫盼盼感節候之變遷,嘆青春之消逝。第一首寫秋之夜,這一首則寫春之日。 起句是去年的事。鴻雁每年秋天由北飛南。徐州在洛陽之東,經過徐州的南飛鴻雁,不能來自洛陽。但因張愔墓在洛陽,而盼盼則住在徐州,所以詩人緣情構想,認為在盼盼的心目中,這些相傳能夠給人傳書的候鳥,一定是從洛陽來的,可是人已長眠,不能寫信,也就更加感物思人了。 次句是當前的事。玄禽即燕子。社日是春分前後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禱豐收的日子。燕子每年春天,由南而北。逼近社日,它們就來了。燕子雌雄成對地生活,雙宿雙飛,一向用來比喻恩愛夫妻。盼盼現在是合歡牀上的獨眠人,看到雙宿雙飛的燕子,怎麼能不發生人不如鳥的感嘆呢? 人在感情的折磨中過日子,有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所以前詩説“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而有時又變得麻木,覺得時間流逝很快,所以本詩説:“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這兩句只作客觀描寫,但卻從另外兩個角度再次發掘和顯示了盼盼的深情。 後兩句從無心玩弄樂器見意,寫盼盼哀嘆自己青春隨愛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周邦彥《解連環》雲:“燕子樓空,暗塵鎖一牀絃索”,即從這兩句化出,又可以反過來解釋這兩句。瑟以瑤飾,簫以玉製,可見貴重,而讓它們蒙上蛛網灰塵,這不正因為憶鴻雁之無法傳書,看燕子之雙飛雙宿而使自己發生“綺羅弦管”,從此永休“(蔣防《霍小玉傳》)之嘆嗎?前兩句景,後兩句情,似斷實連,章法極妙。 和詩的最後一首,着重在“感彭城舊遊”,但又不直接描寫對舊遊之回憶,而是通過張仲素告訴他的情況,以抒所感。 當年春天,張仲素從洛陽回來與白居易相見,提到他曾到張愔墓上去過。張仲素當然也還説了許多別的,但使白居易感到驚心動魄的,乃是墳邊種的白楊樹都已經長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麼,怎麼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後不會變成灰土呢?彭城舊遊,何可再得?雖只是感今,而懷舊之意自在其內。 
這兩組詩,遵循了最嚴格的唱和方式。詩的題材主題相同,詩體相同,和詩用韻與唱詩又為同一韻部,連押韻各字的先後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韻又是次韻。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內容上要彼此相應。張仲素的原唱,是代盼盼抒發她“念舊愛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白居易的繼和則是抒發了他對於盼盼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同情和愛重以及對於今昔盛衰的感嘆。一唱一和,處理得非常恰當。當然,內容彼此相應,並不是説要亦步亦趨,使和詩成為唱詩的複製品和摹擬物,而要能同中見異,若即若離。從這一角度講,白居易的和詩藝術上的難度就更高一些。總的説來,這兩組詩如兩軍對壘,工力悉敵,表現了兩位詩人精湛的藝術技巧,是唱和詩中的佳作(沈祖棻、程千帆)。
“燕子樓”説“燕”
蘇軾《永遇樂》一詞,題:“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詞曰: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燕子樓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傳説此樓是唐時尚書張愔為其愛妓盼盼所建。盼盼能歌善舞風姿出眾。張愔死,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燕子樓中十餘年。二百多年後,蘇軾知徐州,某夜居燕子樓,因夢而有此作。 
詞上半闕寫園中夜景: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徐來,清涼如水;曲港跳魚,潑剌有聲;圓荷瀉露,晶瑩剔透。然深沉秋夜中,一片葉落,卻如三更鼓響。夢醒驚豔,心底一片迷茫。 
下半闕蘇軾從身世遭逢生髮出對宇宙人生的深遠思考。頭三句講現實中自己的仕途不順,異地飄零,不得歸鄉。然而,作者馬上將歷史與現實聯繫,在時空轉換中問道:“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意思是,如今的燕子樓早已空空蕩蕩,當年風雅而多情的盼盼又在何處?樓中恐也就只有燕子還在繁衍棲息。 
沛然而出的是無限的滄桑感。燕子樓是滄桑的記載,佳人是滄桑的瞬間。人生如夢,卻難以夢覺,只因舊歡新怨不斷。千年已逝,當我在此深夜時,為蘇軾浩嘆,誰又知道,千年之後,後人還可否為前人浩嘆?
文天祥被俘北上,途經徐州憑弔燕子樓,寫下“因何張家妾,名與山川存,自古皆有死,忠義常不沒”的詩句,借題抒懷,表明忠於國家民族的心跡。 [3] 
宋朝陳師道《登燕子樓》詩“綠暗連村柳,紅明委地霞。畫梁初著燕,廢沼已鳴蛙。鷗沒輕春水,舟橫着淺沙。相逢千歲語,猶説一枝花” 。陳師道預見到千載後人們相逢,還會説起“風嫋牡丹花”的“一枝花”關盼盼。 [3] 
元朝陳孚《燕子樓》一詞也表達了這種悽婉之情:“長相思,久別離,東風不暖殘燕支。乳鴉困,柔鸞悲,櫻桃泫紅膩,蘼芙凋綠滋。牙牀琥珀枕,夢君君不知。” [3] 
薩都剌在徐州也曾到燕子樓尋訪,看到關盼盼居住的燕子樓的淒涼,睹物傷情,亦作《燕子樓》詩:“何處春風燕子樓,斷碑落日古城頭。畫眉人遠繁華歇,無數青山生暮愁。” 寫的是陰風慘慘,一派昏暗,感慨關盼盼的悲劇結局,也反映了他對所處現實的不滿。 [3] 
明曾棨《燕子樓》:“樓外雙旌去不歸,樓中寂寞減容輝。合歡枕冷愁長在,織錦機寒恨永違。青鏡自嗟鸞獨舞,畫梁無復燕雙飛。只今豔骨成塵土,空有行人吊落暉。” 道盡了關盼盼寂寞孤苦的生活,最後還能成為後人憑弔和感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