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台七子

鎖定
清朝順治時期,有七個詩人常相來往,相互唱酬,時稱“燕台七子”。
中文名
施閨章、宋琬、丁澎、張譙明、周茂源、嚴沆、趙錦帆
別    名
燕台七子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644年
逝世日期
1696年
職    業
詩人
代表作品
《夢愚堂銘》 《安雅堂集》

目錄

燕台七子釋義

古代文學上指清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96年)詩人施閨章宋琬丁澎、張譙明、周茂源、嚴沆、趙錦帆。《清史稿 文苑 宋琬傳》:“始琬官京師,與嚴沆、施閨章、丁澎輩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燕台”即指北京。“燕台七子”公餘唱和,多為贈答往來之作,詞清句麗。後,七人各有發展,成就及詩風並不相同,而以施、宋影響較大,有並稱之譽。丁澎詩學晚唐,工於七律,為詩壇注目;周茂源詩學明七子,善比附,字工切;嚴沆寫詩謙恭勤改,稱為“德人”,其餘二人詩名不顯。
指清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詩人施閨章、宋琬、丁澎、張譙明、周茂源、嚴沆、趙錦帆。《清史稿.文苑.宋琬傳》:“始琬官京師,與嚴沆、施閨章丁澎輩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燕台”即指北京。
“燕台七子”公餘唱和,多為贈答往來之作,詞清句麗。之後,七人各有發展,成就及詩風並不相同,而以施、宋影響較大,有並稱之譽。

燕台七子貢獻與影響

“燕台七子”總體的詩學主張是推崇七子,提倡復古。宋琬早期學習明前後七子,尊崇盛唐。他在《周釜山詩序》中説:“明詩一盛於弘治,而李空同、何大復為之冠;再盛於嘉靖,而李於鱗、王元美為之冠。餘嘗以為‘前七子’,唐之陳、杜、沈、宋也;‘後七子’,唐之高、岑、王、孟也。”宋琬認為前後七子時期是明詩的兩次繁榮興盛期,七子的成就可與唐詩正宗陳子昂、王維等人相比擬。“燕台七子”中的另一主要成員施閏章也對明七子推崇有加。在他督學山東期間,就曾經拜謁修整李攀龍墓,登臨白雪樓。其《李於鱗先生墓碑》中説:“於乎有明三百年,著作家眾矣。近代詞人多稱王李盛,謂元美於鱗也。”對後七子的兩位代表評價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