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燕京鄉土記

(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燕京鄉土記》是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鄧雲鄉。 [1] 
中文名
燕京鄉土記
作    者
鄧雲鄉
出版時間
2004年11月1日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頁    數
687 頁
ISBN
9787543453234 [1] 
定    價
36.5 元
裝    幀
平裝

燕京鄉土記內容簡介

燕京鄉土記 燕京鄉土記
周汝昌明人劉、於二公的《帝京景物略》,真是一部奇書,每一循誦,輒為擊節叫絕。——然而高興之餘,卻又總帶有幾分悵惘之感,因為在我寡陋的印象中,似乎數百年間,竟無一人一書堪稱繼武,在他們之後,拖下了這麼大的一片大空白。這難道不讓人沉思而慨然嗎?多年以來,此種感慨日積日深,——不想今日要為雲鄉兄的《燕京鄉土記》作序,我心喜幸,豈易宣喻哉!鄉土記有甚對讀?有何價值?我不想在此佳構前面回答這種八股題,作此死文章。漢人作賦的,先講“三都”、“兩京”;三國詩人,也有帝京之篇。看來古人所以重視“皇州”、“帝裏”,不一定只因為它是“天子腳下”。不論什麼時代,一國的首都總有巨大的代表性,燕都的代表性,遠的可以上溯到周武王分封,近的,也可以從遼金説起——這“近”,也就有七八百年呢!這其間,人民億眾,歌哭於斯,作息於斯,蕃衍於斯,生死於斯,要包涵着多麼廣闊深厚的生活經驗、文化內容,恐怕不是“計算機”所能輕易顯示出答案來的。我們中華民族,就在這樣的土壤上,創造積累出一種極其獨特而美妙的文化;這一文化的表現形式,不只是存在於像有些人盯住的“縹湘卷軸”之間,卻是更豐富更迷人地存在“鄉土”之際。這一點,往往為人忽略。忽略的原因,我認為是它太神奇而又太平凡了,於是人們如魚在水,日處其中,習而與之化;於是只見其“平凡”、而忘其神奇,而平凡的東西還值得留心與作記嗎?這也許就是劉、於二公之所以可貴。我常常這樣思忖。“鄉土”到底是什麼?稍稍長言,或者可以説成鄉風土俗。鄉風土俗,豈不“土”氣乎?仰慕“洋”風的,自然避席而走。但因沾了“帝京”的光,或許就還能垂顧一眼,也是説不定的。其實,“帝京”的實體,也仍然是一個人民聚落的“大型”物罷了。一個小小聚落的“鄉土”,卻也是很值得為之作“記”的呢?我打一個比方。譬如這“廟”之一物,今天一提起它,想的大約只是一個“迷信象徵”。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簡單的“認識論”所能理解説明的。如果他一乍聽廟和“社會”密切相關,會驚駭詫異或嘲罵其“荒謬”、“錯誤”。因為他不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我們的“老祖宗”們,凡是聚落之點,必先有一“社”(也許設在一株古樹之下),羣眾有事——祭祀的,歲時的,慶弔的,娛樂的,商議的,宣傳的……都以此“社”為“會”眾之所。從這裏發生出“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形式。後來的廟,就是“社”的變相遺型(眾廟之一的“原始體”叫土地祠,就是“社”了)。廟的作用,遠不只是“燒香磕頭”一類。應當想到:建築、雕塑、壁畫種種藝術,都從此地生長髮展。唱一台戲,名曰“敬神”,其實“娛人”,(“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的俗諺,深通此理了!)而戲台總是在廟前頭的。所謂“廟會”,其實是“農貿市場”和“節日文藝演出”的結合體!所以魯迅先生早就指出,這是中國農村人民一年一度的惟一的一種自創娛樂形式,把它當作“迷信”反掉了,則農民們連這麼一點快樂也就沒有了!——講“鄉土”,其中必有與“廟”相關的事情,這是我敢“保證”的。這些事,難道不值得我們思索一下嗎?我們常説“人民的生活”這句話。其內涵自然有科學表述,今不多及;然而假使人民的生活當中不包括我們剛才敍説的那一重要方面,那麼這個民族(偉大的民族啊!)還有什麼“意味”可言呢?這個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歷史,有他自己的鄉風土俗,這如不是一個民族的一種標誌,那什麼還是呢?歷史的時間長河是望不到盡頭的,時代要前進,科技要發展,文明要進化,社會要變遷……。但不管怎麼進展變化,中華民族的根本質體與精神是不會變“土”為“洋”的。以此之故,後人一定要了解先人的“鄉土”,知道他們是怎樣生活、為什麼如此生活的深刻道理,才能夠增長智慧,更為愛惜自己民族的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對於“古今中外”的關係,才能夠認識得更正確,取捨得更精當,而不致迷亂失路,不知所歸。如此看來,為燕京之鄉土作記,所繫實非細小。以“茶餘酒後,談助可資”的眼光來對待它,豈不淺乎視之了?開頭我提《帝京景物略》,此書確實不凡。但它是以“景物”為主眼,除“春場”等個別條目,記“鄉土”的實在不夠豐富。如今雲鄉兄這部新書,大大彌補了前人的闕略,長期的空白,使得我們不再興惘然之慨嘆,其於後來,實為厚惠,個獨像我這樣的一個人的受貺良多而已也。雲鄉兄的文筆亦佳,使劉、於二公見之,或亦當把臂入林。這也是不可不表的。我草此序,極為匆促,不及兼作題詠,今引前年題他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的一首七律於此,也算“義類”相關吧:至日雲鴻喜不遐,春明風物系吾家。輪痕履印坊南北,酒影書魂筆整斜。霏屑卻愁瓊易尺,揖芬良愧墨難加。揩摩病眼寒燈永,惆悵東京總夢華。詩題是:《壬戌長至節雲鄉兄遠惠其新著賦句報之》。是為序。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三日,北京東城

燕京鄉土記目錄

歲時風物略
萬象又更新
除夕 古語 初五開市
燕九春風驢背多
白雲觀
廠甸歡情
廠甸 畫棚 大風車
火神廟
春風吹大地
大風
元宵月照華燈
元宵 燈市 制燈
梅花三月
春梅
端午小景
端午 節賞・耍青
入夏數伏
夏日 伏天
夏雨雨人
六月連陰 苦雨
夏蟲京華夢
知了
乞巧月令篇
入秋 秋曬
都城錦繡秋
秋色 小院 街頭
重陽話到小陽春
九花 紅葉 小陽春
數九堅冰至
冬至 數九
冰嬉今昔談
溜冰 宮中冰嬉
黃羊祭灶年關到
祭灶
花勝遺風
新正簪花 賣絨花
春風憶童心
空竹 風箏 小金魚
春訊報芳情
花朝 高梁橋
燕山花信譜
山桃花 藤花 海棠故事
落花詩 馬纓花 槐花
瓊華島夏夢
漪瀾堂茶香 攬翠軒
鴿鈴入晴空
放鴿子
女孩兒節令
五月節
夏之兒歌
兒歌
老樹茶煙
稷園瀹茗 老樹
街頭夏景
賣櫻桃 唱西瓜
小院乘涼時
芭蕉扇 花草夜話 竹簾・冷布
天棚遮陽
河沿野趣多
荷花市場 茶棚 聽歌
七月清韻
荷花燈 蟈蟈
長安一片月
中秋 供月
鬥蛐蛐之趣
蟋蟀
三冬樂事
圍爐 消寒圖
臘鼓聲聲
忙年 俗曲 書春
門聯
乾乾淨淨過個年
剃頭 洗澡
糖瓜到餑餑
糖瓜 雜拌兒 煮餑餑
行禮如儀
拜影 拜年
福祿壽喜
喜神 福祿壽 升官圖
鬧元宵
舞龍・耍獅 高蹺 燈謎
茅姑人
龍抬頭
引龍回
再逛廠甸
遊人 海王村 氣氛
畫棚 物價
春明花事
花信風 花事序幕 稷園花訊
玉蘭 丁香
夏之夢
初夏 夏景 夏蟲
初伏
秋之思
秋早 秋雲 秋月
節賬
歲又闌
雪景 九九歌
勝蹟風景譚
五鳳樓春色
宮闕春早
太液好風光
北海划船 蓮葉 蓮蓬
放河燈
稷園花事
中山公園 芍藥
甕山西湖風景畫
頤和園 十七孔橋 知春亭
花照小山村
櫻桃溝
山中夏景幽
香山 玉泉山
銀杏奇觀
潭柘寺
壇宇柏森森
祈年殿 古樹之災
貢院小史
貢院
盧溝千古月
盧溝橋
城南勝蹟多
陶然亭 龍泉寺 醉郭墓
白塔懷古
白塔
古寺詩情
法源寺 詩人
名塑偶憶
劉藍塑
禁城記趣
破皇城 太廟鶴 角樓蛙聲
景山
瀛台故事
山石 涵元殿
打鬼傳奇
雍和宮
西郊路上
海甸 貝子園
城闕懷古
城門 中華門 國子監
街巷瑣記
陰溝 衚衕 廟會
八景之一
圓明園
遺蹟懷古 福海
甕山思緒
諧趣園 風景線 故事
水路
壇苑拾零
天壇樹 釣魚台 妃子園
宣南古寺
長椿寺 崇效寺 聖安寺
石燈庵 天寧寺
昔賢勝蹟
袁督祠 顧亭林祠 閲微草堂
顧大使公館
稷園舊夢
建國 茶煙文化 來今雨軒
市廛風俗志
鞭影小騾車
騾車 跑飛車
朝山走會
妙峯山 香客 走會
家家井水清
井水 買甜水
技藝雜談
羽扇 銅墨盒
冬煤與駱駝
冬煤 熱炕 馱煤 拉駱駝
廟市商情
廟會 隆福寺 冬天逛廟 果子市
年貨年景
關東貨 年貨
……
藝苑風煙
戲台瑣話
新戲台 會館戲台 前台
門外戲譚
京與昆 評戲 配角
蘇醜 水磨腔 勾臉
什樣雜耍
大鼓 鼓王 單絃
三絃 相聲 桃李園
絲竹之餘
抖空竹 踢毽子 拉洋片 [1] 

燕京鄉土記作者介紹

鄧雲鄉教授,學名鄧雲驤(1924.8.28----1999.2.9)山西省靈丘東河南鎮人。青少年時期,先後在北京西城中學、師範大學和私立中國大學求學。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任教山西大同中學,天津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中央燃料工業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後在蘇州電校與南京電校教書。1956年1月在上海電力學院教書,至1993年退休。
鄧雲鄉教授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學識淵博,興趣廣泛,善於思考,勤於撰述。退休後,以其親身經歷的事件或與他有涉的人,或事緣為誘因,或描繪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文化、民風民俗之變化,或明清以來文人文事鈎沉,探究眾説紛紜的歷史文化現象,潛心著書。著有:《燕山鄉土記》、《北京的風土》、《紅樓風俗譚》、《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還有散文集:《書情舊夢》、《秋水湖山》、《花鳥蟲魚》、《吾家祖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