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燒傷學

(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燒傷學》是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燒傷學
作    者
[美]David N.Herndon
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1年1月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04687494

燒傷學內容簡介

本書引進自世界知名的 Elsevier 出版集團,由國際燒傷學會(ISBI)前主席、Journal of Burn Care and Research 期刊主編 David N. Herndon 教授主持編寫,是一部經歷了 20 餘年學術輝煌的國際經典權威燒傷醫學著作。全新第 5 版共 66 章,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燒傷總論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04005.html、燒傷休克、創面處理、吸入性損傷、燒傷營養、燒傷併發症、特殊原因和特殊部位燒傷、燒傷瘢痕和康復等方面的內容。與前一版相比,新增了一大批當前活躍的國際知名專家,修訂和調整了許多章節,提升了燒傷瘢痕防治和康復等領域的重要性,收錄了相關的診療規範和頗具潛力的各種新技術,充分體現了燒傷外科及相關學科近 5 年來的理念更新、材料及器械發展和手術技術進步。本書為 Total Burn Care噹噹(《燒傷治療學》)自問世以來的中文翻譯版,翻譯團隊更是集結了國內燒傷學界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在忠於展示原著者想要表達內容的前提下,力求貼近國內語言表述習慣和實際診療情境,旨在服務廣大涉足燒傷學科的醫務工作者,為燒傷外科和相關專業臨牀醫師、護理人員及研究人員瞭解本學科發展、解決疑難診治問題提供參考。

燒傷學圖書目錄

第 1 章 燒傷的救治簡史
一、早期切痂
二、皮膚移植
三、局部感染的控制
四、營養支持
五、液體復甦
六、吸入性損傷
七、燒創傷後高代謝反應
八、結論
第 2 章 燒傷治療的團隊協作:燒傷治療中心和 MTD 團隊
一、概述
二、燒傷治療團隊成員
三、燒傷治療團隊的動力和運行
四、總結
第 3 章 燒傷的流行病學、人口學和轉歸特點
一、概述
二、人口統計學
三、高危人羣
四、燒傷原因
五、燒傷患者的轉運和轉移
六、大規模傷亡
七、燒傷預後分析
八、結論
第 4 章 燒傷的預防
一、概述
二、傷害預防模型
三、燒傷干預策略
四、流行病學
五、工程與執法
六、教育
七、評估
八、全球燒傷預防
九、展望
第 5 章 災難和人道主義危機中的燒傷救治
一、概述
二、定義
三、歷史記錄
四、大規模傷亡事件的階段
五、急救:災難中的特殊考慮
六、通信
七、患者和資源分配策略
八、人道主義危機
九、結論
第 6 章 燒傷患者的門診治療
一、概述
二、門診患者的確定
三、小面積燒傷的處理
四、中重度燒傷的門診治療
五、結論
第 7 章 院前處理、轉運和急救
一、概述
二、院前處理
三、燒傷患者的現場評估
四、急診科前運輸
五、燒傷患者的轉運
六、隱私和安全性問題
七、轉運指南
八、穩定病情
九、轉診前的病情評估
十、總結
第 8 章 燒傷休克和燒傷水腫的病理生理機制
一、概述及研究歷史
二、低血容量及水腫快速形成
三、正常微循環的體液交換
四、燒傷水腫形成機制
五、未燒傷組織
六、細胞膜改變與細胞水腫
七、燒傷炎症介質
八、血流動力學影響
九、結論
第 9 章 燒傷液體復甦
一、概述
二、液體復甦的早期方法
三、小兒燒傷
四、復甦液體選擇
五、給藥途徑
六、高風險患者的復甦
七、燒傷休克復甦監測
八、液體蠕變和水腫管理
九、輔助藥物和體外輔助治療
十、復甦規程和計算機化復甦
十一、結論
第 10 章 燒傷創面評估:治療決策
一、概述
二、燒傷創面的病理生理學
三、熱損傷的病理生理變化
四、燒傷深度評估
五、熱損傷機制
第 11 章 燒傷感染的治療
一、概述
二、感染預防
三、燒傷創面感染診斷
四、燒傷創面感染治療
五、燒傷創面中的特殊病原體
六、燒傷患者非創面來源的感染
七、結論
第 12 章 創面手術管理
一、概述
二、創面手術管理的優點
三、燒傷創面切 / 削痂技術
四、創面修復進展
五、特殊類型燒傷的治療
六、特殊部位燒傷的手術治療
七、結論
第 13 章 燒傷患者的麻醉
一、概述
二、術前評估
三、藥理學考慮
四、氣道管理
五、監測
六、血管通道
七、患者轉運
八、麻醉藥的選擇
九、液體管理
十、術後護理
十一、結論
第 14 章 皮膚組織庫
一、歷史
二、皮膚組織庫的發展
三、美國組織庫協會的作用
四、同種異體皮的臨牀應用
五、同種異體移植物的潛在問題
六、皮膚組織庫相關技術
七、運輸
八、復温
九、FDA 對人體皮膚組織庫的監管
十、皮膚組織庫的未來
第 15 章 皮膚替代物及未來
一、概述
二、臨時皮膚替代物和敷料
三、永久性皮膚替代物
四、全層皮膚替代物
五、監管問題
六、結論
第 16 章 吸入性損傷的病理生理
一、概述與流行病學
二、生理病理學
三、火災環境和有毒煙霧化合物
第 17 章 吸入性損傷的診斷和治療
一、概述
二、診斷
三、吸入性損傷肺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學
四、治療
五、未來可能的治療策略
六、肺功能的長期變化
第 18 章 呼吸護理
一、概述
二、氣道管理與治療
三、機械通氣
四、呼吸設備感染控制
五、吸入性損傷晚期併發症
六、總結
第 19 章 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
一、概述
二、SIRS 的定義
三、發生 SIRS 的始動因素
四、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與免疫紊亂
五、二次打擊假説
六、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細胞因子和非細胞因子介質
七、循環中細胞因子既是 SIRS 的標誌物,也預警了患者預後
八、應對 SIRS 的抗炎症反應治療
九、血管內皮通透性變化
十、循環高動力狀態
十一、結論
第 20 章 嚴重燒傷後機體抗菌效應細胞
一、概述
二、中性粒細胞
三、巨噬細胞
四、固有淋巴細胞
五、樹突狀細胞
六、總結
第 21 章 燒傷生物標誌物
一、概述
二、膿毒症和感染的預測
三、存活率的預測
四、吸入性損傷與機械通氣
五、復甦與腎功能
六、創面癒合
七、結論
第 22 章 燒傷患者的血液系統變化、止血、血栓預防和輸血
一、概述
二、燒傷患者的貧血病因
三、燒傷患者的止血
四、燒傷患者的凝血障礙
五、血細胞輸注
六、靜脈血栓栓塞的預防
七、造血
八、結論
第 23 章 激素、腎上腺在應對燒傷損害全身反應中的意義
一、概述
二、正常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反應
三、燒傷強烈刺激交感神經
四、甲狀腺功能
第 24 章 燒傷後肝臟反應
一、概述
二、肝臟的解剖和生理
三、嚴重燒傷後的肝臟反應
四、肝臟對於燒傷預後的重要性
五、結論
第 25 章 燒傷後礦物質和骨骼代謝
一、鈣、磷酸鹽和鎂的代謝作用
二、鈣、磷酸鹽和鎂的穩態
三、燒傷對鈣、磷酸鹽和鎂穩態的影響
四、基本治療原則
五、維護礦物質穩態的治療
六、高鈣血癥和燒傷後腎功能受損
七、骨骼
八、燒傷後骨分解代謝的治療
九、燒傷後異位骨化
第 26 章 微量營養素
一、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性
二、維生素
三、微量元素
四、結論
第 27 章 低磷血癥
一、燒傷後低磷血癥的病因
二、低磷血癥的後果
三、低磷血癥的預防和治療
第 28 章 燒傷患者的營養需求和支持
一、概述
二、燒傷後相關的代謝病理學
三、燒傷患者的營養需求及物質代謝
四、營養支持
五、營養評估和監測
六、結論
第 29 章 燒傷後超高代謝反應的調節
一、概述
二、心血管功能障礙
三、骨骼肌分解代謝與再生
四、胰島素抵抗與高血糖
五、脂肪代謝和脂肪組成的變化
六、高代謝反應的非藥理學調節
七、超高代謝反應的藥理學調節
八、替代治療方案
九、結論
第 30 章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因和預防
一、概述
二、病因與細胞反應
三、器官特異性衰竭與預防
四、預防膿毒血癥
五、確保氧供
六、營養和特異性免疫調節劑的潛在作用
第 31 章 燒傷後急性腎衰竭
一、概述
二、定義
三、病因
四、診斷
五、治療
六、結論
第 32 章 嚴重燒傷中的重症監護:器官支持和併發症處理
一、概述
二、燒傷重症監護病房的管理
三、燒傷重症監護病房的血流動力學監測
四、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五、重症監護干預
六、器官衰竭的預防
七、結論
第 33 章 燒傷護理
一、概述
二、急救處理:心肺優先復甦
三、燒傷創面的急性護理
四、手術護理
五、營養和代謝變化
六、疼痛和焦慮的評估及管理
七、對患者和家屬的宣教
八、燒傷患者的康復
九、修復護理
十、康復和重返社會
十一、結論
第 34 章 孕婦燒傷的治療
一、概述
二、死亡率因素
三、胎兒生存率
四、治療
五、其他注意事項
六、結論
第 35 章 年齡相關特殊考慮:小兒燒傷患者
一、概述
二、初始評估
三、復甦
四、復甦的評估
五、氣道評估和管理
六、吸入性損傷
七、高代謝
八、生長髮育的延遲
九、創面管理
十、疼痛管理
十一、康復
十二、預防
第 36 章 老年患者的護理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學
三、預後
四、危險因素
五、治療
六、疼痛、鎮靜和舒適護理
七、圍術期Z優化管理
八、康復
九、老年故意燒傷患者
十、結論
第 37 章 燒傷併發症的外科處置
一、概述
二、燒傷和創傷
三、胃腸道併發症
四、血管併發症
五、胸部併發症
六、泌尿系統併發症
七、結論
第 38 章 電燒傷
一、概述
二、病理生理學
三、緊急救護
四、心電監護
五、肌紅蛋白尿
六、筋膜室綜合徵和早期手術干預
七、進一步的手術和創面處理
八、損傷部位問題
九、雷擊傷
十、低壓電損傷
十一、併發症
第 39 章 凍傷
一、凍傷歷史
二、凍傷的病理生理與分類
三、臨牀研究和凍傷的分類
四、凍傷的初步處理
五、復温後評估和處理
六、結論
第 40 章 化學燒傷
一、概述
二、病理生理學
三、處理的一般原則
四、特定物質
五、結論
第 41 章 放射性損傷和糜爛性毒劑燒傷
一、放射性損傷概述
二、相關術語
三、發病率
四、病理生理學
五、治療
六、糜爛性毒劑燒傷
第 42 章 表皮剝脱性疾病及軟組織壞死感染
一、概述
二、嚴重剝脱性疾病
三、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
四、軟組織感染和其他急性皮膚疾病
五、結論
第 43 章 眼燒傷
一、概述
二、解剖
三、檢查
四、病理學
五、干預
第 44 章 燒傷問題:病理學觀點
一、概述
二、燒傷全身反應
三、燒傷對器官系統的影響
四、燒傷屍檢
第 45 章 增生性瘢痕的分子和細胞基礎
一、概述
二、細胞外基質
三、細胞對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四、細胞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五、免疫系統調節傷口癒合
六、結論
第 46 章 燒傷瘢痕的病理生理學
一、概述
二、傷口癒合的生理
三、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
四、增生性的傷口癒合
五、結論
第 47 章 燒傷康復治療
一、概述
二、燒傷患者的評估
三、燒傷患者的體位擺放和支具應用
四、假肢干預
五、燒傷瘢痕管理
六、運動生理學在燒傷康復中的作用
七、什麼時候執行鍛鍊計劃
八、運動方案
九、訓練計劃舉例
十、患者和護理人員教育
十一、結論
第 48 章 燒傷後肌肉骨骼變化
一、概述
二、骨骼變化
三、關節囊周結構變化
四、關節變化
五、生長變化
第 49 章 燒傷後畸形修復的概況
一、燒傷後畸形整復
二、異體面部移植
三、評論
第 50 章 燒傷後頭頸畸形整復
一、概述
二、急性期管理
三、發病機制
四、面部燒傷畸形的評估
五、基本原理和技術
六、重建手術的時機
七、頭頸部重建
八、頸部燒傷攣縮
第 51 章 燒傷後禿發治療
一、概述
二、二、燒傷後禿發疾病譜
三、禿髮的手術矯正
第 52 章 軀幹畸形的修復
一、概述
二、軀幹軟組織層的重建
三、軀幹邊界區的修復重建
四、乳房的修復重建
五、結論
第 53 章 燒傷後肩肘髖膝關節攣縮畸形的處理
一、概述
二、燒傷後肩肘髖膝關節攣縮畸形
三、康復早期的處理
四、康復中期的處理
五、攣縮畸形的處理
六、結論
第 54 章 手燒傷的急救和康復治療
一、概述
二、早期評估與急救
三、手燒傷的早期救治
四、手燒傷的職業療法
五、燒傷手畸形的矯正
六、指骨畸形矯正
七、上肢電擊傷
八、結論
第 55 章 會陰燒傷的處理
一、概述
二、燒傷早期處理
三、會陰部畸形整復
四、結論
第 56 章 下肢燒傷畸形的修復
一、保肢評估
二、截肢
三、早期重建
四、後期重建
五、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植
六、結論
第 57 章 電燒傷的重建
一、概述
二、組織損傷的生理基礎
三、診斷和緊急治療
四、組織損傷的評估
五、橫紋肌溶解症和肌紅蛋白尿
六、腎衰竭
七、心臟監測
八、外科清創術
九、筋膜室綜合徵
十、頭部:頭皮、顱骨和口
十一、胸部和腹部
十二、四肢
十三、截肢
十四、周圍神經損傷
十五、併發症
十六、骨骼損傷
十七、結論
第 58 章 皮膚替代物在嚴重燒傷治療和瘢痕整形中的作用
一、概述
二、皮膚替代物的分類
三、皮膚替代物在大面積燒傷創面修復中的臨牀應用
四、皮膚替代物在燒傷瘢痕整復中的臨牀應用
五、未來發展方向
第 59 章 燒傷後美學重建
一、概述
二、重建的時機
三、醫患關係
四、燒傷重建圍術期護理
五、燒傷重建手術方案:階梯式重建
六、燒傷患者的美學重建
第 60 章 用於燒傷瘢痕治療的激光
一、激光和強脈衝光的歷史
二、激光物理學
三、激光治療燒傷後增生性瘢痕
四、燒傷後瘢痕的治療
五、激光併發症和安全性
六、經濟方面因素
七、未來發展
八、總結
第 61 章 燒傷護理的倫理學
一、概述
二、什麼是倫理學問題
三、如何處理臨牀倫理問題
四、沒有決策能力、委託人和預先指示的患者
五、如何管理組織倫理問題
六、結論
第 62 章 故意燒傷傷害
一、概述
二、故意燒傷的發生率
三、肇事者和家庭的獨特特徵
四、故意傷害跡象
五、自殘燒傷
六、小兒病人和家屬可疑傷的臨牀評價
七、燒傷的類型
八、心理社會評估
九、報告疑似故意燒傷傷害
十、對其他弱勢羣體的臨牀評估
十一、與患者和家人保持專業關係
十二、燒傷預防和兒童安全的未來
第 63 章 燒傷後功能障礙和畸形的評估
一、概述
二、基於人體各系統的燒傷殘疾評估
第 64 章 燒傷患者的疼痛和其他不適的管理
一、概述
二、二、燒傷疼痛的病理和疼痛產生的機制
三、疼痛產生的其他因素
四、疼痛是癒合過程的一種功能
五、阿片類藥物耐受和阿片類藥物引起的痛覺過敏
六、燒傷患者疼痛的評估
七、焦慮的評估
八、瘙癢的評估
九、治療注意事項
十、早期損傷
十一、背景性疼痛和爆發性疼痛
十二、手術鎮痛
十三、治療瘙癢的藥物
十四、安撫流程的發展
十五、經典條件反射
十六、操作性條件反射
十七、認知干預
十八、增強現實
十九、催眠術
二十、結論
第 65 章 燒傷相關的精神疾病
一、概述
二、既往因素
三、兒童和青少年的疾病
四、兒童燒傷的社會因素
五、自焚和自殺企圖
六、院內因素和疾病
七、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八、長期燒傷後症候羣
九、廣泛性焦慮障礙
十、重度抑鬱症
十一、持續的抑鬱症
十二、藥物相關和成癮障礙
十三、共病和精神疾病以外的問題
十四、兒童燒傷後的調整
十五、診斷(篩查儀器)
十六、治療
十七、順應力和創傷後成長
十八、結論
第 66 章 燒傷患者的心理恢復和重返社會
一、概述
二、心理治療與物理治療
三、創傷後悲痛安撫
四、文化敏感性
五、燒傷後心理痛苦和長期轉歸
六、燒傷後長期心理疾病:從住院期到長期隨訪
七、理論指導下的研究是加強心理和社會適應的下一步
八、燒傷後心理壓力的形成:以創傷後痛苦為例
九、總結

燒傷學作者簡介

張勳,男,雲南省紅河州人。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系,畢業後工作于山西省針灸研究所附屬醫院(現山西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師從九針發明人師懷堂先生、國醫大師呂景山先生。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分會副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分會副主任委員。張勳先生從事臨牀、教學工作三十多年,針灸臨牀經驗豐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