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

鎖定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鄖陽鳳凰燈舞起源於鄂西北十堰市,其表演按照“擁鳳出巢—鳳凰遊園—鳳凰尋花—鳳凰梳羽—鳳凰打盹—鳳凰展翅—鳳凰朝陽—鳳凰回巢”等程序依次進行,並配以風格獨特的鳳凰燈舞曲調。鄖陽鳳凰燈舞整個表演過程跌宕起伏,激越歡快,凸顯出地方特色。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鄖陽地區人們都會在街頭、宅前、場院進行鳳凰燈舞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為盛。 [2] 
2007年6月6日,鄖陽鳳凰燈舞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燈舞(鄖陽鳳凰燈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5。 [3-4] 
中文名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
申報地區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Ⅲ-45
批准時間
2014年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歷史淵源

鄖陽鳳凰燈舞
鄖陽鳳凰燈舞(2張)
鳳凰是傳説中的百鳥之王,是中華四大吉祥物之一,代表着高雅、吉祥、安寧及永生。鳳凰也是楚人的祖先及圖騰象徵,自古就有“楚人崇鳳”之傳説。鳳凰燈舞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鄖陽士人王明德家中每年元宵常掛鳳凰燈,看到人們舞龍舞獅,便提議藝人們創新鳳凰燈。藝人認為言之有理,便把他家的鳳凰燈放大尺寸,玩起了鳳凰燈,於是產生了鄖陽鳳凰燈舞。
伴隨着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鄖陽地區出現了一批鳳凰燈舞藝人和樂班,畫家汪發臣、鼓師王春堂、樂師“黑樁”(別名)在反覆觀摩家禽、飛鳥動作神情後,他們別出心裁地加長了“鳳頸”,使表演更加生靈活現,並相應地設計了融民間性、戲曲性、古典性及宗教為一體的,以清雅伴奏為特點,動與靜、情與態、舞與樂相互協調的“鳳凰點子”,最終使鳳凰燈舞定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鄖陽鳳凰燈舞進入了發展的“黃金”階段。人們只要一聽到樂聲,便循聲而去,在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的鳳凰燈舞傳人。
“文革”期間,一些老藝人受到迫害,人們也不敢提及鳳凰燈舞。同時,隨着丹江口大壩的修建,許多民眾都進行了搬遷,這造成了不少老藝人的失散,鄖陽鳳凰燈舞瀕臨失傳。
“文革”後,鳳凰燈舞被時任鄖縣構件廠廠長耿家喜重新組建,1982—1984年,鄖陽鳳凰燈舞開始向外傳播。
1990年至—1993年,鄖縣文化館對傳統的《丹鳳朝陽》進行了改編,組織藝人進行創新。在此期間,民間表演與政府組織的示範性演出和諧共進,把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推向了一個新的台階。1991年,武當文化武術節開幕,鄖陽鳳凰燈舞首次將傳統的單鳳表演改為雙鳳,且與多隻小鳳凰配合表演。
21世紀初,隨着經濟全球化,外出務工浪潮掀起,大量的青年人到外地務工,使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者大量減少,出現了傳承者斷層的危機,鄖陽縣文化館對鄖陽鳳凰燈舞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鄖陽鳳凰燈舞得以繼續傳承。 [5]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舞蹈特色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表演形式

鄖陽鳳凰燈舞俗稱“玩鳳凰”,因為舞鳳凰需要點力氣,所以由男子表演,每2個人舞一隻,其中一人掌鳳頭,一人掌鳳身。另有一盞太陽燈、兩盞牡丹燈、四盞鮮花燈分別舉着立於場地四周起陪襯烘托作用。鄖陽鳳凰燈舞主要模仿傳説中鳳凰的各種形態,體現鳳凰愛靜、愛花中之冠牡丹、愛萬物之靈太陽的性格。表演按鳳嗚、出巢、遊園、理羽、打盹、朝陽等程式進行,表演高潮時以“撒蕎火”烘托氣氛,表演過程中同時有音樂伴奏。 [6]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動作特徵

鄖陽鳳凰燈舞 鄖陽鳳凰燈舞
鄖陽鳳凰燈舞表演要求做到“腳眼手身法,心肝脾肺神”,以此法來傳神傳情。十字訣中“腳”為首,掌頭者多用“碎步”“半矮子步”和“半弓步”。用“碎步”走“太極線”“半邊月”;掌尾者除了“碎步”“半弓步”外,還要走“單矮子步”“單跪步”,走“太極圖”(即S線)。眼,指眼神,所有參與表演者要做到頭、身一體,樂舞同心,以眼傳神、以眼傳情。手,指把功,要求嫺熟,既穩又靈,得心應手,鳳凰的“打盹”“擦癢”“戲牡丹”等神態,都要通過手來完成,整個鳳凰燈舞表演的成敗關鍵在手式。身,指身段,要求表演者整個人上身要穩、下身要靈。表演各種動作時,都要有舞蹈化的形體,身是人、心是鳳,鳳隨身動,身隨意動,人鳳合一。鳳凰的表演舞姿以靜傳神,動靜結合,在似動未動、似動未停的運動中刻畫出鳳凰高貴而機警的神態。 [7]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音樂伴奏

鄖陽鳳凰燈舞的伴奏樂器是雙嗩吶、雙笙和民間打擊樂合奏,曲調則為“鳳凰點子”,除“鳳鳴”“升帳頭”“上梁山”是專用曲調外,“大開門”“一字調”“桃槌”“一槌”等多在表演中反覆穿插使用。鄖陽鳳凰燈舞的曲調大都出自鄖陽本地戲劇曲牌和民間吹打樂小調,是以聯曲體為主的綜合體,在長期流傳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旋律幽默柔和。 [7]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表演道具

鄖陽鳳凰燈舞表演的道具主要有鳳凰燈、花燈以及喬火。鄖陽鳳凰燈骨架由竹篾紮成,通常用鐵絲固定,用皮紙、紗布、細布、彩紙和上光色紙裱糊粘貼,按頭、頸、身、翅、尾、腿六個部位分別製成後再組合連接。一隻鳳若鳳頸平伸,從頭至尾長約8米,兩翼展開約2米寬。表演時用2米長的竹竿操縱鳳頭,帶動鳳頸自由轉向;鳳身下有操縱繩,可扯動雙翅和鳳尾緩緩閃動。 [5]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鄖陽鳳凰燈舞是“楚人崇鳳”遺風的活態遺存,是楚人崇鳳的活化石,具有多種類當地文化綜合特性和漢民族文化特徵,是中國漢族民間舞蹈中不多的燈舞藝術形式,有着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意義。 [6] 
傳承狀況
鄖陽鳳凰燈舞 鄖陽鳳凰燈舞
一些頗有造詣的傳承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漸退隱、謝世,很多舞燈、吹打的絕技沒有傳承下來;而中青年藝人獨樹一幟或享有威望的很少,有的由於缺少訓練,表演技能已經退化。
鳳凰燈的表演有家庭傳承的特點,表演班底也由家庭或親朋組成。但隨着家族觀念的淡化,演藝人員的崗位流動,鄖陽鳳凰燈舞演出團體、演出活動越來越少。 [8] 
傳承人物
史清,男,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燈舞(鄖陽鳳凰燈舞),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申報。 [1]  [9] 
保護措施
2006年,鄖陽縣文化館對鄖陽鳳凰燈舞表演團體、表演人才、表演風格、樂曲特點、扎制工藝等狀況開展了相關學術研究,並建立了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鄖陽鳳凰燈舞表演團體、民間藝人等進行重點保護。 [5] 
從2014年起,鄖陽縣先後建立了20多個鄖陽鳳凰燈舞特色培訓村,並選擇鄖陽科技中專作為鄖陽鳳凰燈舞培訓基地。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十堰市鄖陽區文化館獲得“燈舞(鄖陽鳳凰燈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燈舞(鄖陽鳳凰燈舞)項目保護單位十堰市鄖陽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燈舞(鄖陽鳳凰燈舞)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鄖陽鳳凰燈舞 鄖陽鳳凰燈舞
1943年,鄖陽鳳凰燈舞表演隊伍首次走出十堰市,應邀到襄樊(今襄陽市)的老虎口表演。 [5] 
1953年,鄖陽鳳凰燈舞參加了在武漢舉辦的全省民間藝術表演。 [5] 
1959年,鄖陽鳳凰燈舞參加了襄陽、鄖陽兩署合併時的匯演。 [5] 
1992年,鄖陽鳳凰燈舞參加了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 [5] 
1996年初,鄖陽鳳凰燈舞受邀參加廣東省中山市第九屆“慈善萬人行”活動。 [5] 
1997年,鄖陽鳳凰燈舞首次走進校園,參加市重點高中鄖陽中學建校45週年紀念慶典。 [5] 
1999年,鄖陽鳳凰燈舞參加了十堰市紀檢監察系統和十堰市電力系統職工運動會開幕式慶典。 [5] 
2016年1月22日至2月5日,鄖陽鳳凰燈舞參加了在韓國首爾舉辦的2016“歡樂春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11] 
資料出版
1988年,鄖陽鳳凰燈舞被寫進《鄖縣資料卷》;1995年,鄖陽鳳凰燈舞被寫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 [5] 
影片拍攝
1998年9月,湖北省、十堰市、鄖陽縣三級電視台聯合拍攝了《鄖陽鳳凰燈》專題片。 [5] 
2000年,中央電視台“農村文體巡訪”攝製組拍攝了8分鐘的專題片《感受鳳凰燈》,並在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多次播出。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