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盞細辛

(中藥)

鎖定
燈盞細辛,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乾燥全草,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雜質,曬乾。味辛、微苦,性温,歸心、肝經。其有活血通絡止痛,祛風散寒之功效。常用於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風濕痹痛,頭痛牙痛等。
別    名
地頂草
燈盞花
地朝陽
雙葵花
東菊 展開
別名
地頂草
燈盞花
地朝陽
雙葵花
東菊
燈盞草
牙陷藥
罐兒草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飛蓬屬
短葶飛蓬
分佈區域
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
中文學名
燈盞細辛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9-15g
毒    性
無毒

燈盞細辛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5-50cm。根莖粗厚,木質,密生多數鬚根。莖直立,中部有少數傘房關分枝,全株被有多細胞的短硬毛或雜有腺毛。基生葉密集成蓮座狀,葉片匙形工倒卵狀披針形,長1.5-11cm,貢0.5-2.5cm,先端鈍,具小尖頭,基部下延成柄,全緣,兩面有粗毛;莖生葉少數,能常2-4個,長圓形,長1-4cm,寬0.5-1cm,基部半抱莖,上部常縮小成條形的小苞葉,無葉柄。生於山地疏林下、草叢或向陽坡地。

燈盞細辛產地

分佈於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燈盞細辛用藥部位

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乾燥全草。

燈盞細辛炮製方法

去淨泥土,紮成小把,乾燥陰乾,或適當烘乾曬乾。

燈盞細辛性味

辛、微苦,温。

燈盞細辛歸經

歸心、肝經。

燈盞細辛功效

活血通絡止痛,祛風散寒。

燈盞細辛主治

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風濕痹痛,頭痛,牙痛。

燈盞細辛用法用量

9~15g,煎服或研末蒸雞蛋服。外用適量。

燈盞細辛相關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頭瘡。”
2.《雲南中草藥》:“發表散寒,健脾消積,消炎止痛。”
3.《雲南中草藥選》:“散寒解表,止痛,舒筋活血。治牙痛,急性胃炎,高熱,跌打損傷,風濕痛,胸痛,瘧疾,小兒麻痹後遺症,腦炎後遺症之癱瘓,血吸蟲病。”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