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會(肥東洋蛇燈)

鎖定
燈會(肥東洋蛇燈),安徽省肥東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肥東洋蛇燈是一種流傳於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一帶的民間表演形式,興起於元末明初,其表演中有長蛇出海、走徑折、搖大車、四蟒翻身、盤寶塔等舞蹈動作,以鑼鼓和民間禮炮“三眼銃”伴奏,主要樂曲有“長槌”、“十番”等。 [1-2] 
2008年6月7日,燈會(肥東洋蛇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1。 [3] 
中文名
燈會(肥東洋蛇燈)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安徽省肥東縣
遺產類別
民俗
項目編號
Ⅹ-81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燈會(肥東洋蛇燈)歷史淵源

洋蛇燈產生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的大邵村,相傳元明之交大邵村的邵姓婆媳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元兵發現二人後欲圖不軌,此時一條數丈長的白蟒飛下山崖,驚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邵家認定巨蟒是“東海蛇神”,為感念其救命之恩,村人紮成蛇燈,取名“洋蛇”,意指巨蟒為海洋中的蛇神。由此開始,洋蛇燈在大邵村的邵姓族人中世代相傳。在大邵村,每過18年才會將洋蛇燈取出玩賞一次,初玩時只有幾節,每玩一次增加一節(約1.6米),至2004年,洋蛇燈已達35節、104米。 [1]  [4] 
肥東洋蛇燈 肥東洋蛇燈
改革開放以來,邵氏家族打破18年玩一次的習俗,根據需要玩燈於城鎮大街小巷、農村田間地頭,讓更多的人瞭解了洋蛇燈這一傳統藝術。此外,隨着蛇身加長,需要的演員也越來越多,參加人員儘量用邵姓男子,如人員確實不夠,也允許邵姓的外甥們參加。 [4]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肥東洋蛇燈已成為大邵村居民歡慶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1] 

燈會(肥東洋蛇燈)主要活動

燈會(肥東洋蛇燈)活動流程

肥東洋蛇燈表演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即:扎燈、出燈、金蛇狂舞、收燈。
(1)扎燈
肥東洋蛇燈製作工藝複雜,有一整套綁、扎、鑿、勾、翹、壓、襯的方法,通過老藝人的口傳身授加以傳承。
製作洋蛇燈的原材料主要有毛竹、桑皮紙、黃麻、蠟燭等。毛竹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種。這種在江南山谷溪水邊生長的竹子,不但柔韌,富有彈性,而且經久耐用。篾匠將竹子破開製成薄薄的竹篾後,還需要經過擀篾、刮篾等工序。桑皮紙則主要是用來捆紮和編制接頭,具有連接牢固、便捷輕快的特點。黃麻主要是為了編制扎制洋蛇燈時使用的繩子,它具有柔軟、結實、耐用等特點。蠟燭主要使用在傳統的洋蛇燈扎制中,如今已逐漸被更方便安全的小電燈所取代。
材料準備齊全後,便可以扎燈。肥東洋蛇燈主要由蛇珠、蛇頭、蛇身、蛇尾以及燈皮構成。
肥東洋蛇燈 肥東洋蛇燈
蛇珠是整個洋蛇燈的前導,外形上看起來是一個完整的圓球狀。其實是由九十九個小竹角組成,內有一個大硬圈裝活火圈,配製兩管四爪,以固定蛇珠,使其能夠活動,同時還配有響鈸兩個,使蛇珠滾動時能夠發出響聲。
蛇頭是洋蛇燈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上下顎分開,蛇芯子直伸,並且通過安置小小的機關使其能夠伸展自如。蛇頭內安裝有放燈火的硬圈,蛇頭上還安放着用五色金銀紙糊成的“似龍角”等,還有寓意八仙的圖案。
洋蛇燈的燈身是由毛竹破成竹絲後編起來的圓圈組成,再用黃麻捻成的繩子分上下、左右進行編織固定,麻繩疙瘩一律在外,然後一字排開,同時還要為支棍留出空隙。一節一節的蛇身捆紮組合起來時,洋蛇的骨架就形成了。邵家人還在蛇身內暗藏了九十九盞燈,以紀念蛇神保佑降福後九十九天添丁進口。
使整個洋蛇燈活起來的關鍵,則是骨架外的蛇皮。過去做蛇皮時,需每家每户出四兩紗,然後由布匠織成布,再進行人工技術處理,包在洋蛇身上。如今,隨着布料製作技術的發展,洋蛇燈的蛇皮已經不再靠家家户户拼湊紗布,而是用一種色澤、材質都更加完善的布製作而成,既能將洋蛇腹內的光透出來,又防風耐火,舞動起來時,蛇皮與竹製的蛇鱗巧妙融合,自然生動。
(2)出燈
第一次出燈時,邵姓家族還在祠堂設壇祭祀,由邵思明母親領着邵思明和邵姓鄉親,一步三叩首,一直到東山洞口,以感恩戴德,志恩求福。邵姓子孫所有燈隊隊員,按照主玩、領玩、蛇頭玩依次參拜蛇神,作三個揖,叩三個頭,再作三個揖,參拜後,起燈,並接燈頭。
接燈頭,是指將洋蛇燈的蛇頭和蛇身連接起來。不舞燈的時候,蛇頭被供奉在潛龍宮的神龕裏,蛇身則因為過於龐大,被安置於另外的地方。當蛇頭被請出後,燈隊隊員便將它和蛇身連接,並用一塊紅綢布包裹起來。
肥東洋蛇燈 肥東洋蛇燈
出燈時,前面有四對牌燈,一對寫“風調雨順”,一對寫“國泰民安”,一對寫洋蛇燈的來歷,一對寫洋蛇燈的簡介。牌燈後有兩個三眼銃,裝置火藥,以炮助威。後面緊跟着二十管笛子和兩個大抬鼓。抬鼓為腰鼓狀,約有一丈長,另外還有鑼、鈸等樂器。
(3)金蛇狂舞
該環節是舞洋蛇燈的核心環節,分長蛇出海、走徑折、搖大車、四蟒翻身、盤寶塔五種形式。
長蛇出海:出海的形式分為頭出、尾出、頭尾雙出三種。頭出時音樂鼓點平緩,尾出時音樂鼓點輕快、流暢,頭尾雙出時音樂節奏則急促、鏗鏘、亢奮。
走徑折:展示的是洋蛇蜿蜒遊動的狀態。在實際的表演中,根據蛇行的特點,可以分為上徑折、下徑折、上下徑折三種形式。上徑折時,燈隊隊員將支棍舉起,做彎曲狀,蛇身在上。下徑折時,燈隊隊員讓支棍向下,做彎曲狀,蛇身一直在下。上下徑折時,則蛇頭向上,蛇尾向下,或蛇尾向上,蛇頭向下,平行遊走。
搖大車:剛出海的洋蛇,在蜿蜒遊動了一會兒以後,精力旺盛起來,開始翻騰,這便是“搖大車”。這時,蛇頭面向觀眾,燈隊則保持着原地不動的步伐,全憑手臂力氣以及彼此默契的配合,用一個個支棍將洋蛇舞動得上下左右翩飛,從側面看時像洋蛇原地翻滾。而從正面看去,則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洋蛇的每個環節都在舞動。
肥東洋蛇燈 肥東洋蛇燈
四蟒翻身:主要分為頭翻、尾翻以及頭尾雙翻。
盤寶塔:分為頭盤和尾盤(亦稱順盤、倒盤),是洋蛇燈舞的重頭戲,也是整個表演的高潮。當鼓點由歡騰的激昂變成愜意的輕鬆時,洋蛇在嬉戲歡鬧一番後想要休息了,於是一層一層地慢慢地將身體盤起來。燈隊的隊員們託着底層的支棍,讓蛇頭居於最高點。一百多米的洋蛇,即使盤起身來,也足有6米高。
(4)收燈
按照老規矩,洋蛇燈舞完後,還要有一個收燈儀式。三眼銃鳴炮響後,邵姓鄉親家家張燈結綵,鳴炮接燈,給蛇神接風洗塵,然後將蛇頭安置起來設壇膜拜,供着蛇頭的香案三天後才可撤壇,等到下一次出燈時,必須重新紮制一個全新的蛇頭,扎制完畢,才可以將上次的蛇頭銷燬。收燈時要以“説好”慶賀。 [5] 

燈會(肥東洋蛇燈)相關禁忌

肥東洋蛇燈的禁忌大多是針對儀式具體步驟而言,比如儀式結束後,燈頭必須保存,在下一次的洋蛇燈儀式之前,燈頭是不能銷燬的,只有在製作出新的燈頭以後才可以銷燬。洋蛇燈還有一項關於女性的禁忌:任何女性不能跨過燈身,只能從燈身旁繞過或將燈身抬起後從燈身下經過。一旦有女性犯忌,燈身便不能再使用,而男性無論從燈身上跨過多少次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6] 

燈會(肥東洋蛇燈)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肥東洋蛇燈是集民間扎制工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於一體的綜合性傳統藝術,它所承載的民間文化藝術信息量及多門類綜合藝術特徵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7] 
傳承狀況
肥東洋蛇燈 肥東洋蛇燈
肥東洋蛇燈工藝技巧複雜,難度大,習藝週期長,即使是年輕時學,也要到 50歲後才能學成;再加上一些年輕人對其已不感興趣,造成後繼乏人的局面。而且,由於扎燈材料要求嚴格特殊,有些材料的傳統採集地已不復存在,客觀上也制約了肥東洋蛇燈的延續。由於蛇身逐次加長,製作、表演洋蛇燈需要的人越來越多,就拿一百米長的燈來説,一場表演下來需要141名演員相互配合。但現在大部分青壯年常年外出打工,玩燈人員缺乏,起一次燈非常困難。 [8] 
傳承人物
邵傳富,男,漢族,出生於1946年2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肥東縣申報,項目名稱:燈會(肥東洋蛇燈)。 [1]  [9]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肥東洋蛇燈這一傳統文化,1992年,邵姓族人集資建成一座面積為100多平方米的“潛龍宮”,每次玩過洋蛇燈就將全燈直接置於宮內。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肥東縣文化館獲得“燈會(肥東洋蛇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燈會(肥東洋蛇燈)項目保護單位肥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4] 

燈會(肥東洋蛇燈)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3年10月,中國相聲節在合肥舉辦,肥東洋蛇燈在開幕式上演出。 [11] 
1984年,肥東洋蛇燈參加了合肥市廬州燈會。 [12] 
1992年,肥東洋蛇燈參加了安徽省第七屆運動會開幕式演出。 [12] 
2004年,肥東洋蛇燈參加了合肥市“萬眾歡騰鬧元宵”大型踩街等活動。 [12] 
2020年1月20日晚,肥東洋蛇燈在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潛龍宮廣場進行了表演。 [13] 
相關報道
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欄目曾對肥東洋蛇燈作了專題介紹。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