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戲(川北燈戲)

鎖定
燈戲(川北燈戲),四川省南充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川北燈戲主要流行於川北一帶,是川北一帶的民間小戲,大致成熟於明代。川北燈戲的唱腔曲調由雜曲、正調兩大類別組成。川北燈戲用農民的道德標準演人間的美醜善惡,喜怒哀樂,大多表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語言通俗易懂,詼諧風趣,富有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1-3]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南充市申報的燈戲(川北燈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77。 [4] 
中文名
燈戲(川北燈戲)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四川省南充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
Ⅳ-77

燈戲(川北燈戲)歷史淵源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主要流行於川北一帶,是川北一帶老百姓們家喻户曉的民間小戲,具體起源的時間不確定,各種説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釋,有一些差異,但大致認為成熟於明代。
古時的川北地區由於是丘陵地貌,經濟落後,交通不發達,當地農民與外面溝通較少,雖然四川被叫作天府之國,但主要指的是受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地區,川北地區惡劣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當地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科學技術落後,相信鬼神的特點。根據人類文化學的觀點,藝術的產生與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川北燈戲的萌發基礎就是來自古代民間宗教祭祀的 “慶壇”,但慶壇的“壇”與一般的壇廟有區別,自有其壇神,主持祭祀的叫端公,是儒道釋結合的產物。端公慶壇分成“慶正壇”和“慶耍壇”,為了讓慶壇連續幾天的法事不那麼枯燥無味,能吸引觀眾,以笑、跳、鬧為特徵的川北燈戲作為慶壇的娛樂節目應運而生。最初燈戲的舞台是“曬席”,農民用它來曬糧食穀物,是四川農村常見的農具,這樣的舞台給了農民們很大的發揮自由,觀眾四處都可以觀看。關於燈戲的形式有注重故事情節的地燈,有歌舞為主的天燈。經過發展,燈戲逐漸由“娛神性”向“娛人性”的趨勢轉變,成為農民在空閒時的娛樂活動,所以它被農民們稱為“喜樂神”,因為通宵不分晝夜地演出,又被稱為“大鋪蓋”。
川北燈戲的雛形是儺戲,也就是在祭祀、節慶時表演的帶有原始宗教印記的一類戲劇,人物通常佩戴面具表演。燈戲的形成還與漢代的角抵戲,唐宋時期的木偶、皮影、猴戲等有關。川北燈戲的藝人在談到燈戲時説“木偶是爸,皮影是娘,猴戲是姐妹,慶壇是它乾爹爹”。當然川北燈戲的形成與四川特色的民俗民風和文化底藴也有關,如民間小調、佛歌、嫁歌等,再如古代巴人在先秦便特有的“巴渝舞”以及四川特有的民間演唱和舞蹈。這些都不同程度上地影響了川北燈戲的形成。
燈戲,自然也與“燈”有聯繫,燈戲經常在一些喜慶節日如春節元宵出現,每家每户張燈結綵,到處洋溢着一種喜慶的氛圍,有“獅燈、龍燈”表演等,“燈”與“戲”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到晚清一個署名為“嘉陵公子”的人賦詩“一堂歌舞一堂星,燈有戲文戲有燈。庭前庭後燈弦調,滿座捧腹妙趣生”,足見當時繁盛的景象。 [2] 

燈戲(川北燈戲)文化特徵

燈戲(川北燈戲)唱腔曲調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的唱腔曲調由雜曲、正調兩大類別組成,雜調很多采用川北的民歌小調和外來燈戲曲調,如《十杯酒》《七句半》《盤花調》等,它們大多都結構短小,曲調接地氣,有着濃郁的地方性特色;正調是以《胖筒筒》調作為代表,包括《十字韻》《聯八句》《苦板》等。《胖筒筒》調又名《燈弦調》《上下句》,是川北燈戲正宗傳統曲調。雜曲類曲調是屬於曲牌連綴的結構形式,正調類曲調是屬於板式變化的唱腔體制,但在唱腔的具體運用上,是可以根據戲曲的需要,用單一的一種唱腔結構,或者將正調、雜調兩者結合運用於同一劇目。在一段唱詞中,如果唱腔曲調轉換了,川北燈戲藝人稱之為“牛掉尾”,可以豐富音樂的色彩,增加喜劇的審美情趣。正調曲調通常各類燈戲都可以通用,而雜調類曲調更多是作為一戲專用,有的抒情,有的敍事,用於不同的戲曲中,可以各具特色。據不完全統計,川北燈戲的唱腔曲調大概有46支,鑼鼓點子19支,這些構成了川北燈戲特色的聲腔體系,也構成了美麗風情的音樂。 [3] 

燈戲(川北燈戲)曲牌結構

川北燈戲的作曲家把川北燈戲的曲牌結構稱為結構程式,這是包含了西方的曲式結構和中國戲曲演出形式的一個概念。同時,也不是單指西方曲式的曲式結構,也包括了陳述結構的概念。陳述結構是曲式結構的基礎,通過陳述結構的並列、再現、循環、變奏等手法,才構成了邏輯嚴謹的曲式結構。川北燈戲的音樂很多都是曲牌連綴,甚至有些曲牌就是一部曲式反覆再現連綴而成,這裏的曲牌就相當於西方曲式的結構。以下選用了川北燈戲中的一些代表曲牌。
1.句句雙
此譜例是一句伴奏一句唱詞的演唱形式,是句句雙的結構,該曲在結構上就是上下兩句的一個樂段,後兩句其實就是前兩句的變化反覆,但在演出形式上,穿插進一個器樂曲牌,唱一句詞就要搭一句伴奏。句句雙這種結構不僅在【胖筒筒】曲牌中體現,也常出現在其他曲牌結構中。
2.聯八句
將八句連起來唱完再連接過門就是聯八句,也是川北燈戲曲牌中常用的形式。本意是八句連唱,常用在詞句緊湊、演唱時需要一氣呵成的唱段,但它有可能並不是非常規整的八句唱詞,很多都是七句、六句、五句,甚至有四句的。(當然,其陳述結構就不能稱為八句樂段,只能稱為六樂句或五樂句樂段)。 [3] 

燈戲(川北燈戲)表演形式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擁有着自成體系的表演程式。川北燈戲的唱、跳、講、笑有很多的嚴格要求,是有其特色的表演模式,不能隨意更改;而其演出服裝、場地、化裝、道具一般都簡單,所以川北燈戲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在以前演燈戲的時候劇本很多都不完善,所以很多時候就需要演員臨時發揮,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去完善人物的台詞,因此,演員都需要具有編唱詞的能力。燈戲藝人要學唱燈戲,總是要先學“十三個半”韻,就是掌握編寫唱詞的技巧,這也是學習川北燈戲的難點之一。川北燈戲的“跳”,更是燈戲表演必須要做到的,在民間因此還有“無跳不成燈”的説法,甚至有人把川北燈戲稱為“跳燈”。“跳”就是要求演員在舞台上要不停地跳動,跩“之字拐”,穿“蛇蜕皮”,走“三穿花”,轉“螺絲轉”,扭“雙麻花”,編“篾條花”,擺“撮箕口”,挽“拐扒子”,使整台演出要始終處於律動之中,不能冷場。川北燈戲因為篇幅長,演出經常是通宵達旦,所以要使整場演出一直處於歡快的氣氛中。據不完全統計,川北燈戲表演的手勢變化有8種,身段變化有9種,步法更是有32種,這就要求藝人在表演中需要把這些手勢、身段、步法靈活地組合運用,演員自成體系。 [3] 

燈戲(川北燈戲)造型特徵

川北燈戲是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形式,不光是唱跳,人物塑造是具有創造力、較難演繹的部分,整部燈戲作品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物的塑造成功與否。其中較突出的要數古裝人物的造型特徵了。川北燈戲以鬧劇和喜劇居多,特別是丑角的造型,具有典型的裝飾性、可舞性和程式性特點。隨着時代的變化,人物造型也隨之不斷髮展變化。裝飾在川北燈戲中主要體現在人物的服裝設計上,刺繡元素的大量運用,也使得川北燈戲演出服飾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品。人物造型的程式性主要體現在人物化裝上,角色的不同,化的妝容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一套臉譜。有時候也會進行一定的突破和創新,只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 [3] 

燈戲(川北燈戲)戲劇表現

1.跳、笑、鬧的喜劇風格
從表演形式看,川北燈戲突出的特點是它的跳。燈戲裏面無跳不成燈,男女演員在舞台上表演需要不停地走、手要不停地擺,有的燈戲劇目甚至需要演員從頭跳到尾,增強戲劇表現力量。
2.內容的家常化
從劇本內容來看,川北燈戲一般取材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比如:穿衣吃飯、日常家談、生兒育女等,具有強烈的家常色彩,少部分描繪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説。即使是帝王將相,在川北燈戲的處理中,也是放在家常化的環境中。
3.形式風俗化
川北燈戲,顧名思義,它所描寫的人、物、景都是着眼於川北的風俗、山川地形來構建的,因而帶着濃厚的川北鄉土氣息。其中特別是它的唱詞,基本上少用文學語言,而是使用地方方言、土語、歇後語,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4.表演生活化
川北燈戲生活化的劇本、生活化的人物、生活化的表演都是其主要的基調。它的唱腔、唱調是源於人們所熟悉的小調、民歌,它的歌詞就是地道的方言土語、生活語言,沒有平常戲曲的舞台腔。川北燈戲表演時的手勢、身段、步伐也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動作的誇張演變而來。 [3] 

燈戲(川北燈戲)代表劇目

川北燈戲可分為正燈、浪浪燈、地燈三個藝術品種。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
正燈:正燈是指川北燈戲的正戲,以講、唱表演為主,這類戲只佔燈戲全部劇目的10%,其代表劇目有《蘆花記》《南橋汲水》。
浪浪燈:浪浪燈是指川北燈戲中的跳燈,這類戲以旦、丑角為主,其表演自然、詼諧風趣,佔川北燈戲整個劇目的90%,其代表劇目有《逼租》《神駒子碾磨》《王瞎子看壇》《毛二偷驢》《打判官》《剮狗》《親家母上轎》等。
地燈:地燈是川北燈戲與牛燈、蚌殼燈、花鳥燈、採茶燈、獅舞等燈舞相結合的一種表演形式,《鬧隍會》是其代表劇目。 [5] 

燈戲(川北燈戲)傳承保護

燈戲(川北燈戲)傳承價值

川北燈戲是反映平常人家家長裏短的故事,題材大部分是農民喜聞樂道的生活情趣、人世疾苦、悲歡離合、奇聞軼事,描寫的大多是以勞動者所關心的題材為主,寄託着人民的理想和願望。雖然川北燈戲很多是舊式題材,但立意新,借古喻今、樂觀向上,具有時代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
川北燈戲中,有大量題材歌頌人性中的善良,抨擊虛偽的題材,這點是通過在對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寫中體現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倫理價值觀。 [2] 

燈戲(川北燈戲)傳承人物

彭涓,男,漢族,1933年生,2008年去世,四川南充人,國家一級作曲家。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燈戲(川北燈戲),申報地區:四川省南充市。 [6-7] 
汪洋,男,漢族,1937年生,四川船山人,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燈戲(川北燈戲),申報地區:四川省南充市。 [7-8] 

燈戲(川北燈戲)保護措施

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南充市多次組織人員對散落於民間的川北燈戲進行調查、收集,共挖掘了三百多個劇本和九十多支曲牌。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燈戲(川北燈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燈戲(川北燈戲)項目保護單位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13] 

燈戲(川北燈戲)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
2005年9月,川北燈戲首次走出國門,到新加坡進行為期一週的商業性演出。 [10] 
2010年,南充市舉辦第一屆川北燈戲節。 [10] 
2019年10月21日,第四屆嘉陵江燈戲暨地方戲劇藝術節在南充市開幕。開幕式上,南充市川劇團表演了川北燈戲《張飛軼事》。 [11] 
2020年9月5日,第十七屆北京國際旅遊博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旅博會上,表演了南充的川北燈戲。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