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熹平石經

(西安碑林博物館國寶級文物)

鎖定
熹平石經是一件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東漢時期的碑刻文物,全石兩面刻字共計494字(其中殘53字),為當前所見漢石經殘石中字數最多的一塊,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2] 
中文名
熹平石經
館藏地點
西安碑林博物館
所屬年代
東漢
類    別
石刻
文物級別
國寶級文物 [2] 

熹平石經文物歷史

東漢熹平四年(175),靈帝劉宏採納著名學者、書法家蔡邕的建議,將官方審定的儒家典籍以隸書字體勒碑立於太學門前,作為校勘抄本的標準,史稱“熹平石經”。從熹平四年始到光和六年(183)完成,前後經歷 9 年。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詩經》七種。當時全國各地的儒生雲集洛陽,“其環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1]  。七年以後,董卓燒燬洛陽宮廟,太學荒廢,石經受到嚴重的摧殘,以致蕩然難尋。北宋開始有石經殘石出土。 [1] 
上世紀30年代初,于右任因公務到洛陽,在一古董商處見到一塊東漢殘石,因為難辨真偽,加之交通不便,於是付給古董商半價定金,暫放洛陽保存。1933年,于右任委託楊虎城借去南京公幹之機,路過洛陽補給古董商2000元價款,取走了殘石,帶到南京。收到東漢殘石,于右任請關中名儒劉古愚的高足——金石文字考古專家張鵬一鑑定,確認為東漢《熹平石經》的一部分,刻於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乃東漢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所書。此後,于右任請人修整石經並於1936年運抵西安暫存文廟。當時日寇已逼近潼關,並開始對西安空襲。受命保存《熹平石經》的省考古會委員張鵬一先是將其埋藏於碑林東院,1939年10月又挖出,乘騾車冒險出城,歷盡千辛萬苦,將石經運回家鄉富平縣董南堡村,吊掛在家中一口枯井內,並要求家人不準隨便開啓井蓋,不準走漏消息。1943年10月,張鵬一病逝於家中,臨終前一再囑咐家人要悉心保護石經,一定要完璧送歸於右任。抗戰勝利後,張鵬一之子張午中惟恐石經發生不測,寫信給於右任一位好友張文生,希望其將殘石儘快設法運走,後來這位故友將《熹平石經》殘石運至陝西三原縣民治學校,不久又轉運到于右任之侄於期家中。1952年,陝西文管會派人從三原運回殘石,重新安置於碑林,結束了其13年的漂泊生涯。 [2] 

熹平石經文物特徵

熹平石經拓片(雙面)
熹平石經拓片(雙面)(2張)
該“熹平石經”為《周易》一塊殘石,雙面刻字,碑陽為《周易•下經》中《家人》至《小過》二十六卦;碑陰為《辭下》《女言》《説卦》三篇。全石兩面刻字共計494字(其中殘53字),為當前所見漢石經殘石中字數最多的一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