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熱痰

鎖定
熱痰,是指臨牀表現為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煩熱燥結等的一種疾病症狀。病因分為痰水與熱邪相搏,聚而不散;火痰;或痰熱聚於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熱痰。
中文名
熱痰
常見病因
痰水與熱邪相搏,聚而不散;或痰熱聚於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熱痰。
常見症狀
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煩熱燥結等。
定    義
臨牀表現為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煩熱燥結等的一種疾病症狀

熱痰病因

據文獻記載,熱痰分四種:痰水與熱邪相搏,聚而不散;火痰;或痰熱聚於心;或素有痰疾,外感生熱痰。
  1. 痰水與熱邪相搏所致的病證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否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故云熱痰也。”( 《諸病源候論·痰飲諸病候》)
  2. 火痰: “熱痰,即火痰也。”證見煩熱燥結,頭面烘熱,或為眼爛喉閉,癲狂嘈雜,懊憹怔忡,痰色亦黃。治宜清熱化痰,用清氣化痰丸、清熱導痰湯。(《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
  3. 痰熱聚於心者: “在心曰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多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笑,脈必洪,宜半黃丸。”(《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
  4. 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 “熱痰者,因食辛辣燒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時鬱勃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風、寒、氣、熱、味而喘咯咳唾,非別有此五種之痰。”( 《泰定養生主論》)

熱痰臨牀表現

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噏噏而熱,煩熱燥結,頭面烘熱,或為眼爛喉閉,癲狂嘈雜,懊憹怔忡,痰色亦黃。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多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笑,脈必洪。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

熱痰治療方劑

治則:治熱痰,利胸膈,止煩渴。
方藥:凝水石(炭火)、鉛白霜(研)、馬牙硝雄黃(研)白礬(熬令汁枯)、甘草。搗研為散,別入龍腦少許,更研勻,蜜水調下,小兒風熱涎。用沙糖水調,此藥大涼,不得多吃。
治則:治熱痰,涼心肺,利胸膈,解熱毒,補元益氣。
方藥:鵝梨、皂莢、生地黃、薄荷、蜜、木香、人蔘、白茯苓、白蒺藜、牛膝、肉蓯蓉、羌活、防風、白朮、青橘皮、桔梗、山芋、半夏、檳榔、炙甘草。
治則:治熱痰壅盛,咽膈不利。
方藥:姜半夏、滑石(末)、凝水石、青蛤粉(末)。
治則:治熱痰;寧神志,去頭痛惡心,解煩躁。
方藥:丹箔(細研水飛過)、牛膽制天南星、雄黃(研)、龍腦、銀箔、馬牙硝。六味。各研細,再同研令勻,煉蜜和丸,煎人蔘湯放冷下。或竹葉湯新水下。食後臨卧服。
治則:治熱痰,導壅氣,潤腸胃。
方藥:大黃(煨銼)、人蔘、枳殼(湯浸去瓤麩炒)、檳榔(煨銼)、半夏(湯洗去滑炒黃)。
治則:治熱痰壅盛,虛煩躁渴。
方藥丹砂(研水飛過)、天南星(炮)、白礬(熬令汁枯)、莽草(炙)。薄荷茶或生薑湯温水下,不拘時候。
治則:治熱痰壅滯,咯唾如羊脂,利咽膈,墜痰涎。
方藥:皂莢(燒存性為末)、白礬(好者半生半枯)、朴硝(研)、鉛白霜(研)。四味合研勻,醋煮麪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濃煎槐實湯下,如咽喉腫痛,上膈不利,以甘草煎湯,食後臨卧服。
治則:治熱痰壅滯。
方藥:白礬(熬令汁枯)、丹砂(研水飛過)。二味研勻,薄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候。
治則:治熱痰,噎悶乾嘔,頭疼目昏如醉。
方藥:犀角(鎊)、半夏(漿水煮透)、天南星(黃牛膽內浸三宿焙)、大黃(用醋煮一復時焙乾)。食後生姜薄荷湯下。
  • 麝香丹砂丸
治則:治痰熱,咽膈不利,頭目錯痛。
方藥:麝香(研)、丹砂(研)、麥門冬(去心焙)、龍腦(研)木香、丁香、犀角(末)、甘草(炙銼)、人蔘、藿香(去梗)、天南星(牛膽內製者)、防風(去叉、)黃(銼)。搗研為末、拌勻,煉蜜和丸,以荊芥湯下,食後臨卧服。
治則:治胸間熱痰,不思食。
方藥:麥冬、葛根、人蔘、前胡(去蘆頭)、犀角(鎊)、桔梗、蘆根。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