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守歲

(中國民間年俗活動)

鎖定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中國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1]  。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閤家歡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2] 
也有一些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3] 
中文名
守歲
別    名
照虛耗
流行地區
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
所屬節日
春節 臘月三十
拼    音
shǒu suì

守歲漢語詞彙

守歲釋義

[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see the new year in] 農曆除夕一夜不睡,送舊迎新 [6] 
圍爐守歲 [6] 

守歲出處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14] 

守歲例句

唐 孟浩然 《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卧,想思那得夢魂來。”
宋 朱淑真 《除夜》詩:“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
清 紀昀 《閲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墮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乾,無應者。”
徐玉諾 《一隻破鞋》中:“守歲一般將一夜熬過去,我們又冷又餓,正要預備些熱水喝,忽然縣知事又來了,立逼着我們上城。” [14] 

守歲歷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寫的《風土記》在説到蜀地年俗時説,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唐朝有不少詠唱守歲的詩篇,杜甫《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15]  唐太宗也有《守歲》詩為證,“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這種歡樂度歲的場面在宋代依然,蘇軾《守歲》説:“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譁。”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除夕》中記載當時都城開封:“士底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13] 
明清以來守歲的習俗依然熱鬧而有趣味,家人團坐是守歲的主要形式。明代北京人“聚坐食飲”,人們一直坐到天明;清代北京人“高燒銀燭,暢飲松酵,坐以達旦,名曰守歲”。 [13] 

守歲民間風俗

守歲 守歲
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歲,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着“歲火”不讓熄滅,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牀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4]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説: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5] 

守歲寓意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守歲的目的是祈求長命。因為是整晚不睡,人們要打起精神強坐,所以在北方俗語中稱為“熬年”。民間為了阻止人們除夕睡覺,還形成了一種禁忌,説如果這晚睡覺,第二年身體就不好。守歲是為了強固身體,延年益壽。在古代守歲還是為父母或老人祈壽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堅持守歲。從古迄今人們一直將守歲作為辭舊迎新的重要過程。守歲是對舊歲的辭別與對新年的守望。 [12] 

守歲風俗習慣

守歲 守歲
守歲習俗又名“熬年”,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1]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文字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説。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中華民族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3]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3] 

守歲燃燈照歲

新年前的除夕,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燃燈照歲,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4] 

守歲熬年夜

在我國北方,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守歲踩歲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守歲娛樂

古時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談笑暢敍。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等。現代的中國人們更多的是一家人觀看電視節目,如春節聯歡晚會,等待新年到來。 [8] 

守歲來源傳説

守歲傳説一

守歲
守歲(2張)
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户户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百歲”的。這是為了等着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守歲傳説二

傳説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 [4]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守歲傳説三

家人團圓守歲 家人團圓守歲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中國一些地方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9] 

守歲注意事項

守歲娛樂適度

春節電影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大年三十,親友歡聚守歲,玩牌打麻將其樂融融,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時建立起來的生活規律,對身體健康不利,若通宵達旦的娛樂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造成失眠,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建議老年人還是以不打破生物鐘規律,按時睡眠休息為好。

守歲情緒穩定

春節喜事多,如久別親友相聚守歲,電視節目的逗笑,極易使人興奮激動,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動脈痙攣,血壓上升,導致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守歲飲酒適量

親友相聚,飲酒守歲時,適當飲點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興,增加節日氣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老年人是有益的。但過多則對胃、肝臟、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都沒有好處,對原來患有血壓、心臟、肝臟、腎臟病的老年人來説危害更大。

守歲飲食要少

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歲,零點以後就開始煮水餃,吃完水餃後睡覺。此時,老年人千萬不要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豐富的晚餐,一些油膩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餃,對胃、胰腺都沒有好處。 [10] 

守歲相關作品

守歲影視

在1959年除夕,北京電視台播出了電視直播劇《守歲》,由一個小女孩充當串講人,講述了 她等待着從不同崗位回家的親人們,最後全家人在除夕時團聚的內容。 [11] 

守歲文獻

守歲 守歲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15]  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
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
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
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守歲的情景。
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説,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
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
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裏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説難道不可以借鑑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麼,“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守歲詩詞記載

  • 蘇軾的《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 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習俗 守歲習俗
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
相邀守歲阿戎家,
蠟炬傳紅向碧紗;
三十六旬都浪過,
偏從此夜惜年華。”
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
兒童強不食,
相守應歡譁。
晨雞旦勿鳴,
更鼓畏添過。
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