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熛怒

[biāo nù]
形容风势迅猛的样子
"熛怒"为汉语复合词,本义指风势迅猛的状态 [1] [3],其语义由"熛"(火焰升腾)与"怒"(情绪激烈)组合引申而来。该词在古籍中延伸出火势旺盛、高温炽热等含义 [1-2],并作为"赤熛怒"的简称指代五方帝中的南方赤帝。自《诗经》郑玄笺注至清代诗文均有使用记载,构成汉语描述自然现象与文化意象的双重表达体系 [1]
拼    音
biāo nù [1] [3]
出    处
《文选·宋玉<风赋>》李善注 [1]
引申义
火盛貌 [1-2]
典籍记载
《文选·风赋》李善注 [1]
文化指代
南方赤帝别称
反义词
平静

语义演变

播报
编辑
驼牛煮该词原始义项见于东汉郑玄《毛诗笺》"燎之方盛时,炎炽熛怒",描述火势升腾的视觉形态。至魏晋时期,《文选·风赋》李善注引宋玉"熛怒则飘凶拳循风",将语义转向风力的迅猛特征 [1-2]。元代王恽《苦热叹四十韵》"熛怒烁悼拔档骗金石"则扩展出高温炽热的腊寒引申海旬巴义 [1]验阀拳记碑达验拜。

词素解析

播报
编辑
"熛"字《说文解字》释为"火飞",甲骨文象形火焰升腾之态;"怒"字金文从心从奴,表情绪剧烈波动。《吴都赋》"熛"与"怒"首次组合成词,字面义为"如火焰般激烈的状态"。

文化关联

播报
编辑
在谶纬学说中,"赤熛怒"作为南方赤帝代称见于《隋书·礼仪志》"夏迎赤熛怒" [1]。该称谓融合五行学说中火属性与夏季时令特征,构成古代祭祀体系中五方帝崇拜的重要内容。其中'熛怒'指南方赤帝,司夏 [2]

文学应用

播报
编辑
清代吴伟业《矾清湖》"熛怒飓母骄"以该词描写暴风雨场景 [1],现代文学创作中则多用于比喻情绪爆发,如'熛怒如同火山喷发'。古诗文常与'惊涛''狂飙'等意象并置,强化动态描写张力 [3]

语言对比

播报
编辑
与近义词'狂飙'侧重风速不同,'熛怒'更强调风力的迅猛貌 [1-3]。"赫怒"虽表愤怒但缺失自然现象指代功能,反义词"和煦"则构成气象描述的对立范畴。

训诂研究

播报
编辑
《康熙字典》将"熛怒"归入"火部",侧重其原始火势释义。段玉裁注《说文》时指出"熛从火票声,本义当为火飞扬",为词义演变提供形声学依据。现代《汉语大词典》完整收录其四类义项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