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賜履

鎖定
熊賜履(1635年-1709年),字敬修,號青嶽,晚號愚齋,湖廣漢陽府孝感人。清初理學名臣。 [18] 
順治十五年(1658年),熊賜履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國子監司業、弘文院侍讀、秘書院侍讀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18] 
熊賜履提倡“非《六經》《語》《孟》之書不得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得講”,抨擊王守仁之格物。取士首重思想是否醇正。維護八股取士。所出策問題,側重理學源流,而歸之以崇朱抑陸。認為教育必須先正人心,重蒙學,並推崇詩教。著有《經義齋集》《學統》《閒道錄》《學規》等。 [19] 
別    名
孝昌先生
敬修,青嶽
素九,愚齋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孝感
出生日期
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
逝世日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二十八
主要成就
宣揚理學
主要作品
閒道錄
學統
本    名
熊賜履
諡    號
文端

熊賜履人物生平

熊賜履家世背景

熊賜履生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孝感熊氏,是地方大户。熊賜履的父親熊祚延是明朝生員,後來在連奇書院講學。熊賜履的母親李如柏博通經史,以孝順聞名。
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後,熊祚延組織團練守禦鄉里。熊賜履八歲的時候,父親死於流寇之手,熊賜履被母親抱着藏匿在荊棘中得以保全。其後母親靠織布為生,養育熊賜履長大。 [1] 

熊賜履早年經歷

順治十五年(1658年),熊賜履參加科舉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順治十六年(1659年),經考試優等被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年(1665年),進入內翰林弘文院做侍讀。
康熙六年(1667年),熊賜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學著作《閒道錄》。同年,熊賜履進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萬言疏》。該疏對清朝時政、特別是四大輔臣推行的種種政策提出尖鋭批評,要求少年皇帝加強儒學修養,以程朱理學為清廷布政施行教化的根本。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對熊賜履刮目相看,康熙七年(1668年),授予熊賜履秘書院侍讀學士。 [2] 

熊賜履平步青雲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清除鰲拜集團,此後,熊賜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康熙九年(1670年),提升為國史院學士。不久恢復內閣制度,另設翰林院,熊賜履為掌院學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決定撤藩,熊賜履對此不以為然,告誡康熙帝撤藩必定會引起反叛。
三藩之亂”爆發後,熊賜履積極協助清廷平定叛亂,曾代擬《宣諭雲貴等處官民敕》。該敕宣佈削除吳三桂爵位,要求雲貴居民“各按職業,並不株連”,“其有能擒斬吳三桂頭獻軍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誅縛其下渠魁及以兵馬、城池歸命自效者,論功從優敍錄,朕不食言。”該敕頒佈後,對孤立吳三桂叛亂勢力,籠絡人心,產生了重要影響。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因為熊賜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熊賜履為武英殿大學士 [3] 

熊賜履嚼籤罷官

爆發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七月的嚼籤案,是關係熊賜履政治命運的一件大事,也是影響時人和後人對其人品和學問評價的重要事件。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吏部議復大學士巴泰等疏參大學士熊賜履,將陝西總督哈佔題報獲盜犯開復踈防等官之疏,誤票“三法司核議具奏”。奉旨查問。熊賜履想掩飾自己的過錯,私取草簽嚼毀,以大學士杜立德所票另寫草簽,扯去紙邊,改寫小字,推諉歸罪於杜立德,是一個失職的大臣。應將熊賜履革職。得到聖旨:熊賜履著革職。” [4-5] 

熊賜履潛心學術

熊賜履罷官時,正值三藩之亂尚未平復下來。於是熊賜履搬家到江寧城北之蓮花橋,後又搬家到溪西的清涼台居住。此後十餘年,熊賜履不曾離開清涼台。居住江寧期間,因為他從前為官清廉,家裏沒有積蓄,所以熊賜履生活十分艱難。在艱苦的生活中,熊賜履仍潛心於理學研究,《學統》《下學堂札記》《樸園邇語》等著作均在江寧完成。 [6] 

熊賜履復出病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任命在家的熊賜履為禮部尚書,不久因為母親去世,回江寧守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被授予禮部尚書之職,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入京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調任吏部尚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官居東閣大學士,任《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總裁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剛滿68歲不久的熊賜履以年近古稀為理由請求退休,康熙帝命令以原官卸任,仍舊享受俸祿留在京師以備顧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熊賜履回到江寧。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病逝,諡“文端”。 [7-8] 

熊賜履主要影響

熊賜履政治

  • 政治主張
熊賜履一生之中在政治上最為活躍、對清朝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時期,是在康熙初年。在康熙初年激烈的滿漢文化衝突中,地位並不顯赫的熊賜履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熊賜履站在理學的立場,對由四大輔臣主導的清朝政治現狀提出了尖鋭批判。明確提出要以儒學治國安邦。熊賜履説:“治理國家的根本要領在於皇帝的治國理念,治國理念是政者處理各種重要事務的關鍵,是萬事的起始,所以政府公務人員必須心正,心術不正是萬萬不能進入政府的 [9]  。”
在康熙帝清除鰲拜集團後的數年中,熊賜履逐漸成為影響清朝政治的重要人物。他通過講學宮中(見下文)促使最高統治者系統學習儒家思想文化入手,着力解決清朝政治發展方向問題。 [6] 
  • 講學宮中
由於康熙帝年幼,可塑性強,熊賜履竭力鼓吹恢復經筵日講,力圖給理學官僚用儒家學説影響皇帝提供製度化的渠道,一批信奉儒學的官僚獲得了與皇帝接觸和交流的相對固定的合法機會。
在此後數年中,熊賜履着力向年輕皇帝灌輸儒家思想和統治方略。其核心內容是用內聖外王之道影響康熙皇帝,從確立最高統治者基本價值觀念的角度明確清朝用人行政之指導思想。 [10] 
熊賜履講學宮中,特別注意結合清朝政治的現實,鼓勵皇帝講求實際,躬行儒學。 [11] 
  • 治國理念
除了基本思想主張外,熊賜履還向康熙皇帝灌輸了大量儒家的治國之術,為康熙帝統治思想之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有:第一,致治以服人心為本。第二,民為邦本,休養生息。要服人心,最重要的是要改善百姓生活,使其能夠安居樂業。第三,清心寡慾,臨下以簡。第四,用人惟慎,好問好察。第五,為政務實,不尚空談。熊賜履倡導的這種務實的為政作風,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認同,在實踐中,有助於清廷集中精力解決百姓生計問題,為百姓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12] 

熊賜履理學

對於理學,熊賜履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首重主敬;二是推崇躬行;三是“崇正黜邪”,捍衞理學的獨尊地位。
在表彰程朱正統的同時,熊賜履將荀子、揚子、陸九淵、陳白沙、王陽明等人列為雜統,將老莊、墨子、告子、釋氏列為異統,竭盡排斥攻擊。 [13] 

熊賜履歷史評價

趙爾巽:賜履剛方鯁直,疏舉經筵,冀裨主德,庶乎以道事君者歟? [14] 
章太炎説“自湯斌、二魏、熊賜履、張伯行之徒,…誠謂媚於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與於理學之林也。” [15]  (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

熊賜履人際關係

父親:熊祚延
母親:李如柏
長子:熊志伊
次子:熊志契
幼子:熊志夔 [17] 

熊賜履後世紀念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興建賢良祠,熊賜履入祠。乾隆元年(1736年),追諡文毅。 [17] 

熊賜履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列傳四十九 [16] 
湖廣通志》載:“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嫺書史,即知以禮律身。及筓歸熊,以孝敬聞。值流寇起,土豪藉讎生亂,熊闔門遇害。氏抱幼子,匿荊棘中,母族擁以去。豪亦素聞其賢,不復追。長子適詣蒙師,均免於難,即大學士賜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長藿,手自經營,嘗並日以食。而課子最嚴,日就外傅,夜共一燈,懈即撻而數之。母織子讀,聲常達旦。

熊賜履藝術形象

2005年電視劇《少年康熙》辛健飾演熊賜履
參考資料
  • 1.    馮克正,傅慶升..諸子百家大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238-239
  • 2.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熊賜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六年,聖祖詔求直言。時輔臣鼇拜專政,賜履上疏幾萬言......七年,遷秘書院侍讀學士。疏言......
  • 3.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八年,鼇拜敗,命康親王傑書等鞫治......十四年,諭獎其才能清慎,遷內閣學士,尋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
  • 4.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列傳四十九:十五年,陝西總督哈佔疏報獲盜,開復疏防官,下內閣,賜履誤票三法司核擬。既,檢舉,得旨免究。賜履改草簽,欲諉咎同官杜立德,又取原草簽嚼而毀之,立德以語索額圖。事上聞,吏部議賜履票擬錯誤,欲諉咎同官杜立德,改寫草簽,復私取嚼毀,失大臣體,坐奪官。
  • 5.    《清聖祖實錄》卷六十二,康熙十五年七月甲午。
  • 6.    易卉,略論熊賜履的理學思想(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 7.    《清聖祖實錄》卷一九六,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己亥:“吏部尚書熊賜履為東閣大學士。”
  • 8.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兩江總督噶禮奏報熊賜履病故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648-649
  • 9.    《經義齋集》卷一,《應詔萬言疏》熊賜履:“君心者萬機之樞要,而萬化之權輿也,故王道必以正心為本。”國家“根本切要之地,端在我皇上之一身。蓋皇躬者,又萬機之所受裁,而萬化之所從出也”
  • 10.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第四集卷一,《敕諭·康熙五十一年四月二十日諭吏部》康熙帝稱讚熊賜履:“早夜惟謹,未嘗不以內聖外王之道,正心修身之本,直言講論,務得至理而後已”
  • 11.    中華書局編輯部.《康熙起居注》第1冊:中華書局,1984:60-366
  • 12.    中華書局編輯部.《康熙起居注》第1冊:中華書局,1984:52-105
  • 13.    中華書局編輯部.《康熙起居注》第2冊:中華書局,1984:1901-1902
  • 14.    趙爾巽.《清史稿》第3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2:9900
  • 15.    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 16.    趙爾巽.《清史稿》第3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2:9890-9895
  • 17.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列傳四十九
  • 18.    孝感學派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9.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9,中國古代教育史,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07.第35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