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汝霖

(明末抗清名臣)

鎖定
熊汝霖(1597年-1648年),字雨殷,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南明首輔大臣,抗清志士。
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同安知縣,任內曾率兵渡海,在廈門擊敗荷蘭殖民者。
崇禎十四年(1641年),升任户科給事中。後降為福建按察司照磨。與孫嘉績舉兵浙江抗清,迎魯王朱以海於紹興。
弘光元年(1645年),因軍功擢升兵部尚書,授東閣大學士
魯監國三年(1648年),為擁有重兵的鄭彩所殺。
全    名
熊汝霖
雨殷,夢澤
諡    號
忠節(清朝諡) [4]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紹興府餘姚縣(位於今浙江省餘姚市)
出生日期
1597年
逝世日期
1648年
主要成就
擊敗荷蘭殖民者,抗擊清軍
最高官職
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5] 

熊汝霖人物生平

熊汝霖(1597年-1648年),字雨殷,又字夢澤,乳名八祥,萬曆二十五年(1597)四月十七日未時,出生於熊家街村一耕讀之家,餘姚(今浙江餘姚市朗霞街道熊家街村)人。
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福建同安知縣。任內曾率兵渡海,在廈門擊敗荷蘭殖民者。這是抗擊侵略者的戰爭。
崇禎十四年(1641年),熊升任户科給事中,時明王朝已近崩潰,朝政日益腐敗。熊汝霖屢屢上書諫諍,猛烈抨擊朝政。崇禎帝便藉故將他降為福建按察司照磨——科舉考試時驗卷的小官員。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南明小朝廷再次起用熊汝霖,熊不計前嫌,憤然抗清。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1645年閏六月,熊汝霖聯合孫嘉績在餘姚縣城起兵反清,他認為“江面迎攻甚難,不如間道入內地為攻心策”,於是率領一千多人至海寧,招募兵員,萬人響應,號稱“熊軍”。迎魯王朱以海於紹興。1645年,因軍功擢升兵部尚書,授東閣大學士。
魯監國三年(1648年),為擁有重兵的鄭彩所殺。魯王獲知熊汝霖被害後,輟朝五日,哀痛不已,慟道:“殺忠臣以斷股肱,生何益耶!”説着欲跳水尋死,被左右侍臣力阻勸止。因朝中鄭彩獨攬兵權,魯王身居矮檐,雖憤然不平,但也不敢向鄭彩問罪,一代忠臣、南明砥柱熊汝霖,竟如此枉死於朝中的內訌,而魯王卻無力懲治擅殺首輔的鄭彩,一時人心惶惶,軍心渙散,清軍乘機大舉南下,所到之處,明軍頓作鳥獸散,閩地城池相繼告失,不到半年,魯王政權在福建一帶控制的地盤全部喪失了。
1680年,熊汝霖入祀餘姚鄉賢祠,春秋享祭。1776年,清廷嘉其忠烈,賜諡忠節,入忠義祠供奉。

熊汝霖史籍記載

《明史》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熊汝霖傳 [1] 
熊汝霖,字雨殷,餘姚人。崇禎四年進士。授同安知縣。擢户科給事中。疏陳用將之失,言:「自偏裨至副將,歷任有功,方可授節鉞。今足未履行陣,幕府已上首功。胥吏提虎旅,紈褲子握兵符,何由奮敵愾。若大將之選,宜召副將有功者,時賜面對,擇才者用之。廷臣推擇有誤,宜用文吏保舉連坐法。」帝納其言。已,言:「楊嗣昌未罪,盧象升未褒,殊挫忠義氣。至為嗣昌畫策練餉、驅中原萬姓為盜者,原任給事中沈迅也。為嗣昌運籌、以三千人駐襄陽、城破輒走者,監紀主事餘爵也。為嗣昌援引、遭襄籓之陷、重賂陳新甲、嫁禍鄖撫袁繼鹹者,今解任侯代之宋一鶴也。皆誤國之臣,宜罪。」不報。
京師戒嚴,汝林分守東直門。嘗召對,言:「將不任戰。敵南北往返,謹隨其後,如廝隸之於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何名為將,何名為督師。」帝深然之。已,言:「有司察處者,不得濫舉邊才;監司察處者,不得遽躐巡撫。庶封疆重任,不為匪人借途。」又言:「自戒嚴以來,臣疏凡二十上。援剿機宜,百不行一。而所揣敵情,不幸言中矣。比者外縣難民紛紛入都,皆雲避兵,不雲避敵。霸州之破,敵猶不多殺掠,官軍繼至,始無孑遺。朝廷歲費數百萬金錢以養兵,豈欲毒我赤子。」帝惡其中有「飲泣地下」語,謫為福建按察司照磨。
福王立,召還。上疏言:「臣自丹陽來,知浙兵為邊兵所擊,火民居十餘里。邊帥有言,四鎮以殺掠獲封爵,我何憚不為。臣意四鎮必毅然北征,一雪此恥,今戀戀淮、揚,何也?況一鎮之餉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即仿古籓鎮法,亦當在大河以北開屯設府,曾奧窔之內,而遽以籓籬視之。」頃之,言:「臣竊觀目前大勢,無論恢復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討究兵餉戰守,乃專在恩怨異同。勳臣方鎮,舌鋒筆鍔是逞,近且以匿名帖逐舊臣,以疏遠宗人劾宰輔,中外紛紛,謂將復廠衞。夫廠衞樹威牟利,小民雞犬無寧日,先帝止此一節,未免府怨。前事不遠,後事之師。且先帝篤念宗籓,而聞寇先逃,誰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勳臣,而京營鋭卒徒為寇藉;先帝倚任內臣,而開門延敵,眾口喧傳;先帝不次擢用文臣,而邊才督撫,誰為捍禦,超遷宰執,羅拜賊庭。知前日之所以失,即知今日之所以得。及今不為,將待何時。」疏奏,停俸。尋補吏科右給事中。
初,馬士英薦阮大鋮,汝霖爭不可。及大鋮起佐兵部,汝霖又言:「大鋮以知兵用,當置有用地,不宜處中朝。」不聽。逾月,以奉使陛辭,言:「朝端議論日新,宮府揣摩日熟。自少宰樞貳悉廢廷推,四品監司竟晉詹尹。蹊徑疊出,謠諑繁興。一人未用,便目滿朝為黨人; 一官外遷,輒訾當事為可殺。置國恤於罔聞,逞私圖而得志。黃白充庭,青紫塞路,六朝佳麗,復見今時。獨不思他日税駕何地耶?」不報。
未幾,南京破,士英竄杭州。汝霖責其棄主,士英無以應。杭州亦破,與孫嘉績同起兵。魯王監國,擢右僉都御史,督師防江,戰屢敗。入海寧募兵萬人,進兵部右侍郎。唐王立閩中,遣劉中藻頒詔,汝霖出檄嚴拒之。順治三年進兵部尚書,從魯王泛海。明年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又明年春,鄭彩憾汝霖,遣兵潛害之,並其幼子投海中。

熊汝霖歷史評價

英國外交家馬戛爾尼曾説過:“明末的反清並不僅是民族鬥爭,也不僅是什麼捍衞明朝一姓私利的鬥爭,而是文明與野蠻、進步與落後的鬥爭,是關係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鬥爭。” 史可法(大學士,河南人)、劉宗周(左都御史,浙江人)、黃道周(尚書,福建人)、沐天波(國公,安徽人)、鄭成功(郡王,福建人)、張煌言(尚書,浙江人)、餘應柱(總督,陝西人)、熊汝霖(大學士,浙江人)、錢肅樂(太保、浙江人)、張名振(太子太師,江蘇人)、何騰蛟(總督,貴州人)、堵胤錫(尚書,江蘇人)、瞿式耜(尚書,江蘇人)、李定國(親王,陝西人)、吳貞毓(大學士,江蘇人)、王翊(副都御史,浙江人)、張同敞(總督,湖北人)、馮京第(侍郎,浙江人)、董志寧(評事,浙江人)、閻應元(典史,江蘇人)等等,他們捍衞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可惜他們失敗了!

熊汝霖墓葬遺址

關於熊汝霖的墓葬,史書上有幾種説法。據《姚江熊氏宗譜》記載:熊汝霖墓在舟山馬家岙張狀元(洪武狀元張信)墓旁,楊、朱夫人同公衣冠葬於劉家木橋東南。另據乾隆《餘姚縣誌》記載:衣冠墓在水閣洲。光緒《餘姚縣誌》及民國《餘姚六倉志》均記為:大學士熊汝霖墓在開元鄉汝仇裏皇封橋河後。 [2] 

熊汝霖紀念館

2016年3月30日,位於朗霞街道熊家街村的熊汝霖紀念館正式開館。同時,該館入選我市新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舉行授牌儀式。
為弘揚熊汝霖的精忠愛國熱忱,朗霞街道熊家街村熊氏族人踴躍出資出力興建了熊汝霖紀念館,館內既有熊汝霖的遺著、文獻,又有圖文並茂的事蹟展示。 [3] 
參考資料
  • 1.    《明史》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國學[引用日期2014-11-19]
  • 2.    明朝首輔(83)——南明魯王朱以海時期的五位“準首輔” 
  • 3.    熊汝霖紀念館昨開館  .餘姚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4-03]
  • 4.    《小腆紀傳·卷第四十》:丙戌(一六四六)六月朔,江防潰;從監國航海入閩,晉東閣大學士。時國事皆專於鄭彩;彩暴橫,汝霖每折之。彩與定遠伯周瑞交惡,汝霖票擬恆右瑞;彩積恨已深。會義興伯鄭遵謙與彩爭洋船、守將李茂又與汝霖奴有隙,元夕熊、鄭兩家相問遺,茂即以合謀告變;彩遣兵潛害汝霖並其幼子琦官投海中。我朝賜通諡,曰「忠節」。
  • 5.    《南疆繹史●繹史恤諡考卷四》:熊汝霖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餘姚人。崇禎時為給事中,以直諫外謫。福王召復官,極論時政,辭旨剴切。創議迎魯王監國。舟山破,從至海外,為鄭彩所憾,投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