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旅

鎖定
熊旅,即楚莊王(?~前591)。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
本    名
熊旅
所處時代
春秋
出生地
楚國,今浙江滬延伸地區
逝世日期
前591
主要作品
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絕纓會
主要成就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

熊旅人物生平

熊旅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舉,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羣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羣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11年,楚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熊旅
熊旅(2張)
楚莊王熊旅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熊旅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樊妃墓。

熊旅熊姓立國

楚國之先為羋姓鬻熊之後,多稱熊氏,為楚國曆代君主。鬻熊後裔世代侍奉周室。周王封楚於荊蠻,屯江漢,守丹陽,奉祝融之祭,冊為子爵,故號曰楚子。楚人居漢南,素有異志。其先祖暴霜露,斬荊棘,勢力逐步膨脹,周王室為阻止羋姓北擾中原,設置漢陽諸姬以防楚。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楚國趁勢而起。至東周初年,熊通討爵於周桓王,桓王不允。熊通僭越自稱王,史稱楚武王。  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若敖氏主政;蒍氏、屈氏為輔,橫掃江漢諸姬,擴地千里。成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歸心。成王北上受挫,與諸侯盟於昭陵。桓公死後,齊國驟衰,宋襄公圖霸,楚成王大敗宋師於泓水。楚國一時橫行中原。  前632年,晉文公率晉軍救援宋國,與楚國對壘,子玉輕敵,為先軫大敗於城濮之戰,晉文公踐土會盟,稱霸中原。楚成王老驥伏櫪,其志已不在諸侯。前628年,太子商臣畏己被廢,弒成王而立,是為楚穆王。  穆王不服晉國長期稱霸,又畏其聲威,韜光養晦,積極擴張以壯大楚國。晉襄公死後,趙盾執政,一家獨大,晉國軍政號令皆出於趙盾,其權勢聲威宛如晉侯。楚穆王雖然在江淮、漢陽橫行無忌,但推進至中原,則受到趙盾的強勢壓制。雖有時奪取了部分盟國,卻又很快得而復失。面對趙盾如日中天的諸侯聯盟,楚穆王在位12年間的苦心經營都無法突破趙盾設置的鄭、宋防線。

熊旅人物軼事

熊旅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説:“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也載有楚莊王之後同類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説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説,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種鳥,三年不鳴不飛,但一飛便可沖天,一鳴便能驚人。後世遂用“一鳴驚人、一鳴、一飛鳴、沖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
成語“一鳴驚人”故事中的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裏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熊旅莊王葬馬

《史記·滑稽列傳》中説,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讓羣臣給馬發喪,並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內棺外槨)。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説大家和馬一樣。從而,眾臣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莊王下令,説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  優孟聽説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説,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莊王聽後,無言以對,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莊王葬馬這則寓言,從原先莊王執意以大夫規格葬馬,到最後莊王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映射了莊王從昏庸之君到聖明霸主的史實。“莊王葬馬”以及“一鳴驚人”是楚莊王人生的一個縮影。從最開始莊王昏庸無道,到最後大徹大悟做明君,都表現在這兩則寓言裏。  後世也有類似莊王葬馬的事情。漢武帝時期,大宛向大漢進獻了一匹汗血寶馬。汗血馬一生為漢朝立過不少功勞(成語汗馬功勞即源自汗血馬)。它死後,武帝執意要將汗血馬厚葬,同樣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後來,武帝也同樣取消葬馬之念。可見這兩次葬馬的事情基本雷同。

熊旅問鼎中原

楚莊王親政的當務之急就是攻伐反叛的庸國。  前611年,楚莊王撇開令尹鬥般,乘坐戰車到抗擊庸國的前線,與前方部隊會師,親自指揮,將楚軍分為兩隊:子越從石溪出兵;子貝從仞地出兵,並聯絡秦國、巴國及蠻族部落合攻敵人。楚王督戰,將士們猛攻庸國。不久,庸國不支,宣告滅亡,楚莊王取得了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勝仗。  楚莊王經平定內亂與滅庸後,統治已趨穩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中原諸侯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強卻仍非晉之對手。時晉靈公也已親政,然大權卻依舊把持於趙盾(趙宣子)手中。靈公漸長,對內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統治既不穩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更與權臣趙盾矛盾異常突出,勢同水火。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公元前610年,晉會衞、陳等諸侯於扈,以鄭有二心於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於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係。  公元前608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於是叛晉而“受盟於楚”。附晉之鄭,現在主動與楚結盟。隨着楚國的穩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使舵,認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弔唁,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大軍攻陳,接着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衞、曹諸國軍隊於棐林,攻鄭以救陳、宋。  同年冬,晉為擺脱被動局面,從趙穿計,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後便於向秦求成,不料秦國並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  公元前607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於大棘,宋軍大敗,鄭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築城。秦為報復去年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秦、晉關係一度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着聯合衞、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子越椒領兵救鄭,趙盾以鬥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鬥椒正面交鋒,雖有晉靈公不君之故,也側面説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連一生不服軟的趙盾都不敢接戰。  正當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晉侯,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於公元前606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郔(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現兵周疆、問鼎輕重,標誌着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